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那雨中的送别队伍,让人不只是感动

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于昨天上午十点举行,尽管可以想象那个场面应该是很感人的,但实际场景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前天我在文章中曾引用臧克家的诗句:

“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他活着是为了更多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袁老的一生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好地活,能够让更多人不再挨饿。为了让更多人能吃饱饭,他操劳一生,直到生命的终点。
这样的人,人民怎么能够忘记呢?
长沙人民代表着全中国人民向袁老表达了敬意,也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臧克家诗歌中表达的真理。
看看中国青年报的报道:

在长沙,有超过十万市民自发前来悼念袁隆平院士,有很多人从远处赶来,就为了在袁老遗体前待一分钟;有人来不了,就用快递送来鲜花。

有人在鲜花上留言:
这世上没有神仙,
也无需立庙,
每一缕升起的炊烟,
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这段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袁老的形象已经刻进了人们的心中,何须立庙塑像!
无边的稻田就是袁老的身影,风吹稻花,那就是袁老的微笑。
如果在能够在现场留言,我还是想用这几句诗: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看看微博上人们描述的场景:
十里百姓相送,鲜花簇拥,全市白菊空。
浩荡人潮填满明阳山,人心也充盈在天地间。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学生也都来自发地送别袁老。虽然年轻人没有挨饿的经历,难以体会袁老的贡献对中国老百姓的巨大价值,但是,他们却依然对袁老充满了敬仰,这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人中的正能量。
昨天早晨,我也在学校升旗仪式上对学生进行了关于纪念袁老的演讲,我对学生说: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在相隔仅仅五分钟的时间内先后离世,这种巧合,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在暗示什么呢?
我让学生抬起头看看刻在楼体上的两行大字——“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接着说:
这个巧合似乎在暗示我们:无论他们是如何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一辈的先驱者终将离去,而我们每一个时代的新人,都应该接过民族复兴的重任勇敢前行,不辱使命。
袁隆平院士一路走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