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北欧又出了一本畅销书……
不贩卖焦虑,不吹捧文艺,让文字回归阅读
L.Cave团队开启新书荐读计划,从现在开始到2019年底为读者推荐 100 本新出版的文学类优质图书,今日是第 2 本,本期的荐读者是Muzuer,今天为大家推荐这本弗雷德里克·巴克曼(Fredrik Backman)的小说《熊镇》
对于这位瑞典作者的长名字,大家可能都不熟悉,但是只要提到他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估计大家就都会“噢”一声。今天要推荐的《熊镇》就是传说中“巴克曼继'暖心三部曲’之后的另一个里程碑”。
作为一本横空出世的畅销书,其实大家都有警惕性,别又是“么么哒”之类的,毕竟畅销书的门槛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熊镇》的评分在豆瓣尚未出分,但是在Goodreads的10,5745条评分中已然拿到了4.29/5的高分,显然是一本货真价值的畅销书,至少大众喜欢。
《熊镇》的中文版是由向来以“”输出外国小众文艺书类”为特色的“大鱼读品”操刀的,封面装帧得也非常不错。
图中就是主人公玛雅,一个热爱音乐,喜欢弹吉他的15岁女孩,站在冰面面对着整个“熊镇”,典型的北欧风,色调用得也很简单, 其实也就是把企鹅英文版的封面卡通化了一下,但是感觉却让人亲近了不少(大家可以自行对比一下)
译者从履历上看也是行家(斯德哥尔摩大学翻译所硕士,译过《戴上手套擦泪》三部曲等。虽然作者喜欢将Smoothie翻译成'思慕雪’)
可以说《熊镇》从这些硬件上已经赢了许多的竞争者了。接下来便是剧透预警
◆ ◆ ◆ ◆ ◆
小说一开头就是“砰砰砰”,而且这个“砰砰砰”接下来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好多次,打枪的声音、打冰球的声音等等,我们就暂且把这当做一个电影,配合一下作者用“砰砰砰”代替分隔符的习惯。
小说是如此开头的:
『三月底的一个深夜,一个女孩手持双管猎枪径直冲进森林,用枪口抵住一个人的额头,扣下扳机。』
从基础语文教育中我们得知小说是以“全知视角”来写的,整个小说采取的是一种倒叙的手法。而且小说本身是讲述一个性侵案件,由此我们预测,可能这个受侵害的女孩拿枪打死了侵犯者。那么在这里,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已经出现了,案件本身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基本就预知了,结尾似乎也告诉我们了。那么我们读下去的理由可能就是剩下了三个:
一、故事主人公是哪两个
二、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三、最后到底是怎么收场的(人死了没有,死了的话女孩怎么办了)。
当然作者怕我们以为这一句全书就结束了,后面就加了一句:
『而下面这些故事,将引领我们前往事发现场。』
就这样,作者花了将近两百页我们讲述了熊镇和它的冰球队的故事(幸好全书近400页)。
近些年来读者们难免有些审美疲劳,尤其是对体育。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听作者在几百页的纸上讲述几场体育比赛,纵使是狂热球迷恐怕更喜欢去花半小时在电视上看比赛,所以现在的作者都变精了,足球、篮球肯定是off-limits。
优秀的例如前畅销书《追风筝的人》弄个剪风筝大赛。虽然我至今都没有看懂到底风筝是怎么剪的,那么作为北欧的男人,巴克曼写《熊镇》的时候,冰球成了另一个卖点。
但是就像一个外网读者说的,作者讲冰球的时候似乎没怎么提到过守门员,大概是证明了这还是一本关于人而非冰球的小说,所以大家看书不至于看困了。
小说以现行最流行了POV视角(虽然作者全知视角一直开着,书里可以看到很多博主式的呐喊和独白)展开,又开始考验记人名了,毕竟这一项总是能为俄国作者淘汰很多读者,所以我们很少会看到俄国的畅销书,俄国的经典译文大概也是国内读者看的最少的。不过巴克曼可以说深谙此理,于是给主角取名不会超过三个字,要么就是那种玛格·丽特大众名,但是人物一多读者还是记不住,这里笔者就给大家梳理一下。
假若熊镇是一个大集体的话,青少年冰球队就是核心,往上是甲级联队,往下是一群跃跃欲试的青少年冰球爱好者(他们很有机会进入青少年队,进而一级级进步)。
