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向栋||隋炀帝与汾阳宫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即位,建立隋朝。隋朝共存续38年。隋炀帝即位后,全国人口由开皇九年(589年)的3600万增至4600多万,在20年的时间内,全国人口增加了200多万,这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分不开。

坐稳江山的隋炀帝不甘久居长安,曾三次远赴北地巡边,也曾数次南下巡幸。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三月,隋炀帝车辇再次出塞,二次巡边。浩浩荡荡的巡边队伍,出雁门,经朔州,过杀虎口,幸五原,巡长城,同时下诏在楼烦营建汾阳宫,史载:“帝无日不治宫室,两京及江都苑囿亭殿虽多,久而厌益,每游幸,左右顾瞩,无可意者,不知所适。乃责备天下山川之图,躬自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夏四月,诏于汾州之北汾水之源,营汾阳宫。”(《资治通鉴·隋纪五》)。

隋炀帝选址于“汾州之北”汾水之源(今山西省宁武天池)建汾阳宫,是有缘由的,也是有眼光的。杨氏祖居神武,对山西北部的名山大川是熟悉的。管涔山上的天池,久已闻名。天池周围,春夏时节,气候温润,植被丰饶,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也有水草丰沛的草地,密林内各种野生动物繁多,北巍、北周、北齐诸帝都曾在这里度夏避暑,打猎游玩。北齐后主高纬带着他的爱妃冯小怜(淑妃)在天池围猎,不顾晋州安危,结果丢了平阳,江山不保。诗人李商隐曾为此写下了《北齐二首》: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这个事件在历史上是有名的。

隋炀帝时代距北齐的时间更近,更应知道天池名胜之地,炀帝在担任并州总管时,就“开天门岭栈道,达汾阳宫,名曰杨广道 ”(《晋乘搜略》卷14)。

管涔山天池,又名祁连池(古人谓天为祁连),为山西北部两大河流——汾河与桑干河之源头,周方里许,池东更有大池,与天池通流,池水常盈不涸,澄静如镜,山水相涵,天然名胜,为北方干旱地区难得的高原湖泊。

隋炀帝的汾阳宫环天池而建。《隋书·炀帝纪上》记载:“夏四月丙午,以离石之汾源、临泉,雁门之秀容为楼烦郡。起汾阳宫。”并令张衡在督造汾阳宫的同时,修建楼烦郡城。

汾阳宫的规模,“于沿山造亭子十二所,其最上名翠微亭,次阆月、彩霞、临月、飞芳、积翠、合璧、含晖、凝碧、紫岩、澄景;最下名尚阳亭。亭子内皆纵广二丈四,边安剑阑,每亭铺六尺榻子一合,山下又有临汾殿,勅从官纵观。”十二座亭子,名称溢美,飞芳、积翠、含晖、凝碧四亭皆誉植被景观;彩霞、临月、阆月、尚阳皆指日月景观;合璧、紫岩指山体地貌;澄景为水体景观。亭台建于山巅,四围树木葱茏,山风徐来,声音入景,此即闻风亭。植被、林涛、山岩、清泉,皆印证了当时天池一带自然景观尚处于人类较少干预的原生状态。史载隋炀帝狩猎汾阳宫“大获麋鹿”的记载,进一步佐证了当时天池周围原始森林茂密、野生动物繁多的境况。

嗣后,隋炀帝又于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第三次巡边避暑汾阳宫。此次巡边,因“汾阳宫迫隘,百官士卒布散山谷间,结草为营而居。”隋炀帝乐不思蜀,在汾阳宫直住了近五个月,到八月才离开。期间,隋炀帝还“欲大汾阳宫”,张衡因阻谏此事遭炀帝降谪(《新唐书·卷860》)。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隋炀帝对汾阳宫的重视和喜爱程度。

是年(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隋炀帝离汾阳宫继续北上巡边,始毕可汗获知情报后,率骑数十万袭击炀帝,帝一行仓皇逃入雁门,被困三十二天,至此隋王朝逐步转衰。

隋炀帝在位后期,横征暴敛,荒淫无度,大兴土木,以致民不聊生,天下怨声载道,直接导致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天池北面的马邑郡建节校尉刘武周也乘乱起势,率农民军一路南下,攻破楼烦郡,夺取汾阳宫,俘获大批隋朝宫人,刘武周用这些宫人“以赂突厥始毕可汗,始毕可汗以马报之”。随后刘武周一把大火点着了汾阳宫,汾阳宫宫殿及其系列建筑群遭到了严重破坏。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祖下诏“离宫别馆游憩之所并废”(《册府元龟》卷14《帝王部》),此后汾阳宫逐渐湮为废墟,被荒草湮没。

昔日汾阳宫遗址——宁武天池,这颗高山明珠,被历史湮没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以光彩夺目的面目示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宾客观光旅游,成为宁武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作者简介:冯向栋,祖籍宁武阳方口,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岳书画院院长,山西照丰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

留言之窗

*冯向栋||妙峰登禅师与芦芽山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