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可以拼,家国历史也可以吗?——评《金刚川》

上海名媛拼下午茶,中国导演拼主旋律电影,上海名媛没有对不起什么人,中国导演就难说了……

《金刚川》就是一个拼盘电影,首先是拼了三个导演,然后又用一个30分钟的故事,在不同的角度硬生生拼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

《金刚川》从立项拍摄到如今的上映,前前后后也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有人说这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强大。强大的确是强大了,但是再怎么强大,电影最后呈现的效果依然流露出了一些赶工的痕迹。

当然了,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是,影片的主创在拼盘思维之下构造的电影结构出了问题,破坏了影片的整体节奏。

具体来说就是电影在第一个章节演完之后,也就等于已经讲完了整个故事,然后在第二章节又用不同的角度再去讲第一个章节的故事时,好多部分自然有些重复,而一旦重复的过多,自然就会显得内容单薄,也就破坏了观影节奏,让人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疲惫感。

《金刚川》还有一种更加神奇的观影体验,如果你中途真的睡着了,醒来之后会发现结尾依然是开始的故事。好像睡了一觉真的什么也没有错过,并且在结局的时候通过不同的视角又渲染了一次主角的献身,主创们自以为这样就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了。

好多人说《金刚川》在形式上有些像诺兰的《敦刻尔克》,这简直就是在胡说八道,在形式上也是差得老远了。

《敦刻尔克》在海陆空三条线并行之时,这三条线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人物故事,而《金刚川》就不一样了,虽然有三个不同的视角,但是每个视角上其实还是同一个人物故事。

这又怎么能相同呢?

其实在形式上,《金刚川》应该是更加接近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萨利机长》。

《金刚川》作为纪念抗美援朝的主旋律电影,在塑造人民志愿军的形象上是成功的,这一点是立场问题,没有任何可以含糊的余地。

国内之前的文艺作品塑造我军形象时,给我们普通观众的印象是,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好像是一直都是小米加步枪,顶多也就是个小钢炮。

但是在《金刚川》里我军使用了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这玩意就好像是大型的烟花,伴随着飕的一声,敌人的阵地顷刻间火光乍起,烟消云散。

这种规模的火力配置,我军打日本鬼子的时候没有,打国民党反动派的时候也没有,而在抗美援朝打美国人时却有了。

当我们作为普通观众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一幕时,内心还是非常激动,那个小米加步枪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还有就是我志愿军大部队过桥时,也是让人十分震撼。一声令下之后,数万人能够在顷刻之间做到或隐蔽或跃起,急行军时队伍犹如一条长龙,更好似一道钢铁长城。

我人民军队从红军到解放军,再到志愿军,又到解放军,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在国家民族的危难之际,什么时候少了他们的身影,奈何电影还是没有拍出人民军队的灵魂所在。

我人民军队的灵魂是高度的组织原则和铁的纪律,奈何电影里我们没有见到政委,没有见到指导员,也没有听到一声同志。

这向来是国产文艺作品的错误方向所在,那就是在表现我人民军队的影视作品中,有意无意之间忽略政工干部的作用,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亮剑》。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一下政工干部的重要性。我开国元帅中罗荣桓元帅某些场合被称为政工元帅。

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元帅在山东创建了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初期他进军东北时就能够很自然地带走了两万多名各级干部,这些干部在东北起到什么的作用,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

这才是我人民军队战无不胜,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所在。

我们这一代人搞文艺作品,只要涉及到我新中国的革命战争史,就不可能光是文艺作品那么简单,而是在用文艺作品去谱写新中国破烂壮阔的伟大历史,所以应该天然地具备无上的历史使命感。

切不可,胡编乱造,对不起为了新中国牺牲的革命先烈。

著名编剧刘和平老师在创作革命历史大戏《北平无战事》时,书房之中挂着两幅像,一副是周公,另一副是蒋经国。

他说写到国民党时客观事实,写到共产党时理直气壮。这才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正确的历史观。

理直气壮地去表现波澜壮阔的伟大的新中国。

万不可拼盘。

题图均来自相关电影资料与网络截图。

电影界公众号及网站合作请加微信“kuchuanlove”。

END

电影界 www.dianyingjie.com 官方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