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随笔:让实验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昨天在和学生学习“近、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一节课时,自己在课前已经做好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这一探究活动的准备,但是在课前我故意卖了个关子,开玩笑地对学生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天气太冷了,咱们不去实验室了,就在班里老师演示一下,或者老师用动画展示一下就可以了,行不行?”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不行!”

其实一开始的举动只想和孩子们开个小小的玩笑,没想到学生的反应会如此强烈,自己也深深体会到学生对于进实验室是多么期待和渴望。

我们都知道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说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关于这一点在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也提出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要求: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0月20日,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2013——2015规划项目——《快乐的启蒙化学》项目实验第三次工作会议在曲阜市杏坛中学召开。其中张志勇副厅长作了题为《让科学教育回归实验室》的讲话,从科学教育的现状令人忧虑、回归实验室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的确如此,目前的实验教学让人不敢恭维,除了一些客观的因素存在以外,最主要的还是自身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

最近一段时间自己一直在尝试将课堂教学回归实验室,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也有了一点收获和感悟:

一、课前家庭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

一谈到让学生进实验室,大家会不由自主想到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当然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主阵地就是实验室,可是不要忘了只要自己想真正进行实验操作,哪里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活动阵地。

其中家庭就是学生很好的实验场所,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有一些小实验就可以在家里,提前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操作,这样以来就为课堂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在学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时候,课本上有一个小实验:

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想想看,并解释为什么.

对于这个小实验,由于需要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进行,在课堂上无法完成,故而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在家里进行实验。由于要求明确,学生积极进行了实验操作。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很好。

反思:在以往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往往只是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些类似课本小实验之类容易给予忽略。其实有些课本上的小实验完全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完成,这对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力的保障。

二、课堂教学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这些科学探究实验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最近这一段时间,对于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探究实验,自己都没有采用演示实验或者借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真正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例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以上这些实验是新课标要求必做的学生实验,自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这里需要有两个实验值得反思一下,一个是昨天让学生探究“近、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实验,另一个是前些日子做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前者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要求,可是自己并没有采用演示实验或者动画展示的形式,而是也让学生走进了实验室。

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实验,感觉有两点值得反思:一是在探究规律之前课本上有一个测定凸透镜焦距的实验,在绝大部分课堂教学中,并没有进行这个实验,而是直接告诉学生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就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探究。尤其是在这次烟台市优质课评选的参赛课堂中,没有一节课进行这一环节的实验操作。其实这步操作主要受外界条件限制,故而在优质课评选过程中很难进行操作,在实际教学中,自己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自己使用凸透镜的焦距,而是让学生实际测量了凸透镜的焦距。

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在这其中,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一条有力措施就是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为此必须创造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脸。

三、课后探究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今年暑假的远程研修,收获最大的一点就是对于实验探究的理解,至今还记得国家专家常永和教授,在点评平原三中陈俊霞老师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性学习设计时,曾经给与了这样的点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间和空间还可拓展到课外,通过拓展学习,把所学的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也可布置些课外的小制作加强知识的应用。

为此,可以在课外继续进行探究活动,这样一来就将知识加以实际应用。下面将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给学生布置的课后探究活动作业略举一例:

在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时,给学生布置了以下课后探究活动作业:

学生探究活动1: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新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堂探究过程中,使用的器材是蜡烛,但此实验在使用蜡烛的时候其实有些地方欠妥当,比如:要考虑用火安全问题,蜡烛的规格问题等等。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课后让学生设计新的实验方案,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探究活动3:探究“像与物的对称性”

游戏1:回家以后,把一个时钟,在适当的位置对着平面镜,通过看镜子中的时钟,读出当时的时间,然后直接看时钟进行验证,体会物与像关于平面镜的对称性。

游戏2:模拟实验:找一对双胞胎,一人当物,一人当像,在某一位置站好,然后“物”做简单的动作,观察另一个“像”的动作变化,是否符合平面镜成像规律。

(说明:在这里给同学们提供“照镜子”的视频)

反思:让学生进行课后探究既可以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也非常符合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有团队精神。

总之,无论是课前家庭小实验,课堂实验探究以及课后探究活动,就是在“坚定不移地走科学教育回归实验室”道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学科的无穷魅力。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