根据作者的阐述,熊镇是一个十八线小镇,镇上没矿(文中确实是那么说的),也没有旅游业(这点其实可以考虑开发中国市场),所以小说里说大家都只能靠冰球了。因为曾经这个熊镇的冰球队拿到世界级的亚军,但是已经二十年过去了,虽然辉煌不在,但是似乎这届青少年队很有可能成功。
小说塑造了很多人物,配角一直是巴克曼的强项,从教练这条线:
老头苏恩:是甲级联赛队(也就是成人职业队)教练
戴维:是青少年队的教练
班特:(注意别和之后的男二——班杰混淆了)是小喽喽队的教练。
青少年队基本上有那么些人:
凯文:富二代和冰球天才
班杰:问题少年,父亲自杀,基本处于单身家庭,有三个颇会照顾人的姐姐,未出柜的同性恋者,在冰球比赛中一直保护着凯文免受对方伤害
利特:势利小人,一心想着成为凯文的第一狗腿子,但是并没有被凯文看上
波博:鲁莽直男和校园欺凌者,内心觉得甲级联队队员就应该欺负青少年队队员,而自己便可以欺负那些小孩
而想从普通球队入选青少年球队的青少年里则有:
亚马(出身单身家庭,母亲是个清洁工,非常喜欢冰球,刻苦努力)
阿扎(喜欢冰球,亚马的好朋友,但是基本上没有希望入选)
而针对冰球设立的球会则有体育总监、球会总监、赞助商,这里遵循着体育总监<球会总监<赞助商的原则。这里体育总监主管球队和教练问题,而当时熊镇的体育总监便是彼得·安德森,这位曾经的熊镇最具潜力冰球运动员,他曾是苏恩的得意门生。
而球队最大的金主也就是赞助商,便是凯文的爸爸,一个视“赢”为理所当然的男人,小说中说他问凯文的时候从来都只问比赛赢了多少,从来不问有没有赢,因为赢是必然的(我只想到了《河谷镇》的Hiram Lodge)
小说采用是最流行的小镇题材,大家都期待着一场卓越的冰球比赛来改变命运,而此刻正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青少年球队已然打入了全国冰球青少年半决赛,一旦最后成功夺冠,明年队里的凯文以及一些核心人物便会入选甲级联队最终为熊镇争取荣誉。
比赛的结局显然是令人振奋的,首先是作为低年级的亚马因为自己的毅力和速度被选入了青少年队,和一群比他大两岁的青少年一同比赛,熊镇队获取了胜利,青少年队的孩子们都成了英雄。
在这种情形下(“腐败”的资本主义社会派对就开始了),凯文邀请所有年轻人到自己家里开趴,这群天天开着黄腔笑话的男冰球队员们已然成为了最受女孩欢迎的英雄,而凯文正是里面最出色的灵魂人物,由此许多女孩子慕名而来,同样包括体育总监彼得的女儿玛雅。
玛雅对凯文显然是喜欢的,凯文也知道这一点,但是这种喜欢还没有让15岁的玛雅愿意把初夜给凯文的意思,而凯文那个时候也17岁,他跟队友打赌说今晚可以拿下玛雅,当然这个青少年的赌最终让凯文脑子一热,对跟着进了自己房间的玛雅施暴。
然而就在施暴的档口,本身对玛雅有好感的亚马在派对上找玛雅,他闪过了那些守在楼梯口的高年级队员闯进了凯文的房间,看见了凯文施暴的这一幕。
而与此同时,另一个目击者是凯文的死党班杰,因为班杰不屑于凯文对女孩的傲慢态度决定离开派对,却偶然凯文家的外面目睹了凯文的暴行。
于是小说开头两个人便应该可以确定了,女孩应该是玛雅而男孩就是凯文。最优质潜力冰球员因为性侵不仅毁了一个女孩还毁了他自己。然而等一等,只要性侵不成立,那么他就不会被毁掉,那么站在他背后的青少年冰球队和熊镇就不会被毁掉,反正集体主义永远得从大局着想,至少凯文的爸爸是那么想的,青少年冰球队也是那么想的,基本上整个熊镇也是那么想的。
所以国内观众们很熟悉的现实主义“狗血”剧就上演了。一旦玛雅说出什么对凯文不利的话,整个镇就会对她展开疯狂报复和镇压,甚至伤害她身边的人。
事件发生后的,玛雅先是对自己的闺蜜安娜那么说的:
『现在凯文只是伤害我。但要是我说出去,我就会让他伤害所有我所关爱的人。我应付不了这一点。』
其实在大冷天看到这里,实话说每个读者应该都会心疼的,许多在被性侵后选择沉默的孩子很容易陷入阴暗走不出来,他们(男孩、女孩都有)所渴望的正义没有被伸张,他们就像是经受着校园欺凌的孩子,很多时候这种恨只能慢慢消解,许多人只能眼睁睁地看“天收了作恶者”,当然校园欺凌其实和性侵也有类似的地方,许多人其实和波博一样,信奉着兽性十足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所以既是受害者也是作恶者。
但是躲着家里看着窗外玩耍的小女孩的时候,玛雅最终还是决定说出真相,目的是为了“保护其他人”。可以说作为一本畅销小说,或许这是巴克曼的高明之处,也是他的硬伤之一,把一个性侵女孩推向了英雄主义的巅峰,这正是大家所期望看到的Shero和Battle:
