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461—480)

作者简介

周公太,研究员,常熟博物馆原馆长,江苏省馆藏文物鉴定定级专家库专家,上海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兼职教授,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客座教授。

瓦砾斋笔记(461—480)

周公太

461、太平天国《船凭》,纵30.6厘米,横24厘米,纸质。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为“天字一百二十四号”骑缝编号,并在骑缝处盖方印一方。右边镌六边形,由一梯形和一长方形合而为一。梯形中刻有“船凭”两字。长方形中刻或墨笔书《船凭》的发放者、内容及发放时间等。《船凭》的正文中钤有印记。该《船凭》实为太平天国政府向船户发放的通行证,系研究太平天国历史之珍贵文物。1976年11月从常熟虞山镇丁姓处征集。现藏市博物馆。

462、沈汝瑾(1858-1917)字公周,号石友,别号钝居士,邑人。于金石、书画、诗词无所不好,晚年专嗜砚石,为之铭诗刊画,椎拓心赏,并自号“百石老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民国四年(1915)间,为沈一生藏砚最集中之时,共得砚石达近二百方,其中既有传世古砚名品,亦有其亲自设计,延请萧蜕庵修稿,吴昌硕书铭,赵古泥镌刻之砚。吴昌硕与沈石友的金石之谊,可比黄易、翁方纲之交。据史料载,两人唱和切磋,频繁时铭砚一日一方,有时甚至一日两方,足见情谊之深厚。民国十二年(1923),沈石友去世后第六年,其子沈若怀编纂拓印《沈氏砚林》,由此沈氏藏砚,名播海内。 

463、陆仁虎,字蔚林,常熟木排厍人。祖父宗逊,字名吴,乾隆间以义行称,遇事刚介不阿,曾赈灾救人甚多。仁虎文有典则,邑中推为名师,举乾隆59年(1794)甲寅科江南解元,大挑列二等,被授予太平县教谕。所至端士整文,为学使王麟器重之,历十余年卒于任,遗著有《啸岩山房诗草》。弟廷鸾,诸生。为文研经练史,家虽贫,好周人急,尤笃于族谊。仁虎子元达、元炜、元亮,皆诸生。

464、迎恩桥位于城区县东街与河东街相交之琴川运河上。始建于宋,重建于明代。明嘉靖邓韍《常熟县志》载:“迎恩桥,宋建中靖国元年道士李则正建,弘治九年知县杨子器修”。明崇祯龚立本《常熟县志》曰:“嘉靖六年知县胡凤,十四年知县沈弘彝重修。接诏必由此,故名”。山东副使,藏书家杨仪《迎恩桥铭》云:“嘉靖六年冬,黄梅胡候凤以进士出令常熟。邑中有大桥曰迎恩,肇建自宋建中靖国元年十月十五日,乾元宫道士李则正以木石杂为之。至今四百六十年矣,栏楯崩坏,梁柱朽折,候顺此志,相揆厥功,易木以石。杨仪居依桥左,状而铭”。清代及民国间屡修。今存此桥,系单孔平桥,东西走向,墩基用青石,桥面以六根花岗石条并列架成。宽5米,高2.6米,全长10.35米,梁侧镌“迎恩桥”额,东堍金刚墙上嵌砌明代修桥碑记一通。

465、1988年12月虞山西麓维摩湾出土《西原马公室张硕人墓志铭》一合,共镌25行607字。志文载:张硕人讳秀桂,生于明正统14年(1449),卒于嘉靖5年(1526)。其中有硕人夫马西原之父马宗溥曾以书法入仕应制文渊阁之语,为前所未闻。原文曰:“西原父宗溥以楷书受知英庙,为翰林院秀才,应制文渊阁,将授中书疾卒京邸”。墓志系邑人承德郎北京刑部员外郎张凤来撰文,奉直大夫北京前军都督府经历陆隆恩书丹,当为可信。说明吾邑自古书法渊源,闻于朝野。

