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过渡期内发这些核心期刊,出刊快要求低,作者:“真香!”
北核过渡期的这张图,还有人记得吗?来,我们再来复盘一下:
3月份的时候,还有很多作者反映,单位是严格按照核心目录公布为分水岭,已经录用但是没有出刊的就不再算是核心期刊了。
后来给单位看过这张图,科研处的认定方式就有了变化。确实这张图的过渡期说法是比较靠谱的,核心期刊存在审稿期长、出刊慢的特点,很多文章都是七八个月前录用的,那个时候刊物还是核心,没道理出刊了就不认定成核心。那样的话,作者的心血不就白费了吗?特别是这关系到很多人晋升的大事。
过渡期的合理之处:
从老牌核心来说(这里☞是2017版第八版核心,但是2020版第九版已经掉出核心的刊物)。
因为核心期刊办刊水准比较高,往往是严格走三审三校流程的,审稿期都比较慢。加上核心期刊的光环荣耀,国内投稿的文章数量比较多,往往从录用到出刊慢的话可能要有一年左右的周期了。已经录用还没有出刊的稿子,本身的经历也是比普刊要高出好几个级别的,没道理,严进“垮”出,不算核心又是怎么回事呢?
核心目录的公布是对期刊的一个判定,但是由于刊物审稿期出刊期长的原因,理应该给录用未出刊的文章一个交代,是以就有过渡期的说法。
我们以A老师的事情举例,他的文章是2020年3月录用的,2021年11月见刊。而他去年3月投稿的时候,刊物还是核心期刊,对稿子质量的评审也都是按照核心期刊的标准在走流程。既然A老师的文章是按照核心的标准在走,录用的时间也是在刊物是核心的时候,那么它就应该被认定为核心期刊。过渡期内老版核心是主场,过渡期也主要消化未出刊的原核心期刊的文章。
从新晋核心来看(这里☞2017版第八版不是核心,2020版第九版新评定的核心期刊),如果你发的刊物“不小心”评上了核心目录,你的文章也算是发在核心期刊上面 的。真,不一定是你的稿子质量好,“不是你努力,而是你发的刊物更努力”。
如果本就不是以核心的标准评审的稿子,却被认定成核心,这就有些让人置喙核心的制度了。
过渡期如何捡漏:
过渡期捡漏还是很重要的奥
以《福建茶叶》为例,它是2014版的核心,2017版就掉出核心了。它作为第七版核心的时候,要求高卡的严。当第八版核心入编刚发完时,福建茶叶不是新核心了,它的标准一下子就有所放松(相对而言),出刊时间也比较快。很多老师就趁着这段时间发了《福建茶叶》,最后也是评上职称了。
如果你们有过渡期的说法,一定要发以下这两种刊物:
第一,刚入选第九版核心的刊物。这些刊物由于是刚刚入选核心,它的标准相对来说还不是很高,作为前普刊的它可能会对作者有些微要求,但是不会像核心一样要求必须是公办本科硕讲以上,所以现阶段发,还是比较好发的。
而且这类刊物的发稿周期也相对较短的。作为普刊的那段时间,它的收稿量不会特别多,所以出刊的周期相对会短一些。那么当他新入编核心的时候,虽然收稿量会增多,但是刊期还都是很近的。
举个例子,假设《教育A》是第八版核心也是第九版核心,《教育B》仅仅是新入选的第九版核心。根据收稿规律,《教育A》由于是老核心,比较权威,它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排期可能会在22年年中左右。《教育B》是核心新贵,它之前是普刊,刊期可能是在22年初左右。那么,如果你现在发《教育A》,你的刊期一定是22年下半年,而发《教育B》,刊期可能是在年中的。这就是发新核心的好处之一——快!
第二,一定要发老版的核心,刊物是2017版核心,但却不是2020版的核心。这类刊物突然掉目录,虽然有点可惜,但是已经是既定事实改不了了,杂志社一定会发挥它作为老版核心最后的余温。
认可过渡期的作者一定要认真看下这段。
举个例子,《教学与xx》这本刊物已经确定不是新版核心了,但是只要文章是在过渡期内出版的,很多单位还是认可的。杂志社也知道过渡期的说法,他们肯定会对一些稿子特殊处理,加紧审稿,争取在过渡期内出刊,发挥作为2017版核心最后的光与热。
也就是说,现在发这类的刊物,出刊快要求低,评职称也能用。发一篇,它不香吗?
有认可过渡期的,一定要试着发这两类刊物,言尽于此,祝:评职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