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助手邓华凤:深切缅怀恩师创新精神

“5月22日,恩师袁隆平先生仙逝。他生前最后两天,我守护在床前一步也不愿意离开,不舍、难忍的悲痛一直在持续。我跟随恩师从事杂交水稻工作已经37年,今天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伫立灵前,泪流满面,桩桩往事萦绕心头,恩师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邓华凤

作为袁老师的学生和助手,他对我恩重如山。作为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的带头人之一,我从恩师身上学到很多,例如奉献、创新、务实、协助、爱国精神等,都使我受益终身。其中,恩师的创新精神对我影响最深,带给我许多有益的改变。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是袁老师创新精神的有力注脚。

恩师敢于创新

上世纪50至60年代初,国内流行前苏联学者李森科的学说,在当时,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谁都不敢轻易触碰。国际学术界对水稻是否有杂交优势表示怀疑,也对制种难度感到畏惧。美国、日本甚至国际水稻研究所,都不得不放弃对杂交水稻的研究。

当时的袁老师,是湖南省安江农校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他既没有名气、地位,也没有经费、设备,更没有科研团队,有的只是敢为人先、敢于“碰硬”的勇气。

1960年,袁老师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他喜出望外,如获至宝,但等到第二年播种抽穗,“鹤立鸡群”的优良特性却没有再出现。袁老师感到非常失望,同时又在失望中看到了希望。他认定,这就是一株“天然杂交稻”;他更认定,水稻也有杂交优势,而且通过科学研究,一定能够揭示和利用这种优势。

于是,他开始向科学高峰艰难攀登。1964年,他找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接下来的好几年,他和助手们南来北往,先后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实验,但还是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当时农学界的某些权威专家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发出“三系三系,三代人搞不成器”的预言。但袁老师偏偏不信邪,坚持扎根田间地头,另辟新路,百折不挠,凭着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终于在1973年成功地实现了三系配套。

1984年,我从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毕业,幸运地加入了袁老师在安江农校的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当时,袁老师的工作重心还在安江农校,一般每月回来一次,一回来就会到田里指导我们,根据实验进展情况,结合学科发展方向,给我们上课。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他系统地讲解了当时杂交水稻的两个重要发现,即:湖北光敏核不育基因,以及广亲和材料的发现及重要意义。那时,我还只是一个中专生。没有材料、没有经验,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我要选择什么研究方向,是研究三系法还是两系法?我当时想:反正都是一点基础都没有,倒不如选择难度更大、创新性更强的两系法。正是袁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一生。

(1988年7月,袁隆平(左二)在田间指导邓华凤(左一)进行安农S-1的研究。)

在袁老师的指导下,我率先开展籼稻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于1987年,首次在籼稻中发现温敏核不育材料,继而从形态特征、遗传特性、温度作用模式、育性转换机理、杂交育种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建立了温敏型两系法杂交水稻应用技术体系, 解决了“三系法”杂交水稻受恢保关系制约,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程序复杂、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等难题,开创了水稻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促进了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

恩师善于创新

1973年,袁老师带领助手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但令人遗憾的是,最初试种的杂交稻,增产优势只表现在稻株的茎叶上,这时有人嘲笑说:“可惜人不吃草,不然杂交水稻还是大有发展前途的。”面对冷嘲热讽,袁老师毫不气馁,带领大家及时改进技术,实现了稻谷增产优势。

然而好事多磨,制种产量低的难题又出现了。袁老师鼓励大家再接再厉,研究制种技术体系。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团队终于解决了制种难题,使三系杂交水稻在世界上率先成为生产实用技术。袁老师正是凭着这种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闯过道道难关,终于登上了世界水稻科学研究的最高峰,并于198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1989年8月,袁隆平(左一)在田间指导邓华凤(左三)杂交水稻育种。)