『少女所代表的女性主义的崛起和整个男权导向的熊镇的对抗』
可以说这个题材大概编辑一看就会立马认定是畅销书了,至少在欧美主流大众读者中是那么一个导向。小说中那么一句话开始,战争的火药味就在书中浓郁起来了,可以说作者无时无刻不在带节奏:
『那天清晨,当她站在窗边时,就已经知道这座小镇将会对她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接下来的剧情便是十分俗套了,女孩玛雅再次受到了无数二次伤害:
话语是很渺小的。我们总是听到,没有人是带着恶意说话的。大家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警员们总是说:“我只是在这里干活。”这就是没人问起那男生做了什么事情的原因。小女孩一开始描述,他们反而打断她,问她做了什么。她是在他前面还是跟在他后面上楼?她是自愿躺在床上?还是被迫的?她是自己解开衬衣纽扣的吗?她吻他了吗?没有吗?那么,她回吻他了吗?她喝酒了吗?她吸大麻了吗?她说不了吗?她说得很清楚吗?她叫得够大声吗?她奋力挣扎了吗?她为什么不马上对那些淤伤照相存证?她为什么从派对上逃离,而没有告诉其他来宾?
很多读者包括我在内读第一遍的时候可能觉得不错,简直是场景还原,但是脑子里会突然出现一点疑惑,这样的场景还原是不是有点Cliché。实际上这种新的畅销模式似乎成了现代作家饮鸩止渴的速效药。
在这里仿佛巴克曼变成了一个媒体人,给读者一点点灌下猛药。这些话难道不应该是社会运动中看到的标语吗?为什么很像是一个社会运动家在抗议时的口号呢?当然有人会说,小说为什么不能那么写,怎么写错在哪里?
这根本没有错,但是这并不应该是小说所呈现出来的真实。
这又回到了小说的宗旨上。作为一个写作者,可以让小说探索社会问题,但是用Cliché来挑起战争情绪恐怕是并非一个一流作者愿意做的,读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愤怒的,警察的冷漠,女孩的无助和沉默,剩下的就只有作者的画外音,玛雅成了一个备受压迫和欺凌的女性代表,而这里的警察则成了男权社会的庇护者和伥鬼,平面人物塑造完成之后,剩下的就是情绪的堆积和爆发,小说也就止步在情绪和战争。
身为受害者的玛雅不仅被其他女孩所欺凌,更有人指着她是个“婊子”,想要毁掉有潜力为熊镇争光并促使熊镇崛起的凯文。
小说提到一句,这将是玛雅和好朋友发短信说。
『现在开战了。”几秒钟之后,她就收到回复:“你和我对抗全世界!”』
可是读起来我怎么感觉牵强,一个15岁的孩子受到了侵害之后,就是想着要对抗全世界?到底是作者推她上了战场还是她真想拯救什么?玛雅其实已经很坚强了,这里所谓的全世界是否是作者先入为主地为玛雅设置的假想敌,如果说此时这个15的女孩因为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和二次伤害就立刻变成了一个社会运动家要改变男权社会,那只能说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偷懒了,这样的转折其实很难让人信服。
其实越到后面,读者会发现小说里作者的声音越来越多:
现在,她对他们而言的意义已经定型了:她顶多就只是个被强奸的女孩,而在最坏的情况下,她更是个说谎的女孩。 他们永远不让她有其他省份。她在每个房间、每条街上、在超市里和冰球馆里行走时,宛如一块爆裂物。就连那些相信她说法的人都会吓到不敢触碰她, 因为当她爆炸时,他们希望她就此消失,希望她从未存在过。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痛恨她,他们当中并非每个人都恨她;他们当中并非每个人都在她的置物柜上涂写“婊子”,他们都没有强奸她,他们可不都是坏人。但是他们都保持沉默。因为这样比较容易。
▲一段著名应对Slut Shaming的回应
遭受侵害的玛雅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这个城镇围绕着冰球队的男权社会所挤压和欺凌,而另一面凯文的父亲作为球队最大的金主开始团结各种势力,首先就是用重金收买目击者亚马,其次就是和第二个目击者班杰谈心。
正如迪士尼童话的套路一样,无论过程多少黑暗,结局永远阳光明媚充满正能量。
