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大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路,南起蓟门桥,北至清华东路,全长5.59公里。1954年年底建成通车。因路两旁拥有众多学院而得名“学院路”。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建设刚刚起步,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急需要大量工矿人才。旧有的高等教育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按照苏联教学经验和模式进行院系调整,按专业设置拆拼重新组合成立了各科专业学院。

一、

八大学院的诞生

1952年,在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庄稼地上“八大学院”校舍相继破土动工。八个学校校园两两相对,由南向北排开,东侧从南到北依次是:

“北京医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西侧从南到北依次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这就是最早的“八大学院”。

如今看着这些老照片,看看这八大学院历史的变迁。

01

北京钢铁学院

简称“钢院”,

原名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初期:

是以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清华大学等六所著名院校的有关采矿和冶金系科为基础的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1953年,学校迁入现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校址。

搬迁:

1960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

1969年,因为周总理的声援力挺,逃过了搬迁到外省的命运。

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并确定英文缩写为”USTB“,沿用至今。

“钢院”是在八大学院中改名最彻底的学校,

由于没有搬迁,

其实力也完整的保存下来,

加上奥运会场的建立,

地位也算比较高。

有人戏称“科学技术大学”

去掉“学”和“术”叫“科技大学”

建校初期的老主楼

前苏联风格的建筑依稀可见

02

北京医学院

简称:“北医”,

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

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

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

初期:

1927年,成为京师大学校的一个科,更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

1928年,京师大学校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医科改为医学院,成为北平大学医学院。

搬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部分西迁。教育部将北京遗留的原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合并办起“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为下设的六个学院之一。

1946年,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北平大学医学院被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

1985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

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医的独立之路历经坎坷,和北大分分合合后最终还是成了北大的医学部。不过北医的实力一向都被医学界高校所认可,无论有没有前面的四个字,它都无疑对新中国的医学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卫生楼,建校初期的老建筑

03

北京石油学院

简称“石油学院”,

1953年创立的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

北京石油学院。

搬迁:

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更名“华东石油学院”。

1981年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

1988年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部分组成。

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中国石油大学”,同时,两个学校分开办学,成了两个独立的实体,留在东营的学校成为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历经多次搬迁和分拆,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已搬迁至昌平区。

建校初期老主楼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所用,

自此,“北京石油学院”则完全地从学院路消失……

04

北京航空学院

初期:

1951年,中国对航空工业开始重视,并对国内大学原有的航空工程系进行调整,开始筹建北京航空学院。

1952年,在清华大学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即北京理工大学)的基础上,汇集了当时的一批高水平学者,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

1988年,北京航空学院正式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建校初期的老主楼。

北航是个幸运儿,能走到今天,源于很多因素:没有搬迁,校舍保存的相当完好;从神一到神六,国家政策一直支持...想不发展都比较难。

05

北京地质学院

初期:

简称“地质”,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

搬迁: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学校停止招生,并于1970年暂时迁出北京。

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原北京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两地办学。

2005年,位于武汉的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和北京两个校区独立办学。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作为前总理温家宝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的处境相比之下也算不错。

06

北京矿业学院

简称“矿院”,

1953年院系调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

当年可以说是最辉煌的学院。

初期:

是由英国福公司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是当时有名的18所私立学堂,历经福中矿物大学等阶段,基础较好,后来又接受了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相关科系的并入,实力很强。

1953年,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

搬迁:

从1920年代起,学校先后经历了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变迁。抗战爆发,学校先迁陕西西安,再迁甘肃天水,于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

抗战胜利后,焦作工学院于1946年在河南洛阳复校,其后又几经辗转,迁河南郑州、江苏苏州,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将焦作工学院拨归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3月,又将新开办的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焦作工学院,并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

在经历了天津-焦作两地办学的短暂过渡期后,1951年2月,焦作工学院的师生员工及图书仪器设备全部迁至天津;4月,中国矿业学院举行成立典礼——焦作工学院的历史宣告结束。

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学校因此聚集了全国一流的采矿科学技术人才。

1953年,为实现更大的发展,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

“文革”期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位于华蓥山下的三汇坝镇,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

1978年,学校在江苏徐州重建,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在北京学院路原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

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

199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1998年,煤炭工业部撤销,学校划归国家煤炭工业局管理,同年,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成为学校“北京校区东校园”,形成了“一校两地三校园”的办学格局。

2000年,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其后,北京校区东校园又划转北京广播学院。学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区逐步演变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

“矿院”历经14次搬迁、11次更名,

被戏称是中国最会流浪的大学。

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以矿业命名的院校。

建校初期建的民族楼为橙黄色,

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及其学生设计。

民族楼是“八大学院”中面积最大,最为气派的建筑。

如今的“矿大”在众多同类高校中,校园面积却是最小的。

学院路以北的“学院”

1952年创建的“八大学院”中,有两个学院并不在学院路上,一所是清华东路西侧的北京林业学院,另一所是清华东路东侧的北京农业机械学院。

07

北京林业学院

简称“林学院”

算是正宗的贵族出身。最早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

搬迁:

北林的搬迁历程颇为坎坷。先后辗转过云南昆明、下关等地办学,流浪了多个地方,一路上师资、标本、图书等教学资源损失惨重,历经5次搬家后,于1973年更名云南林学院。

经林大先辈的努力,及中央多个领导批示以后,得以在1979年返京复校,复名“北京林学院”。但大约一半的土地被中科院半导体所用。

1985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批准,北京林学院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

林大算是血统高贵,是清华等高校与园林有关专业的精华合并。但遇上多次的搬迁折腾,物资人力损失惨重。

建校初期的老建筑

08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简称“农机学院”,成立于1952年10月。1970年迁往四川重庆与西南农学院合并。

从历史背景上来看,当年的学校整改搬迁运动并未给农大造成多大影响。农大的综合实力表现确实不俗。

建校初期的老主楼

1979年恢复迁回北京原址,恢复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校名。

是原“八大学院”中,老建筑保存最完好的学校。

1995年,并入中国农业大学,成为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

二、

学院路上外来的“学院”

北京语言学院

简称“北语”,创办于1962年,当时校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5年正式定校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1972年复校时,从原北京矿业学院校园划走了10万平方米土地。

一堵墙,一条路,一个小门把原来的老矿院校园分成了两个学院,从此“北语”落户在了学院路上,这堵长长的墙至今还让许多老矿院人为之落泪。

学院的主楼一直沿用1952年北京矿院的主楼。

建校初期的礼堂,已于2007年年底拆除。

2001年拆除了老主楼中间主体部分,保留南北两侧重建,重建的主楼从六层增高到十二层。

1996年6月在校名中间加上了“文化”二字,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又去掉了中文校名中的“文化”二字。学校同仁常自嘲自己的大学是“加上文化没文化,去掉文化还是没文化”。

北语办公楼一直沿用了当年矿院行政楼,2015年改为外国语学部。

三、

学院路上无“学院”

上世纪70年代末,几个风雨飘摇的学院陆续回到北京。他们中大多数重新回到了学院路,只有石油大学搬到了昌平。进入90年代,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纷纷与国际接轨,变“学院”的牌子为“大学”,因此有人戏称,学院路上已无“学院”了。

以往辉煌的“八大学院”走过了50年风霜雪雨,就像八棵饱经沧桑的老树,伫立在学院路上,微笑着见证北京高校50年的变迁。

(图文综合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