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苗||拾山药
拾山药
文/李敬苗
晋西北,三件宝:山药、莜面、羊皮袄。
这三件宝山药是第一位的。我想它位居三宝之首除了它的优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产量高。晋西北受气候、环境、土质等影响,农作物产量普遍较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温饱问题。山药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说起山药,真是个好东西。不论做饭还是炒菜,没有山药蛋,这饭和菜就味寡了,吃饭提不起神,吃不出劲。有了山药味道就醇厚浓郁,香喷喷了。山西人晚饭爱吃和子饭、汤面、疙瘩汤。饭里放上小米、面条、菜煮在一起,如果这一锅饭没有山药,看着清汤寡水,吃的没味不香。山药做菜也是花样多的,炒片、炒丝、炸块都行。做酒席,做烩菜、蒸、煮、炖、馏、炸五花八门怎么做都可以。山药营养丰富,还是如今时髦人士的减肥食物。
说起山药,最难忘记的片段就是拾山药了。八月十五前,就开始刨山药了。生产队里的人刚刨完一块地,娃娃紧跟着进地里拾山药了。每个人都拿一把小锄头,挎一个小篮子,一个小布袋。到了地里顾不上玩耍,专心的拾山药。
到了拾山药那几天,天还是一片漆黑。小朋友们按照头天拾山药回来路上的约定,早早就起来了。头不梳脸不洗,拿上工具就出来了。在约定的地点互相等候。谁起来的晚了,一伙人相跟上就到她家的路口等。这个时候,天还没亮,公鸡听到有人走动,扑棱扑棱翅膀,发出黎明前的第一声啼鸣。随后,好多鸡儿唱起来了,狗狗也吠起来了。鸡鸣狗吠提起了我们的劲头,揉揉惺忪的眼,一伙人大步流星的往地里走。到了地里一看,有好多的小孩子已经先到了。我们化整为零,三个人两个人自由组合,赶紧干活。一开始,我看着同伴手里的小锄头灵活的刨着,不断有山药刨出来。我傻傻的不得要领,无从下手。小伙伴们教我,看刨过的山药坑就刨,往大往深扩散,有遗留的山药就刨出来了。还有小小的山药蔓是刨山药的人没刨到的,你刨准没问题,有时候一窝能刨出好几个山药。在小伙伴们的指导下,我很快掌握了要领,和大家一样能拾到很多山药了。一边拾着山药,一边听着小伙伴给讲山药的知识。知道了山药的品种有紫山药,大,小里外黄,圆叶青是新品种。地里有拳头粗的窟窿,里面住着瞎老(瞎:老鼠),专吃山药。这个瞎老我见过,比家鼠大,也胖,跑不快。还知道了草芽芽穿过的山药叫草锥锥山药,两个山药结在一起的叫二结蛋山药。很快,天麻麻的亮了,太阳出来了。那个时候,谁也没有表,时间的掌握全靠看日头出的高低。有人喊一声,回哇,不走就误了念书了。霎时,地里的娃娃们就好像听到了号令,赶紧往回走,生怕误了上学。来的时候,轻轻快快的,一路如风。回来的时候,干了半天活,收获了这么多的山药,挎在胳膊腕上挺重的,身子倾斜着,拾的多的还得提上小口袋,颠簸着往回走。尽管累了,饿了,渴了,但大家都是高兴的,脸上笑着,嘴里说着,就好像战士打了胜仗,疲劳饥饿都跑的远远的了。
每年的拾山药的时间大约也就是十几天的功夫。在这一段时间,上学前和放学后,拾山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个时候,每年一个人的口粮是二百八十斤。这二百八十斤里有水分,杂质,加工成精粮要舍去不少。其它的农作物在收获时丢弃的不多,唯有山药长在土地里,丢弃的多一点。五斤山药一斤粮食。我们每天拾的山药能顶不少粮呢。
十几天后,生产队的山药刨完了,我们的拾山药也接近尾声。按说,地里的山药不是无穷无尽的,但那个年代,真正舍不得丢弃一粒粮食。每一块山药地,拾了一遍又一遍。冬天来了。地冻住了。不能拾山药了。第二年的春天,雪消了。开始耕地了。大人们赶着老牛扬着鞭子耕地,我们剜着春天里的野菜,看到地里有一个湿湿的印子,挖出来是一颗上年遗留的山药。小伙伴告诉我,回去洗干净,把冻山药里的水攥的干干的,蒸莜面时和山药一起蒸。蒸好了黑黑的,一咬蓬松的,可好吃呢。这个冻山药,少之又少,拾到一个就好似拾了一个大元宝。
少年时代,干的活有好多种,最快乐最难忘记的就是拾山药了。那紧张的劳动场面,收获的劳动成果,都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和快乐。
有时候梦里都在拾山药,一窝窝的山药没人刨,我们尽情的拾。紫山药,小里外黄,大里外黄,圆叶青,一颗颗的山药装满了筐……
难忘家乡那山药蛋!
作者简介
李敬苗,网名敬苗,退休干部,爱好文学,在《忻州故事》《金榜头条》《文史艺苑》等发表散文多篇。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心灵之窗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