466、近年来各大拍卖行上拍“四王”画作达数百件之多,其中偶有真品,但亦有甚多赝品。如王时敏《仿古山水册》,基本是故宫藏本的翻版。另一高价成交之王鉴《仿倪高士山水》,其图上王翚题跋笔迹幼稚,行家一目了然。所见伪作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而造假伎俩不外乎有:一、“原样克隆”,即克隆抄袭馆藏真迹,此类拍品不在少数。二、“专家镀金”,即专家指鹿为马,鉴假为真,当然有些题跋亦是炮制假跋。三、“海外回流”,有些从日本回流的“四王”,极不靠谱。四、所谓“名家旧藏”,实为玩弄噱头。五、“图录忽悠”,有些民国珂罗版印刷图录里之“四王”,本身即是伪作。故鉴藏者不可不慎。

467、拂水桥位于西门外山前塘上,原名福庆桥,因正对虞山拂水岩,又称拂水桥,又其为山塘上第三座桥,俗呼为“三条桥”。明万历姚宗仪《常熟县私志》载:“名福庆,俗呼三条桥。”今存桥系南北走向,单孔拱型,用青石夹花岗石砌筑,中宽3.8米,矢高4.6米,全长31米,拱枕石上镌刻“云庆桥”额。据其石质及形制,应为始建于明,重建于清中期。

468、市博物馆藏海派画家任薰《麻姑献寿图》轴,泥金笺,设色。纵171.1厘米,横82厘米。画面设古代女仙麻姑及一玉女相对而立,麻姑发髻高挽,体微后倾,双手交叉于胸前,各执一灵芝和萱草,容貌美丽,举止娴雅。而玉女则腰佩葫芦,双手捧一置有蟠桃及花草的果盘,态度恭敬。人物皆体态丰满,浓装艳服,似盛唐时贵妇形象,并设山石、蒿蓬、花草及浮云等作背景,在金笺衬托下,尽显华丽典雅。右下角署款:“阜长任薰写于吴门。”此画系虞山镇朱孟谋先生于1958年1月捐赠县文管会,入载《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为国家二级文物。

469、官衔是指官员所担任职务或名誉职务的等级和称号。封建社会中,对官衔的署称极有讲究,随着官职的不同,其称呼也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不过从署衔的长短上,大致能体现出职务的高低及品位。明清时期官员为人撰写各类文章、碑记等落款时喜将自己历任职务、爵号全部署上,以示其地位及等级。从某种意义上,这其实也带有自夸和炫耀的成分。如清代蒋陈锡官至云贵总督,康熙55年(1716)为常熟城隍庙撰《新建寝宫记》,署款时特将皇帝御赐其之物品亦统统写上,曰: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总督云贵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六级、御赐弓矢、鞍马、五爪龙挂、邑人蒋陈锡薰沐拜撰。全文达62字,创邑人撰碑署衔之最。

470、《中国大百科全书》所收录清代邑画家作品二幅,其一为画圣王翚《重江叠嶂图》卷,纸本设色,纵51.1厘米,横1875.2厘米。其画法融合南北两大流派为一体,以巨然披麻皴参以范宽之短直皴技法,气势恢宏连贯。据其题跋,为53岁时作。曾于乾隆时入内府,上有弘历题鉴,后流入民间,现藏上海博物馆。其二、吴历《静深秋晓图》轴,纸本设色,纵95.6厘米,横24.1厘米,仿王蒙本。据署款,为其70岁时作。原系庞元济所有,现藏南京博物院。

471、仲是保,字羹梅,常熟诸生,因居邑东翰村,自以为号。幼时学诗于冯班,后缘家贫在里中授徒自给。康熙庚子年秋,仲应赵执信之邀馆其家中,为诸孙授课达20余年,后病殁于山东。仲子南隽闻讯奔丧,但力不能捧柩南还,遂留葬于博山城南峨岭之阳,赵亲为立“清常熟诗人仲翰村之墓”碑。不料,未逾月赵亦卒,南隽乃以父所手订《翰村诗钞》托赵氏季子在轩代为刻印即返归常熟,自此断绝音信。乾隆36年夏,赵执信之孙赵頵以举人大挑选任昭文知县,甫下车即谒冯班墓并访求仲氏之后。知南隽长子砚园为诸生,人品端正,便邀至县署促膝长谈,面交已刻就之《翰村诗钞》书版,见仲氏家贫遂又赠银百两以济。古人信誉,于此可见。

