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分享】丛书《阅世录》
国内著名作家学者联袂推荐
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对此丛书的评价是:“阅世录”平实、深邃,夏林随和、宽厚。他的体悟一定会给读者以心灵的洗礼、思想的沉淀。
著名作家二月河对此书高度评价。二月河称,季羡林先生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他赞同季先生的教诲,但他还想说一句:追求完满也是人生,而《阅世录》可以帮助我们走在追求完满的路上。
对历史、国学颇具研究的河南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王立群看了这部丛书后,给予了强力推荐。他说,《阅世录》广博隽永,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探索,充满着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的哲学光辉。“毫无疑问,这是一本你不能不读的好书。”
复旦大学教授、《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钱文忠也来给《阅世录》的问世“点赞”,“《阅世录》以坦诚的态度、隽永的思绪,与你触膝交谈。初读之余,颇觉有理;略加思考,韵味渐生;细细品读,茅塞顿开之感油然而起……捧起《阅世录》等于交了一个受益一生的朋友。”
《阅世录》是一部关于自然、社会、人生、情感与生命的丛书,由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夏林所著,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作序。该书共6本60卷,洋洋洒洒,一百多万字。该书以朴实凝练的笔触,阐释个体生命如何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处之中,保持精神的和谐、睿智和旷达,保持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克服浮躁,实现智性生存、理性发展。
用文字帮助人们克服浮躁情绪
现代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精神和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样,但同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浮躁。
在谈及为何要写作这部丛书时,夏林介绍说,近些年来,他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就是面对浮躁,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欲望,守护自己的心灵,用理智和智慧的态度、方法去追寻人生的美好、幸福、平安。
夏林利用工作之余,把过去多年积淀的对人生和世事的体验、思考和感悟,付诸笔端,并加以总结升华,整理成书,命名为《阅世录》丛书。
夏林表示,希望用文字形式实现自己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帮助人们克服浮躁情绪,寻找精神支撑,以合适、理性、智慧的生活方式和处世之道,走好人生之路,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该丛书的又一大亮点,得到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学者许嘉璐的首肯。
许嘉璐在序言中称,“阅世”是篇大文章,也是门大学问。“世”上万物,纷繁芜杂,要在“阅”中把握其纷攘混沌、虚实真假当中的隐性中心,并做系统思考,难。
许嘉璐称赞,《阅世录》直接触摸着那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全球物质不断丰富,人类精神却走向荒漠,在永不满意的欲望驱动下,个人成了世界的“中心”。这部《阅世录》能够成为笼罩着心灵的重度“雾霾”下,一支燃烧着的蜡烛……
用辩证法和系统论表达理性思考
《阅世录》从酝酿到成稿,历经十年。而该丛书的问世,和作者夏林丰富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是他一生的实践与思考……
夏林1956出生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河南信阳,那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英雄辈出,使他从小养成了爱读书,勤思考的习惯。他曾先后担任河南大学团委书记、团省委常委、学校部长,民权县委副书记,商丘市市长,商丘地委宣传部长,虞城县委书记,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夏林曾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美国哈佛大学深造,理论功底扎实。正是丰富的人生阅历,给其写作提供了巨大帮助。几十年来,从基层到机关,从政府到高校,从高校又到人大,岗位多次转换,但他始终未忘对社会的责任,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他主持出版了中国第一套“中国创业学”系列丛书;出版了《青年学》、《文化经济论》、《中国企业家成长论》、《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等多部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工作中,曾被授予“全国十佳卫生城”优秀市长等称号。
今天的这部《阅世录》,和夏林之前的著作有所不同,该丛书的一大特点是极具哲理性。
该书坚持用辩证法和系统论思想,阐述和表达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理性思考,积极探寻生命的本质和人生价值,字里行间蕴含着人生哲理和生活妙义,耐人寻味。
一部全面系统的“人生参谋”