1989年夏天,南方遇到罕见的低温天气,两系法研究陷入困境、跌入低谷,许多同行感到悲观失望。袁老师却乐观地认为,出现这样的低温天气能够暴露问题,正好可以研究解决问题的技术策略。于是他带领团队反复探索,摸清了两用不育系的温光规律,找到了安全繁殖制种的奥秘。他及时提出了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5 ℃的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关键技术指标的选育理论,为两系法研究指明了方向。在袁老师这一技术理论指导下,我用安农S-1转育成第一个实用早籼温敏不育系810S,选育出长江流域第一个温敏型两系法杂交早稻八两优100,该创新性成果对温敏型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由于我在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突出贡献,2014年,同袁老师一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袁隆平(右二)同邓华凤(左二)一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北京领奖时合影。)

恩师不断创新

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平均亩产提高了20%,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老师也获得了许多奖励和荣誉。但他既没有陶醉,也没有居功自傲,更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1981年,袁老师在被授予国家特等发明奖时提出,杂交水稻还有“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于是,他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987年,他在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中指出,从育种方法上,杂交水稻可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这也是3个战略发展阶段,同时指出了杂交水稻研究发展的方向。他的这一战略设想,被称为“袁老师思路”,成为国内外杂交水稻研究的指南针,得到国际农学界的广泛赞同和遵循。

在袁老师心目中,科研创新无止境。三系法研究成功了,又再向两系法进军。这时,又有“好心人”劝他:“袁老师,您已经是著名科学家,功成名就,万一搞砸了,岂不败坏了您的名声?”他坦然答道:“搞科研就像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随着三系、两系法研究的接连成功,袁老师的地位更高、名气更大了。然而,他依然淡泊名利,继续专注于创新杂交水稻的事业。乐于挑战的他,又瞄准了世界水稻研究另一个重大难题——培育“超级杂交稻”。

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公布了他们的新株型(即超级稻)育种计划的超高产株型,而袁老师认为存在“库大源不足”等缺陷。他一直在思考,杂交水稻要实现超高产,理想株型应该是怎样的。

袁老师设计了许多不同类型株型模式,都不是很满意,很难形成能够指导研究的株型模式。直到有一天,袁老师到江苏省农科院邹江石老师的试验田考察,看到培矮64S/E32,他思如泉涌,惊喜地说:“这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超高产的理想株型吗?”返湘后,袁老师立即设计出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理想株型模式。

在这一株型模式技术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团队分别于2000、2004、2012、2014、2018年,先后实现了我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1100公斤的第一、二、三、四、五期育种目标。

(2007年,袁隆平在实验室指导邓华凤的研究工作。)

在1200公斤攻关目标有望实现的基础上,现已经90岁高龄的袁老师又提出了更高、更难、更新的奋斗目标:培育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杂交稻和耐盐碱水稻,不断创新研究计划,确保我国杂交水稻持续领跑世界。

在袁老师的主持和指导下,第三代超级稻和耐盐碱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袁老师高兴地说:“有生之年,我要实现大面积亩产20吨/公顷,即亩产1350公斤的目标,我很有信心!”这些雄心和誓言余音绕梁,令人感叹。

在袁老师的书房里,挂着一首他自题的小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正是袁老师创新精神的写照,这也是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原因所在。

大师千古,国士无双。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吊唁的人群久久不愿散去,层层花海簇拥着恩师远行。我想,恩师的精神会永传世人,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攀登高峰、攻克难关。昨日,送别恩师最后一程,传承您的精神就是最好的缅怀和纪念。吾辈当自强,恩师一路走好!向您致敬!

(作者邓华凤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供图由作者提供)

(0)

相关推荐

  • 1960年,袁隆平的学生邓则一个猛子扎到...

    1960年,袁隆平的学生邓则一个猛子扎到河里,头顶被河底的鹅卵石撞了个大包.袁隆平为了帮她压惊,带她去下了馆子.四年后,袁隆平在篮球场对邓则说:我怕你掉河里没人救,还是嫁给我吧.#老照片# #袁隆平# ...

  • 双语:“稻”念袁爷爷

    5月22日,巨星陨落,举国同悲.深切缅怀,国之伟人. 伟大的人在守护生活的不同侧面.作为普通人,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到他们的贡献带来的福祉.他们在用学识维护我们生活的底线,并努力提高上限. 以前我对 ...

