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帅独生女聂力:饱经磨难,16岁才上小学,成世界第一位女中将

开国元帅聂荣臻的一生,是殚精竭虑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一生。聂帅少年时便曾说过“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欧洲留学五年后他毅然回国投身革命事业,先后在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抗日抗争、解放战争及特科的工作中立下彪炳功勋。建国后,聂帅先后主管军工生产及国防科技工作,在国家困难之际坚持攻关“两弹一星”,临终之际依然心系国防科技事业。

聂帅年轻时在性质特殊的特科工作,难以顾及家庭,一生仅育有一女。正所谓“将门出虎女”,聂帅之女聂力幼年饱经磨难,一岁左右与父亲分别,三岁进过监狱,五岁时被寄养在贫苦的农民家庭,下地干活受伤没药治留下满身伤痕,之后又当童工挨了不少打,直到十六岁时才回到父母身边,才开始上小学。此后,聂力发愤学习,女承父业,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中国第一位女中将,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下文即为大家讲述“将门虎女”聂力将军的故事。

1930年5月,聂荣臻调到特科工作。陈延年、赵世炎、罗亦农、彭湃、杨殷、向警予等人先后被捕牺牲,特科便是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成立的。它是中央的情报和保卫工作机关,负责保卫中央和地下工作人员的安全,营救被捕的同志以及除掉叛徒特务。

聂荣臻以记者身份作掩护,化名李先生,经常凌晨外出深夜归来,在极为危险的环境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艰巨的任务。当时,聂荣臻的夫人张瑞华已经怀有身孕。张瑞华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曾这样说道:

他天天像夜猫子一样,一清早5点钟就出去了,一直到晚上12点钟,一两点钟,甚至有时到3点钟才回来。我5点钟就要搞好吃的,吃得很简单。他走了,我在家,还担任着机要交通的任务。他晚上两点左右回来了,我不能睡,晚上总是听着,听着,有声音没有,他一走进胡同口我就知道。他的皮鞋声与别人的不同。我就悄悄地在门里边等,等着脚步声音停了,按约定轻轻敲几下,知道是他,就开门让他进来。

9月份的一天,聂力来到了这个世界。临产前一天,周恩来约陈赓到聂荣臻夫妇住处碰头研究工作,张瑞华为了准备饭菜,忙了大半天。吃过饭后,张瑞华感到腹痛难忍,心知快要生产了。但为了不影响聂荣臻工作,她没有要求他留下来陪她,而是让他跟周恩来、陈赓一起离开了。聂荣臻半夜才回来,之后将张瑞华送到了一家慈善医院,又匆匆走了。在一间住着八个人的拥挤产房里,聂力出生了。

三天后,聂荣臻终于抽空赶到医院。望着小聂力红彤彤的脸庞,他开心地笑了。已过而立之年的他,终于有了自己的下一代。可是,是否要留着小孩却是一个问题。他们的工作危险性极高,需要高度隐蔽,养育小孩的话不仅对工作不利,对小孩也不利。有好几次,小聂力都差点被送到慈善院。这一切,小聂力都不知情,尚在襁褓之中的她,只是每次看到父亲就特别开心。

聂荣臻对孩子很好,每天夜里回来后不管多累。只要小聂力哭闹,他都会抱起孩子在屋里来回走,一直到她重新睡熟。尽管平时父女俩常常见不了面,但聂力和父亲关系最好。她学会走路后,每次一听到父亲的脚步声就乐呵呵地着往楼梯跑,抢着把父亲的帽子接到手中,然 后拉着爸爸的手往家里扯。每当看见父亲穿衣服准备出门,她就指着衣架让妈妈把帽子拿下 来。

在小聂力一岁多的时候,聂荣臻被调到了苏区工作。因为带着小孩去苏区多有不便,张瑞华和小聂力便留在了上海。小聂力和父亲最亲近,父亲一走,她每天都要哭着找父亲。尤其是聂荣臻刚走那阵子,小聂力每天都要哭着问无数遍“爸爸去哪儿了”。当时所有人都不会想到,这次离别竟会是如此漫长,直到15年后这对父女才能再次相见。而这15年,对于小聂力来说更是磨难重重的一段岁月。

1 9 3 4年春天,由于被叛徒出卖,小聂力和母亲一起被抓进了监狱。敌人想把小聂力送到孤 院,但张瑞华死活不肯。在那个年代,送到孤儿院基本难逃死亡的命运。张瑞华说要死就让我们母女死在起,女儿到哪我也要到哪。敌人最终放弃了让聂力去孤儿院的打算,当然这并非敌人好心,而是他们想放长线钓大鱼。

在监狱里,小聂力表现出了远超年龄的成熟,她白天在草堆里睡觉,晚上则和母亲一起去受审,不哭也不闹。整整一个月过后,敌人看实在问不出什么,就改变了策略。他们假装把张瑞华母女放了,实际上严密地监视着她们。一个大雨的深夜,监视的人没在,张瑞华才偷偷跑到了一个联络点,最终安全转移。回忆起那段往事,张瑞华心有余悸地说: 那时什么都不怕,就怕敌人害了女儿