该丛书共有6本60卷,前三本围绕人类三大基本问题:“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物”展开,后两本围绕人类两大基本特征:“理性、情感”进行,最后一本落脚在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上。
第一本《人生回望》,主要包括《人生的原点》、《人生三步骤》等12卷。
第二本《再读社会》,主要包括《历史中的社会》、《文化与传承》等11卷。
第三本《人与自然》,主要包括《自然中的人类》、《自然与人文》等8卷。
第四本《智性生活》,主要包括《思想的力量》、《悟渡与智慧》等12卷。
第五本《情感印记》,主要包括《论世情》、《男人和女人》等8卷。
第六本《生命意义》,主要包括《生命的本质》、《灵与肉的博弈》等9卷。
该丛书简短精炼,不拘泥于形式,不长篇大论,每篇文字多则半页,少则一句话,便于品读。
丛书全部6本书, 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在语言表述上朴实无华,或细语慢声娓娓道来,或以淡定从容的话语揭示人生真谛,如酒如茶,能够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
另外,该部丛书具有系统性,内容几乎囊括了自然、社会、生活、情感、生命等各个方面,对社会现实、处世方法、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心态信念等均有涉及,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人生参谋。
作者夏林
河南省信阳市人,1956年生,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博士。曾先后担任河南大学团委书记、团省委常委、学校部长,民权县委副书记,商丘市市长,商丘地委部长,虞城县委书记,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现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作者阅历丰厚,理论功底扎实。曾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主持出版了中国第一套“中国创业学”系列丛书:出版了《青年学》、《文化经济论》、《中国企业家成长论》、《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等多部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被授予“全国十佳卫生城”优秀市长等称号。
美文选读
《人生回望》卷七/成功之书
立言、立功、立德是成功的三大标志,但支撑其成功的要素各有不同。立言者更多的是才情,立功者更多的是时运,立德者更多是自身的追求和努力。
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曾经做过什么,而在于做成了什么。没有阅历的人很难理解成功的含义,实际上,成功的真谛就一个:成在天道,成在自我。
人生之路布满了荆棘,只有努力而幸运的人才能被送到圆满之顶。如果成功必须安上两翼,那么先把一翼定了吧,那就是努力。
对艰苦生活有准备的人,必为成功所垂青。因为生活告诉我们:努力是成功的开始。
人生是一步一步积累而成的,而成功却在一步或几步之中。
对一个成功都而言,意志比能力更为重要。积小步为大步,积小胜为大胜。只要不停止走下去的脚步,你就是一个成功者。
成功者各有各的途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勇气:回首过去,是勇气支撑着我们;面对未来,还是勇气支撑着我们。
我们用头脑去思考问题,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但保证成功的却是能力和意志。
成功是几个阶段的有机统一,而真正的成功则是对成功的超越。
成功的法则虽然简单,但成功的道路并不平坦。
成功是努力者的游戏,不努力而只会埋怨的人与此无缘。
不经是非,看不出一个人的气度;不经大事,看不出一个人的担当。自信不是人人都有的,自信来自于成功的积累,而积累的第一个结晶就是对事情的控制能力。
人人都希望成功,但成功并不属于每一个人。善于借助别人的力来发展自己是一条重要的成功途径。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欲求胜利,先学会如何避免失败。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越来越能接爱现实,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越来越有能力改造现实。
真正的勇者从不莽撞,他们的胜利是建立在比对手更充分的准备上。
凡做大事者,既要成功,也要求中。求功是为了业成,求中是为了安全。求功常在事成之前,求中常在事成之后。
立功难,成功更难;初功难,终功更难;善始善终则难上加难。
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你就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合适的位置。
自己才是自己的主角。
有思想的人习惯于面向未来,更有思想的人则愿意站在未来看现在。面向未来可以看得远,面向现在可以看得清。真正的成功者不一定都是幸运儿,但一定是掌握先机的人。
审时才能度势,度势才有胜局。用兵之法首推孙子,但孙子兵法常谈,胜败却常有。奥秘何在?知变则通,胜;守常则僵,败。
时刻准备着,机遇永远属于事业上的有心人。
评价一个事物的优劣不是看过程,而是看结果。成功时人们不会注意形式,失败后,人们归结于形式。
坚持,是平庸与平凡的差距;坚持不懈,是平凡与不凡的差距。
敢于尝试,这是胜利的第一步。
人的最大对手是自己,自己不轻言失败,别人就难以将你击败。
机遇,常常在成功的前面;危险,往往在成功的后面!成功并不奇妙,只是尽心尽力而已。
做事有成功,有失败,成败自有原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失败的教训可以示警。成功人士的共性是善于总结经验,成功人士的个性是善于提不同的问题。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强大的。只会听从的人难有成就,不会听从的人难有成功。