472、邑处沿江平原,远离崇山峻岭,纵有虞山亦为一座丘陵。倘若告之出现猛虎,恐无人相信。不过在古代,常熟确实多次发现老虎,并有史料可证。据宋元县志载,五代后梁间虞山北麓兴福寺有高僧名彦偁,戒行清苦。一夜忽有猛虎中箭投伏寺阁,偁闵之徐为拔箭,虎舐血顾偁而去。猎人寻踪至,见偁所示矢镞,遂感悟罢猎。虎所投伏阁基在三门之偏东,后寺中建救虎阁。又据《宋史》六十六载:“至道二年(996)九月苏州有虎夜入福山砦食,卒四人。”时常熟县隶苏州,而福山在常熟西北境,故史官记其事为苏州非误。另曾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编《书画图录》中有明代“吴门四家”之一沈周于成化15年(1479)所绘《西山虎图》,其题记称虎自尚湖跃入虞山,声震山谷云。

473、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第四子纯粹,字德孺,神宗时任陕西转运判官,哲宗立授龙图阁学士,元祐中召为户部侍郎。是为范氏侍郎房支。该房共有三支分布于常熟,自范文正公为一世算起,分别是第14世昌茂始迁张桥卫舍,第15世彦始迁朱家桥,第15世彦傅始迁钓渚渡。其始迁时间约在明代天顺、成化间。该3支范氏均遵循文正公所亲定及诸房增定世次为其字号,所见排列依次为14世昌、15世彦、16世友、17世善、18世可、19世弥、20世安、21世君、22世章、23世征、24世显、25世用、26世循、27世迪、28世广等。

474、柳风桥位于城区翁府前赵氏水吾园西北隅,跨静溪,据其形制,约建于清代嘉庆、道光间。桥为单孔拱形,南北走向,用花岗石砌筑,拱圈采用分节联式砌置法,矢高3.5米,中宽2.35米,两堍各设踏步12级,全长10.3米。桥顶面雕刻太极图案,二侧拱枕石上各镌“柳风桥”三篆字。此桥卧于静溪与仓河衔接处,小巧玲珑,桥名用小篆书刻,颇具韵味。自园南“宁静莲社”折而步入殿春廊,再过此桥便达韵味。自园南“宁静莲社”折而步入殿春廊,再过此桥便达园北“能静居”。站在桥上府瞰周围山石亭榭,意境深远。

475、1956年7月,虞山山麓发现3座汉墓,后由省文管会派员前来发掘清理。第1号墓位于虞山东麓今市体育场东北角,为长方形竖井土坑墓。墓口已在修建场地时毁坏,棺槨腐朽仅存痕迹,但可见长方形朽木灰层,外髹黑漆,人骨架亦腐烂不存。出土随葬器物有陶壶、罐、铜壶、甑、钩、洗、镜、钱币及铁剑、环柄刀、釜等。其中一件铜壶上铸有卧羊,形态生动,甚为稀见。钱币有王莽大泉五十及大布黄千二种。第2号墓位于1号墓附近,毁损及腐朽严重,仅清理出五铢钱20余枚。第3号墓位于虞山南麓罗汉肚脐下风尾涧。为土坑竖穴,墓口亦毁坏,葬具及人骨腐朽无存。出土陶器一批,有罐、壶、鼎、甑、盒及陶制半两钱币。按:此三座墓主当为汉代虞乡之贵族。

476、曾见清宣统辛亥年邑人姚根和下忙所完纳漕粮凭证,极其珍贵。系宣纸木刻版印,边栏内上端横写“条漕版串”,以下自右至左竖印文字7行:常熟县民政局为启征银漕事,今据丰贰场肆拾陆都贰图粮户姚根和完纳辛亥遇闰应征熟田银米上下忙叁厘,漕米叁合,一串启征。除验收外合给印串收执,如有舛错呈明更正。黄帝纪元肆千陆百零玖年月日给,民政局字第六十四号。边栏外顶端有不取票钱,左右各有合二字并钤“常熟县民政局长印”骑缝大印。按:辛亥革命爆发,常熟于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是)光复,所设立政权机构为常熟县民政局,主政者称民政局长。因推翻清朝后民国尚未建立,故临时使用黄帝纪元肆千陆百零玖年为纪年。

