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河南农民祖坟出土了一件青铜礼器,直到11年才被确定名字
1939年,河南农民祖坟出土了一件青铜礼器,直到11年才被确定名字
文 | 韦爵爷
在我国,能够说得上是镇国重器的国宝并没有多少件,不过今天要说的这个真的是名副其实的重器,并且还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重的一件,它就是司母戊鼎。
而它的出土过程,也是挺传奇的。因为这是在一个农民家发现的。在1939年的时候,河南武官村一位姓吴的农民,本来是在自己的祖坟中随意探钻,当探到地下10多米的深度,他发现这个探头上有铜锈的痕迹,所以他断定地下面肯定是有宝物,于是马上召集亲戚过来,夜间借着月光,在地上了挖了很深的一个洞。几个人经过了3天的时间,这件埋在地下的青铜鼎,终于被他们齐力请到了地面上,并且还抬回了家里面。
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这位农民还是很有觉悟,想着一定只能将其卖给国人。刚好那时有位姓肖的古玩家来到该地,一眼就看上了这座巨鼎,并且愿意出20万大洋买下它。只不过因为这位肖先生是北平人,并且当时回北平的路也被日军给占领了,因此希望能够将其锯成10块,分开来运输,这样才能通过封锁区。
但是这尊巨鼎可不是一般的重,差不多有875公斤,不是说随随便便就能够锯开的,当锯条被崩断,这位农民又使用锤子对着巨鼎一通砸打,但是依然丝毫不起作用。因此,面对如此情景,肖先生也是很无奈,只能自己空手回去。然而因为这些动静,这座巨鼎的消息也被日军知道了,几次都过来搜查想占为己有。因此这位姓吴的农民也只能够重新将其埋在地下,远离此地避难。
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座巨鼎也成了我国的宝物。1949年,其终于被运送到了历史博物馆中,而它也有了名字,叫做司母戊鼎。因为在这座鼎内有着铭文“司母戊”。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般都是用来祭祀。这个“司”就是“祀”的意思,而“母戊”即为“母+天干”,故此这三个字就表示这是一座为母亲祭祀的鼎。
尽管30多年过去了,有些古文物专家还是认定这个鼎的名字应该是后母戊鼎,也就是说对于“司”和“后”一直都有争议。因为甲骨文中,“后”字反写的话,基本和“司”字一样。而如果是后母戊鼎,那么这座鼎表示的意思就更浅显了,这是商王为祭奠自己的母后所打造的。
这座如此巨大的鼎,如果不是帝王家使用的话,估计一般人不敢逾越去使用如此庞大的青铜鼎。并且如果只是一般的贵族,即便是财力方面有这个实力,但是铸造的过程中,要是不能够招齐200多位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人一起参与的话,也是无法完成这样一个工程。并且从其体积来说,也是只有帝王家,才能够打造出如此镇国重器。所以,把它称为后母戊鼎,才更符合事实还有那时候的礼制。
在2011年3月,国家博物馆终于将这座巨鼎改名成了“后母戊鼎”,只是因为之前的名字早就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所以很多人提起它时,还是会习惯性地叫它之前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