  • 悼袁老 ——写在袁隆平逝世的日子里 文/快乐双子

    悼袁老 --写在袁隆平逝世的日子里      周繁恕 清晨的露珠在啜泣: 袁老啊,你在哪里? 为什么听不到您匆匆的脚步? 我愿用我的身驱为您沐浴-- 夜半的蛙鸣在呼唤: 袁老啊,你在哪里? 为什么听不 ...

  • 今天,一起送别袁老……

    今天上午 "杂交水稻之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 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昨天(23日) 全国多地自发举行悼念活动送别袁老 大 ...

  • 我还没拍摄您,您却走了!

    - 原创 - 记录生活 · 智能排版 · 印制成书 早几年,我向袁隆平的三儿媳段美娟提出:"我想拍摄'袁老的一天'.你帮我向袁老说说,安排一下吧."时隔不久,段美娟回信我,说袁老这 ...

  • 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知乎机构号 @ViaX盐趣科研教育 回顾了这位当代神 ...

  • 除了袁老,还有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

    欢迎订阅本号并加星标,获取有启发性的内容 编者按:杂交水稻是中国自七十年代起的一个举国科研攻坚项目,除了袁隆平外,中国各地还有很多的研究者,毫无疑问,袁老是其中的佼佼者,是旗帜,是领军人物,我们必须感 ...

  • 袁隆平学生追忆:“爷爷的水稻田”尚在

    2020年10月10日,袁隆平院士(右一)在家中与曾松亭合影."爷爷的水稻田"系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字,意在鼓励青少年爱科学.爱劳动.爱粮食.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 ...

  • 【广东】郑以楠《怀念袁隆平爷爷》指导老师:黄江丽

    怀念袁隆平爷爷 顺德大良实验小学 一年级 郑以楠 袁隆平爷爷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获得了"共和国勋章"的殊荣! 在2021年5月22日这一天,袁爷爷永远地离开 ...

  • “袁爷爷,今天我有好好吃饭,一粒不剩”

    致敬 缅怀 北京时间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 因病逝世,享年91岁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忆 袁 ...

  • 痛心,国家元老袁隆平院士,今日与世长眠

    就在几分钟之前,老嘉在刷朋友圈的时候发现看到一条令人心痛的消息:让中国13亿人吃上饱饭,解决21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功臣,我国袁老,袁隆平院士,于今日逝世. 这真的让人很痛心.还记得几个月之前,在一些 ...

  • “中国好人”吴险峰:把袁隆平院士当恩师赶赴长沙送别,牢记教导“要下得起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吴险峰,三十年前就认识了袁隆平院士.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袁老勉励他的话,他至今都记得.因为试验田相隔不远,他们经常在海南三 ...

  • 袁隆平、吴孟超、夏德昭:中国群星陨落之时!

    出品©一笔封禅 作者@何鲸洛 5月22日. 13时07分.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 ...

  • 梦想在稻穗下乘凉的人——记水稻之父袁隆平

    作者/高天保 2021年5月30日 今年5月22日一位老人走了,送行的队伍排在十里长.这位老人有何功積竞受到如此多人的自愿送行.这位老人叫袁隆平,就是创造杂交水稻成功,获得中科院院士学位,把水稻产量由 ...

  • 缅怀!送别袁老……

    02:29 02:29 03:30 / 03:30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 ...

  • 中国工程院及七位院士悼念袁隆平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5月 ...

  • 今日,我们送别袁老!

    今日,我们送别袁老!  深切 缅怀 5月24日10时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 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您用一粒 ...

  • “稻田里的守望者”袁隆平: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人类远离饥饿

    温史司 关注 今天18:38 大图模式 2021年5月22日注定是一个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会记住的日子.在这天,一个老人以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无比光辉的功绩走完了辉煌的一生,他就是"杂交水稻 ...

  • 一位阜阳人和袁隆平的故事!

    "我有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第二个梦就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饭碗, 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2021年5月22日1 ...

  • 父亲眼中的袁专家

    辛丑年的初夏,父亲生前常跟我说起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走了.近些天来,报刊电视,各种自媒体以及人们的手机,对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农业科学家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国之脊梁,民之福泽.人们自发式的各种悼念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