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未烧毁的2本古籍,揭示尧舜禹禅让真相,囚禁流放下场悲惨

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大家最推崇的是哪个朝代?也许很多人会说汉朝、唐朝,然而在儒家心目中三皇五帝时期才是中华民族最好的时代,因为他们实行“禅让制”,类似现在的民主制,有德才者居之,这也许是政治最好的体制。

  

  《史记五帝纪》载:“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觉得自己的儿子丹朱没有能力治理天下,他不愿看到天下人受苦于是选择让自己儿子一人受苦而禅位给有德才的舜。

  

  《史记夏本纪》载:“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遂居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舜也觉得自己的儿子商均没有能力治理天下便把天子位禅让给有德才的禹,禹固辞不受跑了,可天下诸侯都跟着去禹走,禹不得已接了天子位。

  

  这就是儒家所说的禅让,而尧对丹朱的“不慈”、舜对父母的“不孝”则儒家宣扬为大公无私的精神,也许这样的时代确实让人向往,但是世上真的有这样的世外桃源吗?众所周知,秦始皇曾烧掉了大部分先秦典籍,而流传下来的则是经过统治者筛选、篡改过的,不过有两本书幸免于难,一本是被认为是神话的《山海经》,另一本则是西晋时出土的埋在魏国古墓中的竹简《竹书纪年》,它们是变动最少最能还原当时情况的原始材料。

  

  《山海经海内西经》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为什么要称呼丹朱为“帝”呢?而《竹书纪年》不仅说“后稷放帝朱于丹水”,甚至一针见血指出:“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结合这上述这些信息可知:尧曾传位给儿子丹朱,所以他被称为“帝”,而舜推翻了丹朱的政权,并以“德衰”为由将尧囚禁平阳,不久又囚禁了丹朱,使他们父子不得相见,至今河南濮州还有偃朱城,那便是“偃塞丹朱”的处所。

  

  虽然《山海经》《竹书纪年》没有记载舜传位给禹的实情,但是根据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原理我们再来看看《史记》记载的另一种可能情况:禹收买了天下诸侯故意孤立舜的儿子商均,以变相的方式让舜不得不禅位给他。

  

  《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舜登基的时候61岁,登基后39年即100岁的时候南巡,是什么原因会让一个100岁的老人千里迢迢到当时的蛮荒之地、虫蛇瘴疠的南方巡狩?流放,只有流放才能对这一反常的现象进行解释。

  

  这也许就是尧舜禹禅位的事实真相,其实后世之人都对禅让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如李白《远别离》诗:“或言尧幽囚,舜野死”,清人王琦为李白这首诗作注时补充道:“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说明到了清代,还有囚尧城这个地名。”东周韩非子曾在《说难》中毫不客气的说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直接剥下了禅让制的虚假面具。

  

  那么既然事实如此,儒家为什么要欲盖拟彰,将这个谎言不停地撒下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要建立一个有“仁义礼智信”崇高的理想社会,而“禅让制”则是他们的最高理想,为了达到这种理想境界需要树立典型需要依托圣人,所以他们“为尊者讳,为圣者隐”,隐讳了他们干的坏事,公然的篡改历史,这也导致了中国2000年来几乎没有一部信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