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正一品”官有多稀少,恐怕你大部分都没听说过
两汉时期,官员品级制度还没有形成 。东汉灭亡后,三国年间,选用人才不要求品行的曹操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自此公务员有了品级区分。
清朝沿袭唐宋以来的主流官制,也分为九品,不过比唐朝的官制简化了一些,总共分为十八级。官名和待遇也有所不同。清代文职公务员的待遇是很高的。
清朝官服
所谓“九品十八阶”就是按照职衔高低,把官位分成九品,每一品又有“正”和“从”的区别,可以简单视为正、副之分。
此外,还有从九品以下的职务,明清时期称之为“不入流”。
最高的正一品职衔听起来就很厉害,当然非常稀少。清朝的正一品主要是一种荣誉头衔,总共只有七种。
有不少大臣在生前得不到这个荣誉职称,死后才被追赠。因电视剧而走红的一些清朝名臣,往往也不是正一品。
比如两袖清风的于成龙。于成龙最后的官职是两江总督,总督是从一品。他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这也是从一品的头衔。
于成龙剧照
再如康熙年间的名相陈廷敬,近些年他的故居皇城相府很出名。陈廷敬在康熙年间以文渊阁大学士领吏部尚书。严格来说也是从一品。
因为康熙时代的大学士还没有改制,才正五品。后来雍正皇帝把殿阁大学士提升到了正一品。
除了殿阁大学士,文职京官里还有三种正一品头衔,分别是太师、太傅和太保,这沿用了遥远的西周王朝三公制度。相当于皇帝的顾问、老师之类。
整个清朝只有两个人做过太师,遏必隆和鳌拜。太傅有十几个,也不算多,比如晚明降臣洪承畴和范文程。太保也只有十几个,其中洪承畴先拜太傅,后来又拜太保。
雍正年间,大名鼎鼎的年羹尧也获封太保。汉人军官能做到正一品的屈指可数。
年羹尧剧照
七种正一品职衔,文职京官占了四种,就剩下三种了。最高职衔的武职干部有两种,一是领侍卫内大臣、二是掌銮仪卫事大臣。
第一种相信大家都很眼熟,在电视剧里频繁出现。康熙年间的遏必隆、鳌拜、明珠等人都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顾名思义,这个职务掌管皇帝的警卫工作,当然非常重要。
乾隆时代的几个名人,傅恒、和珅、福康安等人也都出任过领侍卫内大臣。从这个名单不难发现,只有皇帝最信任的心腹才能担此重任。
第二种武职正一品的存在感很低,大多数人也没听说过。掌銮仪卫事大臣也叫掌卫事大臣,负责皇帝出行的车驾、仪仗工作,其实也非常重要。只不过没什么实权。
细心的小伙伴可能发现,正一品官怎么都是京官,难道地方官就没有正一品吗?
还有最后一种武职一品官是地方干部,不过比较特殊。清朝在边区设立过五个将军辖区,其中掌控新疆和蒙古的伊犁将军、绥远将军都是正一品。
这七种正一品官职里,最有实权的就是领侍卫内大臣。殿阁大学士如果不在上书房、军机处行走,也没多大权力。
这样看来,除了两个边区将军,正一品都是京官。所以地方官很难做到正一品。地方官实权再大,一般也是从一品,比如总督兼任兵部尚书。有些总督还是正二品。
也有地方官做到正一品的情形,并且只有一种,就是以大学士的身份出任直省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