馆藏邢窑赏析(二)
宏观段年代,微观变真假。加强古陶瓷辨伪识真知识的推广传播,提升广大藏友的鉴赏水平,使更多的藏友能够收藏到真品,从而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遗址在河北省邢台市的内丘、临城两县境内,是我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截止目前已发现窑址26处。邢窑早期受南方制瓷技术的影响,以烧制青瓷为主,北朝后期开始烧造白瓷,至隋代已能够烧制薄如纸,白如雪,质如玉,光如镜的精细透光白瓷,将我国瓷器的烧制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峰,也为唐代白瓷的烧制奠定了基础。
邢窑的产品种类十分丰富,隋唐时期主要以白瓷为主,细白瓷产量很高,供不应求。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也十分丰富,印花、刻划花、雕塑、镂空等,手法多样。酱釉、黑釉,绿釉,彩绘瓷与唐三彩等色釉品种更增添了邢窑丰富的文化内涵。
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