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刘学高:【我与“天下第一村”】(散文)
我与“天下第一村”
作者:刘学高
初识周村,是因为著名作家刘知侠的《一支神勇的侦察兵》:“为了获取更重要的的敌情,一日,天刚蒙蒙亮,身着国民党军服,戴着尉官军衔的一小队人马悄没声地出现在周村城南关一户民宅里。”
这是一家暗娼,敌军一个军官常来过夜,于是我侦察兵仲裁凤化妆前来“捉舌头”。仲裁凤这第一次就抓了个敌团副,过哨卡时,仲裁凤掏出匣子枪“咔啦”一声子弹上了膛,左手一把抓住敌团副的手:“你若敢暴露了我们的身份,首先打死你!”敌团副强作镇定,十分配合,敌哨兵恭恭敬敬地行了军礼,我侦察兵大模大样地走出敌城。
《一支神勇的侦察兵》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侦察兵》。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片段是化妆成敌人的王心刚带着雪白的手套大摇大摆地去“检查”敌人的大炮,蔑视地瞥着敌军团长,拖着长腔“你们的炮是怎么保养的?”之后,边摘着雪白的手套边慢条斯理地说:“太麻痹了,太麻痹了。”一时间成了大街小巷的口头禅。
据说,周恩来总理在审完这部影片后说道:“这部片子不错嘛,歌颂了解放军侦察英雄,很好,很好嘛,现在广大群众正需要看故事片,放映吧!”
“捉舌头”,是那个年代儿时最爱,幼小心灵中升腾着英雄的豪气与梦想。
周村——“天下第一村”?一个村子能有多大?儿时的曚昽,一直存绕脑海。原来,乾隆年间,周村元宵节挂灯笼极盛,乾隆驾临观赏,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
充斥着厚重、古朴的字眼,写满了沉淀、沧桑的历史,跨越了岁月的风刀剑霜,构架起商界曾经的辉煌:中国活着的古商城——周村,令我抬起了双腿,再次将脚步,移进了古商城,重新去认识它的真容,它的魅力所在,重新去审视它的号称“天下第一村”,它的章丘旧军孟氏“八大祥号”的鼎盛。
周村大街全长400多米:“大街不大,日进斗金”,八十年代初识周村时,它还是默默无闻、平平淡淡。每次邂逅,发现它都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一条明清古街,承载着“天下第一村”之盛誉,穿越时空而渐浓渐醇。漫步在长长的石板路上,穿行于风格迥异的店铺中间,仿佛时光倒流,依稀看到来自全国各地商人们早期开拓的身影。作为一个工业发达、经济辐射周边千里的商业重镇,周村占据着当时山东乃至中国北方经济格局重要位置。
大街上那块镌有“今日无税”的碑文,仍在默默地向后人述说:优惠的税收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如何吸引了普天下商家的纷至沓来,以至于“济南潍坊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于是乎,天下之货聚集周村大街,一举成为当时名冠南北的富商聚集地,和名震华夏的“旱码头”。
三十多年过去,今非昔比,如今的广告宣传词为“南有周庄,北有周村”;周村,明末清初发展成为北方重镇,周村,这个叫“村”而不是“村”的地方,同时也成为“丝绸之路”重要源头和驿站。乾隆御赐“天下第一村”的金字招牌,更是让周村名声大噪。作为商业名镇,从此便与中国的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成为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
周村,如今得到时人的垂青,大概是《大染坊》、《旱码头》之功吧。《旱码头》再现了近代鲁商儒雅的生活情趣,体现了一代鲁商与儒商的渊源。《大染坊》则让今人领略了那个时代工业家实业救国的艰辛,酸楚。
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电影《活着》曾在这里拍摄,一度让当地人引以为荣。
周村是封建社会后期经济转型中兴起的手工业、商业重镇,明清时期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重要商埠,是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所在地,城镇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市场分工明确,商业极其繁华。
电视剧《大染坊》的播出,让今人了解了,浆染业在明末已是周村的主要产业之一,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周村已有浆坊40余家,染坊70余家。
大染坊位于银子市街90号,是创办于清道光年间的“东来生绸布庄”的旧址,其经营模式主要是将收购来的丝绸、坯布进行整理染色加工,之后批发出去。清光绪年间,资金达三百多万两白银,先后在济南、天津、北京等地开设分号。抗日战争中停业。鼎盛时,周村曾有108家票号,著名的晋商乔致庸创立的“大德通票号”旧址至今仍在银子市街,建筑风格体现着晋商文化的严谨和工整。
周村因盛产丝绸被誉为“丝绸之乡”,其生产的丝绸堪与苏杭产品媲美。
“大街”就是周村大街名字的简称,这条街简单、却透着智慧。它是周村工商业的摇篮,它历经风雨见证了鲁商的起起伏伏。最早,包括瑞福祥、谦祥益等老字号都在大街上开有店面,很多还是从大街上起步的。
“大街”形成于宋元时期,明末清初最为繁盛。自丝市街至朔易门,有1300多米。其中,从原北极阁到大街南端是周村最繁华的地段。
“金周村”、“旱码头”。历史曾真实的走过,只留给我依稀斑驳的痕迹。漫步在大街上,不必说耳畔萦绕着讨价的喧哗,也不必说老商号阔气的门脸,单就是地上那些无言的青石板也能一下子把人带回到那个被乾隆御称为“天下第一村”的小镇。
周村的烧饼,我并不太喜欢吃,但它的历史却吸引了我。据考证,周村烧饼前身乃为“胡饼”(芝麻烧饼),《资治通鉴》载: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胡饼”在山东境内流传,清光绪六年(1880年),周村“聚合斋”烧饼老店对烧饼工艺潜心研制,几经改进,使周村烧饼以全新的面目,独特的风味面世,被称之为“瓜拉叶子”的烧饼闻名海内,从而进入清皇室,成为贡品。
“形如满月,薄如秋叶,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这是食客们对周村烧饼的高度评价,也是文人雅士对周村烧饼“酥香薄脆”特点的美好升华。我觉得烧饼似乎成了周村的“名片”。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刘学高,笔名长风;号流浪行者。沿徐霞客之足迹,寻马可波罗之行踪,追唐玄奘之佛影儿,四十六年来走遍四野八荒,于六合之下,尽行华夏及周边诸多国度。停止写作三十一年,公元二零一八年春,重拾拙笔,开始涂鸦。
往期链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二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因作者原因要求删除已发作品的,需向平台支付费用,每删一篇200元。
7、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诗歌群群主:杨洪民,微信:YANGHONGMIN
综合群群主:鱼儿姐姐。微信:sanqinwenxuezhub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