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古琴
所谓道家琴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道人(包括修道的居士)弹琴操缦,其风格、曲调有别于俗家各派,颇有山林派气息
其二是指别具道家思想、境界的琴乐。
鸥鹭忘机 李祥霆 - 空
历史记载有许多操琴的道长、道士、道姑等。据史料,早在先秦时期,于道家思想体系的形成中,已出现一批好抚琴的仙术方士,如夏代的务光周代谢涓子古之仙者,著琴心论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寇先生、涓子、琴高等人。
至汉代产生了道教,四川鹤鸣山张道陵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道教经典。后人尊他为张天师,性沉默,好古博经史,兼明星气图纬之学,尤妙抚琴,别得真趣。
唐代道教愈盛。初唐大琴家赵耶利曾出家当过道士,他留下千古名言“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气之风。”
道家琴人与文人学士的交往十分密切,相互间的影响甚深。从先秦到汉唐乃至北宋,是道家全盛时期。道家之学乃诸家之纲,有“诸家皆其用,道家则其体”之说,可见道家的社会地位很高。道人琴家被视作世外高人,他们常同大文豪著名诗人词人相往来唱和。某大夫某学士听某山人、某真人弹琴,这是极平常的事。那时,文人学士是道家琴人的知音。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十分投契。
例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同道士琴人李荣、王灵妃的交往,又大诗人孟浩然名句赠道士参寥:
“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
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
道家琴可以用“清、虚、玄、真”四个字来概括,独具一派山林风气。道家琴在总体上属文人琴,不同于宫廷琴和演艺琴;而在文人琴中道家又同儒家、佛家的琴有所区别。这是因为道家琴是与道家的思想哲理和修炼相密切关联的。
道家的一个根本观念是:“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恃”
这不仅仅是一种说教,而是具体的自我调理身心的一种实践,以取得良好的平衡状态。这是进一步修炼,悟道、得道的基础。道家修炼的途径是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称之谓修真,主张调动和发挥人类自身所有的功能,使之与大自然取得和谐,溶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
这种修炼使人摒弃一切杂念,胸中无纤尘之累,身心清澈澄净,恢复人性原本的自然天真,就会产生逍遥物外,飘飘欲仙,进入洞天仙府的感觉,这就是悟道、得道了。
道家另一个思想层面是东汉至南北朝兴起的玄学,这里我们关心的是玄学中的“妙象尽意”同道家琴有密切关系。
这种“妙象”已经不只是“清淡”而是经过精心刻画出来的具有动态的灵感,从中可以充分显示人性和天道的玄妙。当时就出现了玲珑剔透的书法绘画,还有天簌般写心的琴乐。
例如阮籍等人用嘹然长啸来表达他内心的思绪,嵇康等人的琴音通性,清和雅静,以示大道。长啸和琴都看作是道家用来“穷理尽性”的妙象。只要用心去领会感悟,而无须借助于言谈文字。在这方面道家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儒家主张琴可以言志、可以治世,如太守密子贱坐大堂上弹琴,县中大治。道家则认为琴者心也,是修真的一种过程,弹琴有助于无为、出世、成道。在释家有的不主张弹琴,认为声、色都是相,无助于戒持,无济于成佛。但也有不少高僧大师认为琴不是一般的音乐,弹琴听琴有助于修行入定,破孽障,发菩提心。道家琴和释家琴有许多共同相通之处,但还是有所不同,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研究。
道家琴的清,来自道家清静的哲学思想,但就琴学和琴乐而言,道家琴的清,有清淡和静的美学思想。《老子》云“淡兮无其味”“大音希声”,而不是繁声促节。“清冷由本性,恬淡随人心”“曲淡节稀声不多”,这是道家琴的本色。在具体操琴的心法和技法中要求取音清淡不浊,简洁不杂、和静不媚。
道家琴的虚非常有讲究。按照道家虚其心,追求无为、无我的精神境界,使琴的音韵沉寂悠远,若有若无。道家操琴尤其注重心法、技法中的虚实对比,交替运用。具体的手势指法讲究松、活、轻、幽。在命题和主题演绎中,道家往往多虚构的寓言故事,而不像儒家在琴曲中多有感情色彩很浓的写实性情节。
道家琴的玄,是指抚琴不受太多的限制,多数道家琴曲节奏松散,以散板为主。远不如演艺琴那样格式固定刻板化。另一层意思是指玄妙、微妙。道家琴往往给人有奇妙的感觉和联想,特别需要强调:这儿的“微”说的是微妙,就是琴曲中多有细微玄妙之处,而不是说琴音微小,微弱。不少琴人乃至是名家,对虞山派“清微澹远”中的“微”持有十分错误的认识和误解。
道家琴的真,是在道家修真的指导下,体现道法自然,返朴归真,一派天真之趣。这一点在许多道家琴曲的立意命题中有充分表达。这也是同儒家琴很不一样的地方。再从另一层面看,道家琴常常会真真切切地流露抚琴人的真性情。而不象演艺琴那样在演戏给人看,弹琴给人听。道家琴人真情的流露也只在一瞬间(激情),大部分则是在含蓄中淡淡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