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品读|《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的中年危机,追不上孩子成长,追不上父母老去
不贩卖焦虑,不吹捧文艺,让文字回归阅读
L.Cave团队开启新书荐读计划,从现在开始到2019年底为读者品鉴100 本优质图书,今日是第 26 本,今天为大家推荐这本 是枝裕和 的小说 《步履不停》,该图书为文治图书赠书。
· 正 · 文 · 来 · 啦 ·
关于代际关系的写作有很多,朱自清的《背影》讲述着朱自清看着父亲爬月台给自己买橘子的场景, 而龙应台的《目送》则道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势必渐行渐远只剩目送的现实。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也是如此。
相比于《比海更深》、《小偷家族》等作品,这部作品的情绪表达似乎来得更直接一些,小说主人公“我”是一个比不上大哥优秀,比不上姐姐精明的次子,娶了一位丈夫去世的单亲妈妈由里香,离职后工作还没有着落。
小说围绕着“我”带着由里香和其孩子淳史到母亲家出席大哥忌日这一事展开,中间穿插着对日后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的叙述,时而也补充着“我”和哥哥、姐姐少时玩耍的回忆。
紧密亲情关系下的扭曲
纵观日本,由于较大的人口密度和紧密的家庭关系,日本人作为一个特殊环境下存在的民族群体自然而然培养出了一种特有的谨小慎微的行事方式。许多日本作者(虽说有些宽泛)对于细节的体察都展现出了不一般的敏锐度,例如川端康成《雪国》里车窗的倒影,夏目漱石《虞美人》里笛声幽怨,细节和固定重复的意象某种程度上是被迫压缩的生存环境的衍生物。
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得不演变得极端矛盾,表现出来的便是对表面礼仪的极端重视以及对内心深层情绪的包装。这在小说描述母亲面对溺水被救者时展现的淋漓尽致,对方是一个无用且肥胖的小伙,因为早年溺水被“大哥”所救,而身为“我”父母家中优秀且被当作继承人的长子却因此丧命。
“我”母亲将这种悲痛感转化为一种对被救者的极度仇恨,每一年忌日便会打电话让被救者出席忌日由此“折磨”对方,而这种隐含的看似合理的恶意在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反过来去解析,这种恶意也正源自于母亲先前对于长子极端的爱意。
如约而至的期待和无奈
《步履不停》中“我”在面对着浴缸里的扶手,母亲对灵魂化蝶的痴迷都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度,而这种感知一方面是由于血缘关系中较高的胶着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在这种被压缩的大环境下反复被动感知后的思维惯性。而这种敏锐度的获取同样也是一种人生的转变,中年将至,父母将老的如约而至让“我”情绪凝重并倍感压力,但更重要的是“我”对这种转变的情绪也是复杂的。
首先,他对于这种情绪是抗拒的,父母并不曾对他寄予厚望,因为在长子的光芒掩盖下他似乎一点也没有存在感,作为当地著名医生的父亲将成绩优秀的长子作为自己的继承者,而相比之下虽然“我”小时候也希望从事医学成为父亲这样的人却因为成绩差劲只能放弃。失败者和零余者的心态使得“我”这个角色在家中是支离的,可是大哥的死却改变了这一切。
父母的期待一下子落空,他们在寻找后继者的时候将目光重新落在了“我”身上,而“我”对于这一转变既兴奋又无奈,兴奋于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但是更多的是倍感父母老去以及自己的成功无望的压力。
步履不停地追逐
而这在他面对由里香的孩子时同样如此,淳史作为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对于母亲的新丈夫显然是反感甚至有些蔑视的。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也就是小良)想要通过事业证明自己的欲望反而变得更加强烈,然而孩子成长很快,正如父母老去一样,能够给“我”证明自己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由此,小说才呼应了小说题目——《步履不停》
相对于《背影》、《目送》,是枝裕和描摹的是中年人无声的奋斗和努力,像是暗暗较劲一般,似乎在长辈和晚辈面前证明自己,表现出的是虽然赶不上但依旧步履不停的一种奋进姿态。
由此,全文虽然充斥着失去的忧伤和离开的遗憾,但着实是一本充满积极情绪且对细微感情描摹精到的小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