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张菊群作品

母亲教我的语文

张菊群(四川)

人生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我和姐姐实现了年少的梦想,走上讲台作了老师。兼忙里偷闲舞文弄墨,成了业余作家,私下觉得个人语文素养功不可没。

细观回想,经典文化的回归,校园读书节如火如茶地开展,电视或广播上名目众多朗读节目的频繁迭出……赫然表明“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然开启,语文雄霸天下已是不争定局。

曾经犹抱琵琶半遮面煮字疗饥的爱好,似乎变得光明正大理直气壮起来,那些十年寒窗苦修的天文地理几何函数支离破碎几近忘记,倒这不堪回首的写字旧梦依稀残存,心犹不死再续前尘旧梦。遂心血来潮提笔话话我的语文。

回想起我根深蒂䓢的的语文教育,也应该来自有孩提时母亲深入骨䯝随时随地的言传身教啊!

母亲是我们那地响当当的女子。父亲踌躇满志留职外出后几乎常年奔波在外,从此里里外外就靠母亲一把好手。母亲干活一个抵三,针线家务是她的拿手好戏,修房置屋也不在话下,她是个全能多面手,多少男人都望尘莫及比不上。母亲就靠她的脚勤手快脑子活,搞活经济发家致富,把我们家的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关键还有一点让今天的我耿耿于怀自己没习到的本领是,母亲的口才好生了得!

母亲总能恰到好处随时随地应景应情脱口而出一些恰合时宜的谚语、比譬、民谣来,也绘声绘色讲故事。

小小的我跟孪生姐姐常在家门前走来走去,不厌其烦有板有眼念着,也许是母亲在我们襁褓时娓娓道来的童谣,先来一首:

月亮婆婆

烧个馍馍

你吃馕馕

我吃壳壳

接着一首:

杨柳儿青  放风筝

杨柳儿绿  热得哭

杨柳儿黄  天转凉

杨柳儿死  踢键子

再来一首:

唐僧取经叮叮咚

后面跟着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

后面跟着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

后面跟着沙和尚

沙和尚长得怪

……

还来一首:

红公鸡  绿尾巴

亲家打在哪哈

打在马家

马家三个女儿会梳头

大姐梳个盘龙髻

二姐梳个饼饼头

三姐梳个插花楼

楼上挪开好擀面

下到锅里团团转

挑到碗里绿花线

……

幼小的我们朗朗上口念个没完没了背得滚瓜烂熟,惹得打我家门前过的邻人对我母亲叹:你家要出两个秀才呢!

母亲笑而不答,照常对我们妙语连珠。对干砍青积肥这循环往复的事儿厌倦时,我们就抱怨这有什么用?母亲就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我们央求少弄点,母亲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们说那就多撒化肥嘛,母亲就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划算一辈子穷!你们硬是懒得烧蛇吃——灰都不想抖嗦。”然后就跟我们一本正经讲起那个懒人脖子上挂着一个大饼,吃了一面都懒得翻转一下就饿死了的故事,我们就常常津津有味地听着母亲讲或寓意深远或玄幻神秘或搞笑有趣的各版本故事,不知不觉忘了劳作的繁琐干好了活儿。

母亲有时也让我们自己编故事,有时也让我们互猜谜语,比如:

青绸包白绸,疙里疙瘩包岀头。(竹子)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花生)母亲会背节气歌,会说譬如“立夏小满正插秧”“小满不满,干断田坎”……母亲会“展圆子”(方言,其实也就是打歇后语)譬如:高天云里吹唢呐——呐哩呐(哪里哪),窗外放鞭炮——名声在外,至于王婆卖瓜,狗咬吕洞宾,狗坐轿子这些妇孺皆知的“口前话”(方言,相当于口头禅)就甭提了。母亲还会观相看云识天气,道“早雾晴,晚雾阴,晚雾不收,细雨淋淋。”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至今还记忆犹深她说给我们的歌谣:

云跑南  水满田

云跑北  一股黑

云跑西  披蓑衣

云跑东  一股风

……

母亲勤劳能干,也与人为善,从不欺软怕硬,也不落井下石。当我们五兄妹在外受到欺凌时,母亲常安慰说“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当我们受到刁难时,她劝导我们“活人莫欺少年穷,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三穷三富不到老”“人在做事天在看,善恶到头终有报”“十个指头有长短,凡事尽力就好!”面对别人流言蜚语,母亲宽慰:大路边打草鞋都有人说长有人道短呢。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人活一世,草活一春,不蒸馒头也要蒸(争)口气啊!

母亲就常常这样似自言自语又似在有意无意对我们传承些什么。我知道,母亲能说会道,她字字珠玑,句句金玉良言,却从不飞短流长,也不结交乡野长舌悍妇,市井泼人,与她来往甚密关系要好的皆是贤惠朴实勤劳能干之妇人。她传承给我们的是地道朴实的语文教育,却关联通达着生活的智慧!

恍然明白:语文教育无处不在!原来语文就在民间民众中,就在生动生活里,就在广袤天地间啊!

【作者简介】墨言,本名张菊秀,张菊群,孪生姐妹教师,四川省南充市作协会员。创作有中篇小说《夏沐晴天》、《锦河明月》,长篇小说《苍穹之下》,散文集《风过秋垭》,儿童文学《魔法猫王》、《猴侠诺克》,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晴天明月》。在首届国际诗酒文化赛,“普陀山杯”、第十五届“天籁杯”、荷花颂等诗文竞赛中获奖。作品发表在《南充作家报》、《读者报》、《成都商报》、《潮头文学》、《长江诗歌》等刊物及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