477、支塘镇贺舍临沪宜公路原何舍庙旧址有元代里中富豪虞宗藩筑贺舍别业时所开凿之“义井”。清乾隆间王应奎《柳南随笔》载:“元末吾邑富民,有曹善诚、徐洪、虞宗藩三家,而虞独不见于邑乘,故知者绝少。今支塘之东南有地名贺舍、花桥、鹿皮弄者,皆虞氏故迹。贺舍者,相传宗蛮家有喜事,特筑舍以居贺者,故曰贺舍”。又云:“迨洪武中,大理卿熊概抚吴,喜抄没人,一时富豪略尽,宗蛮盖其一也。”后改为庙,称贺舍庙,清乾隆十二年(1747)曾重修。其井壁用长方形楔形砖圈成,上部口径0.47米,测深6.8米。上置青石正八角形井栏,一侧镌楷书“义泉”二大字,傍镌“大德壬寅(1302)年造”六小字。水质清洌,历来为村民所饮用。

478、龙涧桥位于虞山北麓兴福寺祇园前破龙涧上。明崇祯间程嘉燧《破山兴福寺志》载:“龙涧桥,在三门之东,崇祯十五年契德募孙孝廉鲁建”。此桥系单孔拱形,南北走向,青石构成。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二边各设踏步6级。中宽3.25米,矢高1.45米,二侧拱梁上各镌“龙涧桥”额,北堍金刚墙上镌:“崇祯壬午年腊月,邑人孙鲁立”等题记。按:是桥亦名“破龙桥,建国后有些资料标为“伏虎桥”,当误。按:捐建者孙鲁,系明布政使孙朝肃子。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历任衢州府推官、大同知府等,为政清廉,力行善事。后以母老乞归,尚书魏象枢叹曰:家有孝子,国少一廉吏矣。

479、药龛(1825—1909),俗姓赵,名照尘(一作昭尘),号煮石头陀,“药龛”为其字,以字行。常熟人。佛教名僧,七岁投虞山三峰清凉禅寺披剃,为觉海和尚门徒。在其师圆寂后继任该院主持,为三峰名僧硕揆禅师九代法嗣。好读书,内典而外,旁及子史百家,又工诗善画,尤喜收藏。与邑中诸名士多有往还,尝延聘学者到寺为沙门弟子授读多年,并与王伊重修《三峰清凉寺志》。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攻占常熟,寺僧星散,其为保存殿宇免于全毁,不遗馀力,后又重开丈室,百废俱兴。药龛能诗善画,与翁同龢早年即交好,曾为之取名“松禅居士”,翁削职归里后常至三峰寺问禅学佛,晚年交往尤密。两人传世信札甚多。有《药龛集》行世。

480、1975年11月13,练塘公社许巷大队在锡沪公路南侧平整土地时发现古墓一座,县文管会征集到其中出土的青瓷壶、圆形虎子及模印龙纹画像砖,“建元二年”铭文墓砖等。建元为东晋康帝司马岳所用年号,此为建国后首次发现的东晋纪年墓葬。1981年7月24日,莫城乡凌桥大队砖瓦厂在黄土山上层取土发现古墓一座,从中出土了不少器物,事后县文管会亦征集到青瓷器九件及“永嘉六年”(312)铭文墓砖一块。青瓷器计有双耳罐、鸡首壶、网纹碗、辟邪烛座、三足砚、水盂等,永嘉为西晋怀帝司马炽所用年号。该二批器物对研究两晋时期常熟士大夫豪族生活之习俗及葬制提供了实物依据。

翁府前沈石友宅

迎恩桥

湘城沈周墓

柳风桥雪景

龙涧桥

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441—460)

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421—440)

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403—420)

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381—402)

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361—380)

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341—360)

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321—340)

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303—320)

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281—30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