亚马表面接受了贿赂但是仍然坚持自我,同样是一个15岁的孩子,自己走到了全镇人的会议面前讲出了事实的真相(北欧的孩子就是那么优秀),而班杰本身作为一个少数派代表(同性恋,真怀疑作者是为了政治正确,硬要把班杰掰弯并插入了一段他与酒吧贝斯手的恋情)同样没有被说服,反而跟他的死党凯文决裂。
要是拍成电影,这就是一部集合了除种族歧视以外的少数派被男权异性恋社会压迫控制的社会政治正确大片。
既然要引发战争,接下来就是两方站队,男权派(有钱、有势似乎还有理),女性派(基本上只剩下家人和朋友),一开始男权派大佬就胁迫球会让彼得丢掉工作,而身为律师的玛雅妈妈对这个案件也无可奈何。玛雅在学校还备受威胁,甚至在小镇集会上。球队队员利特的妈妈显然也是个势利的男权拥趸,大肆放言要团结起来,不能让一个女孩毁了球队。
而接下来,小镇的神秘力量酒吧女老板介入,支持了女性派,而没有接受贿赂的亚马说出真相声援(虽然后来被球队成员一顿打),而老是被别人欺负的阿扎也开始暗中保护着玛雅,事件渐渐发生了翻转,而男权派这个竖起来的靶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抨击,一再走向瓦解。
小说有一段话,基本上就是作者的观点直接输出:
那些冰球队员在更衣室里说一堆蠢话,而更衣室就像罐头一样,把他们密封起来,让他们更慢成熟,甚至让有些人从根烂起。他们没有任何女性朋友,这里没有女子球队。因此他们学到:冰球是他们的专利。他们的教练教导他们:女性只会“让人分心”。因此他们学到:女生的存在,就是为了性交。她想指出,镇上老一辈的男人称赞他们“奋斗不懈”“永不后退”,却没有一个狗娘养的告诉他们:当一个女生说“不”的时候,天杀的,这就意味着她“不要”!这座该死的小镇的问题不在于一个男生强奸一个女生,而是每个人都假装他没做过这件事!所以,现在其他男生都会认为,他做的事情没关系的。因为没人在乎嘛!安娜想站在屋顶尖叫:“你们根本不管玛雅的死活!你们其实也不管凯文的死活!因为对你们来说,他们不是人,你们只会用价格来衡量他们,而他的价格就是比她高很多嘛!”
首先,这样的观点一点没错,人的物化一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在男权社会中男性同样被物化,根据赚的钱决定地位和价值,最后获取相应的伴侣,男权社会本来就是如此,作者抨击的一点也没错。
但是如果说是一部一流的小说,这样的写法便称不上什么精妙。以观点先行的方式去写,就等于是在写一篇社论,小说应该有自己的表现手法,让文字表现出来,而不是让推一个人物出来在那里呐喊维权,更不是作者自己出来喊。
当然畅销小说正是因为写得像大字报所以读起来才痛快,就仿佛《勇敢的心》看到主角带领苏格兰起义大军对抗英格兰大军,这大概是电影里最让人痛快的场面了。
在小说里,凯文爸爸被啪啪打脸,球会中不少人都开始转向正义的一方,凯文最后被玛雅用猎枪指着头对于读者来说简直有种报仇雪恨的快感。当然凯文最后没有死,因为玛雅要是因为谋杀一个抢劫犯而入狱就太不值得了,所以作者给了15岁的玛雅超凡的理性,她朝着凯文脑袋边上开了一枪,说是让凯文以后也永远惧怕黑暗(复仇几乎完美)
小说最终恶人没有身败名裂,但是正义的一方留在了熊镇。这个事件的结局就是熊镇的女子冰球队建立起来了。
小说采用的都是主流的畅销元素:小镇题材、男孩群体、性侵事件、校园欺凌、最后还硬凑上LGBT,在加上“守护”这个关键词,俘获大众那基本上就不叫事儿,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读完之后发现都是套路。
总的来说,巴克曼虽然算是一个成功的畅销书作家,很多人把他的这部《熊镇》当作一部里程碑之作,但是我觉得这是他试图超越自己的一次尝试,但是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新意。巴克曼的“暖心三部曲”基本上都是单个人物探索的,虽然之前也是在写社区但是没有完全把中心放在了整个镇上,正如外媒所说,“巴克曼这次改用了锤子而不是手术刀在写作。”
这样势必造成的问题就是文字流于表面,更何况这种敏感性话题的探索性本就不佳难度也很大,因为显然正确与否读者都心知肚明,作者也知道怎么去把握政治正确这根线。
所以只能说这本畅想书也只能是一本畅销书,就像子弹或者冰球一样,“砰砰砰”之后就什么都没剩下了。
PS:
真心觉得这本书虽然三观很正,但是精彩程度还不如《河谷镇》
『坚持文学创意』的L.cave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