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手抓金,大手抓柴”,啥意思?古人的话言之有理!
乡下孩子的童年很快乐。白天下河摸鱼,上树摘桃,招猫逗狗,与小伙伴们丢沙包、斗蛐蛐、跳皮筋。晚上时则聚集在一棵大树之下乘凉,听着爷爷奶奶讲述过去的故事。若是碰上农闲,爷爷奶奶便会将小孩都叫到跟前,挨个给他们看手相。
“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磨豆腐,五斗六斗穷得哭,七斗八斗住瓦屋,九斗十簸箕,骑马上阶梯”是当时最流行的民谣。幼稚的我们总是会伸出手来数一数自己拥有几个“斗”。若是超过七个,便会在小伙伴面前炫耀;若是只有四个,就会待在一边黯然神伤。
爷爷奶奶见状,赶忙走过来安慰道:“没事,你手小,小手的孩子长大时能赚大钱。虽然那些孩子手上簸箕多,但是他们的手大啊,手大的孩子长大只能抓柴”。长辈们为何会说出这样的定论?一是为了抚慰我们幼小的心灵。二是因为农村确实流传着“小手抓金,大手抓柴”这一俗语。
大家都知道,俗语是古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可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小手抓金,大手抓柴”这句俗语怎么看都是封建迷信。实则不然,古人得出这个结论是有一定依据的。
在古代,大多数人都以种田为生。为了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连四、五岁的孩子都得扛着比他们人还高的农具,跟在大人的屁股后面,一起下地干活。在太阳的暴晒下,原本白白嫩嫩的小手变得无比黝黑;经过长时间的劳作,原本光滑细腻的小手布满了老茧,变得无比粗糙。
他们长大后要么是依旧种地,要么是在码头上做苦力,要么东奔西走地做小买卖。因为没有知识,他们只能够从事一些体力工作,因而古人称“大手抓柴”。
而富裕人家的孩子并不用干活,他们并不用为生计发愁,只需要跟在私塾先生后面学经论道即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家子弟,从小就被长辈们捧在手心中长大。出门便有两个小厮在后面跟着,基本上没提过重物。再加上吃得好,营养充足,他们的手自然是白嫩有光泽。
他们长大后,要么是继承家中的祖业,继续当掌柜。要么是进京赶考,走上仕途。因而人们称“小手抓金”。
“小手抓金,大手抓柴”这句俗语放在古人的那个时代确实言之有理。但是放到现代已经不合适了。从小练钢琴的孩子,他们的手指节分明,手形细长,非常好看。若是他们努力,必定能够在音乐行业有所作为。因而从手的大小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前途并不可靠。
在现代,手被称作女人的第二张脸。大家记得回家时看看妈妈的手是否粗糙,她们为我们付出了太多,有时间记得去商场中给妈妈买一支护手霜。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自己已经长大了,就不要再让父母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