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叶天士论湿热
#读书笔记#叶天士论湿热
叶天士在《温热论》指出“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其中论及了以下几点:
一、湿邪致病特点:
1.“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湿邪致病有明显地域性。
2.“外邪入里,里湿为合”—湿热内外合邪为病的发病特点。强调湿邪内外合邪致病的特点。
3.湿邪为病虽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但随人体体质不同可产生不同从化。
“面色白者”——阳气素虚的体质;“面色苍者”——阴虚火盛之体。阳旺之躯——“胃湿恒多”;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
阳旺之体,湿邪多从热化,病多归阳明胃,病机多呈热重于湿;(胃湿) 阴盛之体,湿邪多从寒化,病多留恋太阴,病机多呈湿重于热。
二、湿热病治疗要注意患者体质:
“十分之六七”,指阳虚之体用清凉之法,在药性、药量、用药时间上均要小于常规量。
对于阴虚之体而患湿热病者,清热药用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热减身寒的现象,不可误认为虚寒而妄投温补,以防“炉灰复燃”。以防“炉灰复燃”,对阴虚之体应在清凉的基础上,慎重给予平补、清养、育阴、益气等法,且从小剂量开始。
三、热病“救阴”、“通阳”的特点: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热病救阴不在于补血养血,而在于滋养阴液和防止汗泄过多。”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本条着重阐述湿邪为病,湿邪易阻遏阳气,故需用通阳法。通阳不是用温热药温补阳气,而是用化气利湿法通利小便,使湿邪从小便而去,热邪随之外透,气机宣展,阳气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