《书里有什么》/ 夏千舒 配图
《人与自然》卷四/物与理
凡事物皆有理,理与理之间存在着公理,把公理概括出来,螺旋式上升,不断往复,不断概括,这是接近真理的唯一途径。在这条道路上,最顶端的东西常常是最难理解的东西。真理,特别是具有普遍性、永恒意义的真理正是这一类的代表。
人有性,物也有性。一切事物,皆有其存在与运动之理,物理即物性。
考察事物,可深入其里,也可总揽全局;可由古及今,也可以由此及彼;可从静处观脉理,也可从动态看究竟。万物的存在是客观的,对万物的命名是主观的。人类用概念来认知世界,但世界并不因概念的改变而改变。
世上万物,相生相克,无边无涯。凡是规律,不管你是否遵循它,它都要起作用,顺之则昌,逆之则伤。
只有客观的东西才有理。对理的歪曲,不仅是卑鄙者的自惩,更是对人类精神的误导。而歪曲者注定是可悲的,歪来扭去,最后落得对谁都不相信,分辨不出真理,明辨不出是非,分不清别人和自己。
情、理、法有轻有重,有刚有柔。天地之大,社会之深,唯有三者一统,方能和谐运行。
越是细节,越能产生真实而深刻的印象。
有的记忆可以忘却,有的记忆却很难忘却,除非你把记忆的密码彻底消除。
顺风时低一低头,风会为你消灾;逆风时昂一昂首,风会为你求助。
机缘在哪里,机会就在哪里。要想寻求机缘,必先更新理念,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开关。
纯粹的知识(和经典)需要纯粹的人,当人追求知识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只是为了谋生的时候,纯粹的知识也就难以产生了。
正视现实,才能认识现实;认识现实,才能改造现实;改造现实,才能超越现实。
说出来的东西是加工过的东西,自然表露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东西。
能看破眼前机理,千古历史自有所悟;能读懂身边诸物,世间美景自入我心。
人心如镜。镜面无尘,观照的事物清晰完整;人心无尘,反映的事物才能客观准确。但镜子也有弱点:镜子能照人,但照不到自己。
事有不同而道理相通。但再好的道理,不接地气,也就成了空道理。
服饰和仪表是人格的外现。
《走进自然的大门》/ 夏千舒 配图
《再读社会》卷五/秩序无处不在
没有活力的社会会让人思想僵化,没有秩序的自由会让社会成为一盘散沙。
秩序是社会的铁律。
社会不能没有秩序,秩序其实由规矩组成。国家的秩序叫法律,民间的秩序叫习俗。
有秩序的社会必须有规则,规则是对强者的限制,对弱者的保护,是社会稳定运行的保证。
社会秩序有三块基石:法律、公平、道德。当法律无法践行时,公平就得不到伸张;公平得不到伸张时,道德就会扭曲;道德一旦扭曲,社会自律的闸门就会失控,乱七八糟的东西就会随之而来。
制度是对人的规范,更是对人的养护。其养在利益,其护在根基。
庞大的社会结构,如果没有法治作基础,因人而治,必因人而乱,人治的社会缺乏安全性。
个人世界需要公平,众人世界需要公平。对社会而言,公平正如“定海神针”,失去了它,社会就难以平衡和持久。
社会运动是自觉的,但自觉的行为也要靠体制来保证,否则,无法让有心者正心,过欲者适度。
凡事总有理,凡理总有据。没有不可改变的模式,只有不可抗拒的规律。道德不是简单的规范,而是人生的艺术,是让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和谐的艺术。
社会有不公,法律成为必要;社会赖于公,法律成为可能。法律的基点起于性恶,法律的目的终于扬善。
社会舆论是一种客观存在。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谁认面前不说人,谁人不经几场雨,正是在说与被说之间,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和社会约束。
就本质而言,政治、法律、道德、宗教都是要建立一种秩序,而真正的秩序走的是求和之道。
没有人的努力,社会无法发展;没有法律的保障,社会无法持续。
和谐需要共性,创造力需要个性,有活力的和谐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人有良心,社会有良知,正义就是这个社会的良知。
现代社会充满了矛盾,矛盾中的人们只能向上攀登:一是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二是寻找“高人”的品格,借登高的乐趣来调整人生。
成熟的法治不完全体现在文件上,而是植根于人们心中的价值观念,体现在人们行动的自觉规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苦乐,国家也有责。否则,匹夫的责任心就会由热变凉。
力能定邦,礼能安邦。人不知礼,无以立身;国不知礼,难以立序。
国无礼难立,人无礼难行。“礼”不是单单的礼仪规范,“礼”的背后是道德,是秩序,是国家的安宁和社会的文明。
法治社会的特点是:规则大于权力,所有的人都在制度的框架内活动。人治社会的特点是:权力大于规则,总有人不受制度的约束。
自由不是任意而为,而是循道而行。
行善避恶的三大力量:一是法制的力量;二是道德的力量;三是内心的良知。
没有责任只有权利的社会无法进步,没有权利只有责任垢社会无法和谐。
道德是社会的良心。
信用维系着社会,信用的基石是人格,而人一旦失去人格,社会大厦就会倒塌无疑。
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
机会均等,但机会的分配并不均等。
要获得自由,就要先解放自己:敢于抛掉一切不合理的成见,敢于破除一切不合理的成见,敢于破除不合时宜的规矩。
良性的社会是双轨的:既有刚性的制度,又有柔性的情感;既有宏观调控的合理,又有市场竞争的活力。
立法是给社会定规矩,道德是给自己定规矩。
社会是在变化中进步的,变化有大有小,进步有快有慢,但良性的进步必然是:在秩序中保持变化,在变化中保持秩序。
《给爱心树浇水》/ 夏千舒 配图
(以上插图绘制者夏千舒系作者女儿)
本书作者系公众号小编好友。
在此对丛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
小手一抖,立马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