不久后,张瑞华偶然在公园看到一个照相的,想到到聂荣臻肯定特别思念孩子,便给孩子照了一张两寸全身照片。再之后,小聂力被寄养在了一户贫苦人家家里,这既是为了张瑞华的工作,也是为了小聂力的安全。张瑞华只身前去苏区与聂荣臻见了一面,分别前将照片留给了聂荣臻。那张照片一直被聂荣臻带在身边,伴随着他度过了硝烟弥漫的艰苦岁月。

小聂力所寄养的人家非常贫穷,孩子又多,因此小聂力从六七岁开始就要帮忙干家务,干农活,照顾比自己更小的小孩。再长大一些后,她就要给别人当长工,一个月挣一斗半米,勉强养活自己。她穿的衣服,则是用自己织的土布缝的。

有一次,小聂力患了疟疾,但看不起医生,于是她只好蹲在屋檐下晒太阳,试图用阳光赶走病魔。还有一次,小聂力在地里干活时不小心割破了腿,血流了很多,于是她从地里抓起一把土迅速堵住伤口。鲜血染红了泥土,顺着腿往下流。之后又没有钱看医生,以至伤口发炎溃烂了好多年,骨头都露出来了……这两个事件仅仅是一个缩影,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年幼的小聂力受了多少磨难。

到了12岁左右的时候,小聂力就到了纱厂当童工。当童工可一点都不比当长工好,那不仅要干超负荷的工作,还要不时挨资本家、工头的皮鞭。在工厂里,小聂力更深地感受到了时代的黑暗。

但是,这些并没有击倒聂力,反而锻造了她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性格。正是这些不寻常的经历,锻造了她倔强不屈的性格。小聂力一边与工厂里的穷苦姐妹相依为命,一边等待着侵略者被赶出中国大地,等待着与父母团聚那一天。小聂力心想,侵略者被赶跑后,父母工作应该就不会那么忙那么难了,他们就有空把自己接回家了。

1945年,抗战终于结束,侵略者被赶出了中国大地,与聂荣臻感情非常好的周恩来开始委托组织找寻小聂力的下落。当年,周恩来和邓颖超经常去聂荣臻家中谈工作,也经常抱小聂力、逗小聂力玩。有一次,邓颖超逗小聂力玩时不小心打翻了马桶,惹得包租婆上来一顿大骂。许多年后,邓颖超还曾笑着与聂力谈起此事。

经过多方查探,已是15岁少女的聂力终于被找到了。但是当时人手有限,无法派专人送聂力去父母处,只能让聂力独自前去寻亲。于是聂力穿着一件土布棉袍,提了个小包袱,踏上了千里寻亲的漫漫路途。经过淮阴时,张鼎承司令员指着一张画报让聂力认:你看,这就是你的父亲。到北平,叶剑英送给聂力一张照片,并且开玩笑道:这就是你的爸爸,到时候你看看谁像他,你就叫他爸爸

聂力开心地接过照片,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小心地将它放到了贴身的衣袋里。19 4 6年4月,聂力终于来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聂力推开房门后,张瑞华立刻站起了身,她一下子就认出了阔别十年之久的女儿。母女俩抱头痛哭,不一会儿,聂荣臻也回来了。张瑞华赶紧擦干泪水,笑着说: 丽丽,你看谁来了

聂力回头一看,看到了自己已与自己分别十五年之久的父亲,顿时泪如泉涌。聂荣臻上前轻轻抱住聂力,任由泪水滚落下来。抚摸着聂力手上的伤疤,他怎能不明白女儿这些年受了多少苦?聂力从口袋里掏出了那张叶伯伯给的照片,聂荣臻也拿出了一直珍藏的那张娃娃照,父女俩开心地笑了,再也没有什么能将他们分开了!

此后,已经16岁的聂力开始了读书生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她永远是班上最大的一个学生。但她并不灰心,一是多年的磨难锻造了她坚毅的品格,二是她拥有着父母的关怀和鼓励。皇天不负苦心人,勤奋刻苦的聂力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初中与高中,于1954年考上了留苏预备部。第二年,聂力肩负着父母及祖国的重托,前往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学习。

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外国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我国启动了伟大的“两弹一星”计划,聂荣臻是直接负责人。聂力受父亲感染,立下决心好好学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好回来报效祖国。

此后5年,聂力一直在异国苦学,这也是她与父女重逢之后最长的一次别离。但是,此时的他们都不忧伤,因为他们知道再也没有什么能将他们分开,因为他们心中都充盈着建设伟大祖国的无限激情!

