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环境与归绥城市水患5
区域生态环境本身的脆弱性、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合理性与气候要素以及归绥城选址不当之处的叠加,使归绥城市周边环境呈现出明显的致灾性。归绥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及其降雨特征,具有潜在的致灾性,而在明清小冰期的气候背景下,自明末以来的持续经济活动,导致大青山及其山前地带植被覆盖大为降低,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调节机能,不仅激化或加剧了自然环境潜在的致灾性,使发生水灾的机率相对增大。虽然气候是植被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人类活动也影响到区域植被的发展与演替,尤其是在较短时间尺度上,这种影响作用表现较为明显。上述研究表明,明末以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由牧而农的变化、农业耕作制度、产业结构中商业和矿业的增加,以及区域城镇的发展,直接导致区域植被覆盖度的降低,即大青山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植被覆盖变化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因此,区域开发一定要适应生态环境。大青山植被覆盖的降低还使周边环境的致灾机制复杂化。良好的植被覆盖可以缩短地表径流过程,降低径流洪峰量,增加土壤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前文所述乾隆三十年代以至建国初期归绥城的历次水灾,表明自乾隆二十五年大青山无木可采之后,植被覆盖大为降低,改变了区域孕灾环境以及区域水文要素,使归绥城水灾发生的频次呈现递增的态势。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使大青山植被自我更新的能力比较弱。大青山植被遭到人为破坏之后,并没有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致使它们由不易受灾成为易受水灾。而归绥城排水系统的缺陷,也降低了自身抵御水灾的能力。归绥城水灾的发生始终与区域环境的变迁密切相关,该区域植被覆盖的演变过程、地理位置及降雨特征等是导致水灾发生的直接因素。即归绥城水灾是区域多动力均衡调整的产物。周边生态环境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归绥城水患,但自乾隆中期以来频发的水患也反过来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以及由此引发的种植制度的嬗变中。而上述诸多有关水灾发生的史料也表明,乾隆中期以来,归绥城成灾和干扰因素愈趋复杂,逐渐呈现出水灾与环境相互反馈使水灾加深,以及经济活动、水灾与环境三者间相互反馈使水灾频度加大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