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第36期:蜡烛跷跷板
编者荐语:目前很多学生物理学习中不进行实验操作,只是在机械性“刷题”,这一现象在毕业年级显得尤为突出,这种“假实验”的恶果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学习物理就必须要多动手,多思考,而不仅仅是做几道物理习题,那只会是“纸上谈兵”。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评价的导向就是在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知识传递”走向“思维培养”的真正转型。“刷题”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必须引领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做中学”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师进行深度实践教学的最佳选择。
为此,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做中学》专栏,给大家推荐的是编者和学生这几年物理课改的一些典型案例,提供的实验素材可以作为一线教师很好的借鉴资料,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的参考资料。
《做中学》专栏主要有以下几个栏目:原创试题、创新实验、现象解析、参考答案、中考链接。由于编者能力和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难免存在一些纰漏,还望给予建设性的建议与帮助,谢谢您的不吝赐教。
【做中学】第36期:蜡烛跷跷板
现象解析:整个过程像个跷跷板,燃了一会,蜡烛几乎与桌面垂直,紧接着底端先灭了,我立即吹灭了另一端,又过了一会,蜡烛停止运动,但没平行于桌面,我觉得这是因为后灭的一根又滴了一滴蜡油,使其质量减少,由此我猜想:蜡烛两端同时熄灭的话,最终蜡烛会平行于桌面。
参考答案: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其中关键词一,固定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支点);关键词二,硬棒,杠杆是硬的,不是软的;关键词三,力的作用,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蜡烛“跷跷板”的两端不断地轮番升起、落下是由于蜡烛不断地燃烧,导致杠杆的两端的力不断发生减小,力的作用效果不断发生变化。
【中考链接】(2019·宁波)10.有些漫画,富有哲理,又蕴含科学知识。如图2所示,一块一半伸出地面的匀质板上站着甲、乙两人,人与板均保持静止。下列对于图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的说法,不符合实际的是( )
A.乙没有掉下,说明甲对板的压力一定等于乙对板的压力。
B.乙踢甲的同时,也会受到甲对乙的反作用力,乙可能因此坠落。
C.乙踢甲时,甲受到向前的作用力,可能会向前运动离开板。
D.若甲被踢出板,板会逆时针转动,乙因此坠落。
图2
参考答案:A
(2017·烟台) 21.如图3为吊车起吊货物的工作示意图,请在图中画出动力、阻力和阻力臂。
图3
参考答案:图4
图4
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