1960年7月,聂力回到了中国。因为局势的变化,聂力没有再回去,而是和其它归国留学生一起被分配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个研究院是新中国第一个导弹设计研究院,院长是著名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在钱学森的带领下,当时研究院已经体制健全并取得了突出成就。聂力则从一名最普通的实习员做起,脚踏实地一步步成为了技术员,成为了一名技术骨干。五年之后,聂力光荣地参加了导弹控制系统自动驾驶仪的研制和生产工作。

1966年,我国决定进行“两弹”结合试验,聂荣臻将全部身心扑在了工作上。聂力一次又一次拿起报纸,一次又一次看到了导弹试验的好消息,也一次又一次看到了父亲忙碌的身影。无论是原子弹试验,还是氢弹试验,聂荣臻总是在第一线指导工作。父亲的工作作风深深地影响了聂力,聂力也下定决心,要像父亲一样不惧艰难、不怕任务艰巨,全身心地扑到国防科技事业的第一线!

我国“两弹一星”取得了巨大成功,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聂力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对象是同样从苏联留学归来的丁衡高。两人在苏联学习期间就已相识,不过当时两人都将心思放在学业上。回国后,因为工作的关系,两人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爱情的种子亦开始萌芽。不久之后,两人举行了简单朴素的婚礼。

丁衡高是一位杰出的科研人才,亦像聂荣臻夫妇及聂力一样将全部心思扑在工作上。他和聂力生下一个女孩后,便决定不再生育,因为小孩太多会影响工作。丁衡高是留学归来的博士,学有专长的他长期扑在国防科技事业上,负责了导弹的自动驾驶仪、陀螺仪、加速度计等重要部件的研制。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聂力和丁衡高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工作分到一套大房子,但他们宁愿和聂帅夫妇挤在一套普通的房子里。聂帅夫妇渐渐老去,他们只想每天都能陪陪老人家,给他们生活上的照顾以及精神的安慰。为此,他们每天辛苦奔波往返于工作单位与父母家中,数十年如一日。对此,聂帅夫妇感到无比欣慰,当年漫长的分别并没有淡化亲情,反而让亲情更加浓烈。

1978年,丁衡高研制的“静压空气轴承”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第二年,丁衡高主持研制的“静压气浮技术”又荣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之后,他首创的“液浮惯导平台”成功运用于我国战略导弹潜水艇水下发射。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令外国人折服惊叹,他们称丁衡高为“国防专业专家”、“尖端科技和光学专家”。1985年,丁衡高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此外,他还首批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被授予中将和上将军衔。

与丁衡高的辉煌成就相比,聂力凭借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并不失色。自1978年起,聂力就在国防科委担任重要职务,多次主持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了诸多难题,取得了瞩目成就。1982年,聂力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分管我国海军武器装备的科研工作。在“远望”号大型测量船的研制中,她倾注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在分管国用电子装备研制作期间,她组织领导军用计算机和军用软件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之后,聂力又主持了我国第一台10亿次通用并行巨型机银河二号的研制。对于这个难关,聂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的军装浸满了汗水,每天沉重的双腿回到招待所,上楼梯都很困难。然而,吃过晚饭后,她还要忙着继续工作。一些科技人员笑着说聂力是一块永不停息的雷达表,由此不难看出聂力的工作态度。聂力并不觉得辛劳,她时常想起父亲说的一句话:我要当科学家的后勤部长

银河2号巨型机研制成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和十大电子成果评比中双登榜首,整支科研队伍被授予“科技攻关先锋”的荣誉称号。在这个时候,聂力这位总策划人并未走上光环中间,而是默默地退到了最后面,转身开始抓新的工作。

由于聂力领导队伍攻关了诸多国防科技难题,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于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又于199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聂力不仅是我国第一位女中将,也是全世界第一位女中将。丁衡高也因贡献巨大先后被授予中将与上将军衔。因此,聂力夫妇也是全世界军衔最高的一对夫妇。

唯一遗憾的是,岁月催人老,时光最无情。在聂力取得辉煌成就的过程中,聂帅也渐渐老去了。1992年5月14日,聂帅病重,聂力本想留在家中陪伴父亲。但是聂帅却严肃地说:你该去忙你的工作,不要因为我耽误了工作。于是聂力便离开了家去忙工作,上午在办公室处理公务,下午又去开了一个重要的研讨会。等她忙到晚上回家后,又急着跟聂帅汇报了工作情况。

聂帅欣慰地笑了,没过多久便与世长辞。那天夜里,共和国最后一位元帅离去了。他临终前曾这样说道:

我已经93岁了,入党70年,从没脱离过党的岗位,为党奋斗终生……我作为一位老共产党员,衷心地希望全党同志在党中央领导下,同心协力地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而奋斗;衷心地希望全军同志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进一步巩固国防、保卫和平;我更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牢记科技兴国的重任,努力攀登世界高科技的崇山峻岭,为国争光。

后来,每当聂力将军谈起聂帅的最后一天,她都会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聂帅只有她这一个女儿,那一天她本来陪在聂帅身边的,哪怕工作再忙。但是,聂力将军又总会想起父亲听她汇报工作时脸上泛起的笑容。是啊,聂帅一生殚精竭虑,一生为国为民,只要女儿能继承他的志愿,继续做他想做的事,他就会感觉女儿就在自己身边。

聂力将军则说,自己唯有加倍努力工作,才能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待与深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