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尽可以无限荣耀闪电牛B,但别为了小红花而沦为一枚人设

01

最近又重看了一遍《美丽心灵》——一部根据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199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个人经历改编的电影——他是历史上首例广为人知的“用自己的数学精神干掉自己精神分裂症”,从而不再受自己大脑中幻觉所控制的人。

这次观影,我特别留意了约翰.纳什大脑幻觉中的三个主要角色:首先出现的是他的“浪子室友”查尔斯.赫曼;

然后是为国防部查找原子弹下落的所谓“老大”威廉.帕彻;

最后出现的则是查尔斯.赫曼的小侄女玛西;

我因此想到一个词——人设——就是每个人或许都会在自己心里为自己建立一个光辉形象,而且会或有意或无意地持续去丰满并捍卫此形象。

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每个人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区别仅仅在于或轻或重而已。

以约翰.纳什为例;少年时节即一战成名,20来岁已经是享誉全球的大数学家,他的压力其实很大,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排遣那种难以释怀的蚀骨孤独,所以他的第一幻觉,就是有个“浪子室友”,陪他喝酒,跟他聊天——这个查尔斯.赫曼,就是另一个他自己。

你只要足够留意他们之间的对话,你一定不难发现,它其实就是一个人在内心极度惶惑、孤立无援或是自我质疑、自我矛盾的时候的一场自我对话——至少,我个人对这种感觉是刻骨铭心的——谁又没有这种“万人如海一身藏”的时候呢?

然后才是第二幻觉:威廉.帕彻——权威的保护和承认——类似于父亲、上帝或是武侠小说里“师父”的角色,男人他需要这么一种力量,越是优秀的男人越是需要这么一个吃铁吐火的“威廉.帕彻”,不然他很容易走向毁灭。

项羽之所以最终自刎乌江,跟他气走“亚父”范增有莫大的关系。包括一个自小就跟父亲关系失联的孩子,他长大以后就很难在“安全感”上有过硬的保障,所以他就一辈子只是个“孩子”。

于是就来到了约翰.纳什的第三幻象——查尔斯.赫曼的小侄女玛西——爱他,喜欢他,理解他,崇拜他,但绝不占有他,还总是天真无邪,永远长不大。

这是数学家约翰.纳什最不切实际的内心渴望,也是天底下每一个男人最不可救药的妄想。

这就叫精神分裂症——幻想有个铁杆知己如查尔斯.赫曼;幻想有个权威教父如威廉.帕彻;幻想有个不老红颜如玛西——那么,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精神分裂症呢?

至少,我承认自己就是这么一个“疯子”,只是目前尚能控制在——1、不是太影响自己生活;(或多或少还是影响了)2、不是太困扰别人生活;(或多或少还是困扰了)——如此而已。

02

一个人对于知识或学问的大绝望或大灰心是什么呢?

吹吹牛B,混口饭吃,没问题。做数学家,做艺术家,也没问题……可一个人一旦碰到棘手的事情,比方说精神崩溃了,身体坍塌了,爱情沦陷了,知识或学问瞬间就废了。

比方说跳楼的张国荣,他是无知吗?比方说上吊的顾城,他是没学问吗?比方说开枪自杀的海明威,他是没文化吗……不!他们是去到一个死胡同里了,他们是莫名其妙去到一处寂寞的深海了。

当有人还在为如何做大做强做NO.1卧薪尝胆彻夜难眠的时候,有人已经去到了生命的绝境。比方像约翰.纳什,因为他是牛B的数学家,所以拍成电影被人知道了,事实上比他悲催N倍的人,遍地都是。

我在丽江认识一个大姐,身家上亿,赚的钱一坨一坨的,日常吃的米600元人民币一公斤,但是她一点也不开心——因为她患了痛风,手指都已经变形了——到处花钱,花很多钱,号称碰到无数高手,但就是解决不了。

我个人也号称是持续学习的物种,但是坦白讲,我也有自己痛到没地方可抓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最怕被叫做老师——老什么师哦?自己的粥还没吹冷呢!岂敢!

2020年末,因为工作关系,老是熬夜,有时候干到凌晨四五点才去睡觉,清醒的时候,也会自己骂自己:几十岁的人了,怎么还如此无知呢?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堕落而不觉,无明又自欺。

比如有些事,明明不想做,可是因为想要讨好别人,或是因为害怕孤单,就去做了。

做一个普通人,做一个真实的普通人,做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凡人,比去做一个所谓牛B的人,其实更需要勇气。

因为人啊,越往深走,就越是会触目惊心于那种破铜烂铁,越是能够亲身见证那种莺歌燕舞的不堪一击,而恰是这个至暗时刻,一书房铺天盖地的铅字都TM躲得远远的,连一本能够搀扶你的书都没有,你还会相信知识吗?

这就是我更愿意持续慢跑和持续瑜伽冥想的原因:如果身体解决不了的问题,身心还是障碍着的东西,你靠脑袋是根本搞不定的。

所以一个唯物的人,一个对生命毫无感知和敬畏的人,也包括约翰.纳什,就算他拿了诺贝尔奖,就算天下人都给他戴小红花,就算他的卫生间挂满各种勋章——其实好可怜的——你拿这些东西来干什么呢?

03

看过一部日本电影——《谈谈情跳跳舞》——40多岁的日本男人杉山正平,身为东京某公司的营业课长,在工作上无可挑剔,但是在有房有车有妻有女之后,他忽然陷入了深深的无聊,于是鼓起勇气,悄悄跑去学跳舞。

当他慢慢在舞蹈里找到一点点小欢喜,脸上开始慢慢舒展开来,他妻子怀疑他有外遇,于是找了私家侦探去跟踪他……

大约,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支舞,也有那么一个愿意与之共舞的人吧。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大家都只能全幅武装,也没有太多机会绽放,身不由己活得像一张蛋糕劵而已。

所以一部好电影,或是一部好作品,它呈现的往往不是世俗的高光宏大,却恰恰是人内心深处那种无以言说的扭曲与挣扎。

那么一世好的人生呢?是沦为一枚世俗的人设,还是去成为最真的自己?

这样的问题,不管怎么样的回答,其实都没有力量,最直接的方式,是去活出来。

一个没有自己而不自觉的人或许是可怜的。但是相比于一个想要活出自己,却找不到恰当途径的人而言,真不算什么:相比于前者,后者更悲催。

或许好文章,大约总难逃埋自己的坟,捅自己的刀之宿命吧。一个生命想要如花一般绽放,自然,真实,绝不是为了蝴蝶。

喏,人间日常,总是如此:还不曾开悟,天就已经亮了。所幸还活着,还能见临窗的街灯——又赚一天,又该微笑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