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就是万丈红尘
-----清明与寒食-----
每年的清明节,全国返乡人数仅次于春节。而今年,由于疫情、就地过年的原因,今年的清明节返乡人数不但远超往年的清明节,甚至要超过往年的春运人数。没有数据,仅凭直觉,因为连我们那个“五线”小县市出入口都堵塞得特别厉害。
清明节为什么人们都要返乡?
寒食清明祭祀忙,四方游子还故乡。
濛濛烟雨山河色,半为祖宗半春光。
清明返乡,祭祖的同时,踏青游春。
其实,清明节本身是一个时令节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可见,清明节是踏青的季节,并非用来祭祀的。那么清明节祭祀的功能从何而来?
在清明节前一天,有个寒食节,这是用来祭祀的节日。这一天,不准生火,不准点灯,人们只能瞎灯黑火吃冷食,这一天要祭祀祖宗。
唐代韩翃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一天不准点灯,但皇家除外。
因为寒食清明紧紧相连,后来人们逐渐把两节合在一起过,过节的名称也只提清明节,简化掉寒食节,这样“寒食节”这个名称逐步被人们淡忘,其祭祀的功能合并到清明节里了。
-----祭祖-----
先来看一张表:
这张表叫“九族五服图”,九族是指自己、兄弟、姊妹、堂兄弟、堂姊妹、再从兄弟、再从姊妹、三从兄弟、三从姊妹的族人总和。
五服一般指从自己算起,往上,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称为“上五服”;从自己往下,子、孙、曾孙、玄孙,称为“下五服”。亲人去世后,服丧戴孝的丧服有五种等级: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级由亲到疏,斩衰最亲,比如父死则穿斩衰;缌麻一般都是为三从族人戴孝。再远疏的一般就不戴孝了,称为“五服之外”。
中国人不太信仰宗教神,或者说中国人更愿意把自己的祖宗当成神,人们在祭祖时常常祷告请求祖宗神灵庇佑。
光宗耀祖,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事情。在外有了出息之后,一定要衣锦还乡,锣鼓喧天地祭祀祖宗,这同时,也是自我炫耀的一种方式。
发达者光宗耀祖,暗淡者祈求祖宗庇佑,真正端正身心纪念先人的则在少数。不管怎么样,殊途同归,怀着不同心思的族人们走到一起,共同祭祀祖宗。
但祭祀祖宗的方式却很简单,仅仅是烧化纸钱,磕头,甚至作揖了事,懒得下跪礼拜。剩下的时间就是酒席上互相嬉闹,酒后打牌。没有人谈论祖宗们的在世事迹和生活状况,更奢谈为祖宗写点祭文之类的话。也许老人们想说,奈何年轻人不愿听。
-----故乡的春天-----
故乡兴化地处江苏中部,刚好在淮河的南边,属于地理南方,冬天不供暖,加上里下河的潮湿环境,冬天湿冷,小时候手脚都生冻疮;夏季湿热,每天都像在蒸桑拿;秋天收割,到处尘土草屑飞扬,秋收后,一片枯黄凋谢的景象,令人顿生悲凉。
唯有春天,特别是清明节前后,是故乡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惠风和畅,到处鸟语花香,鸥飞鱼翔。走在田间村陌,青青的禾苗散发着麦香,偶尔从麦田间窜出一只野兔,吓你一跳。随处可见烂黄的油菜花,芳香袭人,小时候最喜欢把油菜花上采粉的小蜜蜂捉进小瓶子,还掐点花叶放进瓶子,以免小蜜蜂挨饿。
惬意之极,宛如人间天堂,所以我是特别喜欢清明节回乡,应该说大部分在外的故乡人也是这样的感觉。
但是一年一年地,记忆里儿时的故乡清明越来越模糊了。首先是农田面积越来越少,水产养殖面积越来越多;然后是农村越来越小,城市越来越大,原来我家离城十几里路,进城一趟靠步行足有两个小时,现在环城公路直接修到家门口几十米处,开车几分钟就到了县城。
交通方便了,可是,抬脚处,原本的田园风光变成了钢筋丛林。非要去看田园风光,那得去旅游景点了。
-----故乡人情,万丈红尘-----
每年在回乡的路途中,我总是默默地规划:本次返乡二项基本任务:一是祭祖,怀念先人;二是陪在世老人,尽孝。另外,顺便亲密接触总也享受不够的家乡春光。切记,不要叨扰亲戚朋友。
这个计划看上去没毛病,体行人文情怀,重温田园生活,简单,清静。但是有些理想化,实际情况往往是:任务打折,无暇田园生活,无法简单,无法清静。
因为什么?人情太多!
我们那一代人,兄弟姐妹多,亲戚自然就多,二大伯,四姑爷,三姨丈,六舅妈,每家一天,就连到五一节了。
发小、同学、朋友,久未谋面,偶然一见,自然盛情招待,把酒言欢。
一杯二杯三四杯,五杯六杯七八杯。
九杯十杯十一杯,醉倒斜卧鼾如雷。
每天重复两件事:闹哄哄喝酒,醉醺醺打牌。
怪谁?
亲戚朋友热情招待,自是瞧得起你,理当心存感激。
怪自己?本无心于此,奈何无法逃离。
故乡,纷繁交织的人情世故,就是万丈红尘网一张,将你死死罩住。
又像飞速的漩涡,将你牢牢吸入。
无法拒绝,无法自拔。
一任裹挟,默然跟从。
大隐于市,你相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