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相周必大与益相文化
作者:李 琼 林
近年,具有地方特质的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悄然兴起,如雨后春笋。安仁龙市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在仁人志士的大力支持下,有一批离退休老同志正在努力挖掘、精心梳理着龙市文化——“益相文化”。部分学者和爱好者,在默默的探索龙市地域文化,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龙市的地貌特征、历史掌故,民风民情,方言习俗,地域性格等。
地域文化特指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并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文化。它包括“方言文化, 饮食文化, 民间信仰 ,民间建筑,环境不同,移民影响, 区划影响, 民族分布……”诸多因素。俗话说,“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成就一方社会 ”。
益相主要指龙市。而在过去,益相里包括的地理范围则更广,据《安仁县志·赋役·积谷》载,同治三年各村捐储谷数的登记情况,可以看出益相都包括清溪村(含穆林保、村前保、合江保、清溪保、冷水保),青路村,扶塘村,黄龙村等。《县志之二·地舆·乡都·十都》:“益相都,县东二十里,旧名益相一都,又曰兴德曰下乡,今定为益相都。”各都村名记载:“黄龙村,扶塘村,青路村,清溪村——以上益相都”。各都地名记载“大田铺,长山,花树下,秀才塘,石头陂,杨木塘,黄龙桥,水陂头,塘边,东山田,坳上,木林,清溪,孚塘,南冲,青路——以上益相都”。
益相文化总体来讲属于神农文化且具有浓厚的湖湘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
“山水文化”——龙市高山峻岭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以动物命名的居多。如龙形脑,凤形,虎形,象形,牛形,雅俗得体,形象逼真。山多用“山,冈,岭,峰,坳,脑”等命名。地名多用“垄,冲,洞,垅,坪,盆”等称呼。水则以“江,溪,圳,泉,井”等命名,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块地,每一眼泉,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县志·地舆·山川》“黄龙岭,在县东北二十里,相传异人乘黄龙修真于此。后有三峰,形如笔架”。黄龙溪,旧时又称双源港:“源出黄獭潭至横楼中,南流之利公桥,合石缘寨诸水屈西过黄龙桥至于田心,玉水北流注之,又与杨柳冲合流,过双源桥,经渌田市十里至江口,西流入与永乐江。”
“山水文化”——龙市高山峻岭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以动物命名的居多。如龙形脑,凤形,虎形,象形,牛形,雅俗得体,形象逼真。山多用“山,冈,岭,峰,坳,脑”等命名。地名多用“垄,冲,洞,垅,坪,盆”等称呼。水则以“江,溪,圳,泉,井”等命名,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块地,每一眼泉,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县志·地舆·山川》“黄龙岭,在县东北二十里,相传异人乘黄龙修真于此。后有三峰,形如笔架”。黄龙溪,旧时又称双源港:“源出黄獭潭至横楼中,南流之利公桥,合石缘寨诸水屈西过黄龙桥至于田心,玉水北流注之,又与杨柳冲合流,过双源桥,经渌田市十里至江口,西流入与永乐江。”
“书院文化”——主要有宋代的“玉峰书院”和清代的“谭氏书院”。创办的历史背景,规模成就,文人雅士的故事,杰出的人物代表代代相传。
被誉为安仁的长郡中学的谭氏书院 谭莹故居的大门上,至今横嵌“文献世家”的石刻大字
“石刻牌匾文化”——“桃源福地”石刻,南宋淳祐年间的“黄龙”石刻及其它如匾牌题词。有名的有“文献世家”(解元谭莹之长子谭毖甫书),朝廷诰封的“和其先人”、“朝议大夫”、御赐的“孝廉方正”金匾,孔子楼上的“神圣文武”大匾(谭莹之满崽谭麒麟十二岁书)。民国时期县长何巍赠送的“维德永言”。书法对联,如“文献世家”门前的“德门萃福,仁宇恒春”,“大气挟扶舆岳秀河灵钟地脉,元钧旋斗柄协风时雨召天和”,“岁月常新五行阴阳调四序,江山大好两间灵秀汇双泉”,“己鹄高悬射的必中,卯鸡初唱旦日抢元”……
“军事文化”——古代的驿站和骡马古道,冷兵器时代的兵工厂柱古团,大平天国后裔集居地石冲,北伐首战告捷地烟堆岭,红色文化,唐天际将军率领三百农军佯攻攸县,然后追赶朱德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龙型脑凤型山等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
“历史文化”——古民居“文献世家”,古桥“提篮桥”、古树重阳树,古井双泉(胡家泉、;留仁坪泉),象山古墓,古八景之“玉峰琴韵”……
“宗教文化”——唐代“黄冈寺”,宋代“观音阁”、“盘龙庵”、“高桥庵”、“寨基庵”、“黄龙仙”、“碧龙寺”“慧福寺”及“金马玉堂”古庙。“龙氏宗祠”、“谭行之公祠”等。
“现代庄园”——拱北山庄,九垅山庄等。还有“龙市方言”、“民间传说”及乡土特产……
更加引为自豪的是“宰相文化”——南宋孝宗、光宗时期的宰相周必大的影响与精神传承。造就了龙市(古益相)地域性格和精神品格。
笔者多次到龙市采访,了解流传的故事,发现龙市的文化特质与玉峰书院及宋代名相周必大的人格影响力密不可分。
《宋史列传》:“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其先郑州管城人。祖诜,宣和中卒庐陵,因家焉。父利建,太学博士。必大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绍熙元年,1190年)光宗问当世急务,奏用人、求言二事。三月,拜少保、益国公。……二年(嘉泰,宋宁宗的第二个年号,公元1202年),复少傅。四年,薨,年七十有九。赠太师,谥文忠。宁宗题篆其墓碑曰“忠文耆德之碑……自号平园老叟,著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尝建三忠堂于乡,谓欧阳文忠修、杨忠襄邦乂、胡忠简铨皆庐陵人,必大平生所敬慕,为文记之,盖绝笔也。一子,纶。”
《吉安县志》:“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南宋大臣,文学家,吉安永和人。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进士……
《 安仁县志·外纪·游寓》:“(宋)周必大,字子充,江西庐陵人,布衣时游学安仁,读书于邑城南之清溪,东之玉峰。后举进士,孝宗朝入相封益国公。建清溪、玉峰两书院。因名玉峰之里曰益相。旧志”
周必大,曾游学安仁之清溪书院、玉峰书院,晚年退隐后讲学于玉峰书院。今排山宝塔坳,宋时建有清溪书院,周必大曾随伯父在此书院游学,后书院改为“四忠祠”,供奉南齐云、雷万春、周必大、陈亿孙四人。现排山中学尚保存“宋相国益国公周文忠公神位”汉白玉石牌。
龙市乡之玉峰岭,顶部平整开阔,据前辈记忆乃为“玉峰书院”遗址,因为书院,而成就了古八景之一的“玉峰琴韵”。当今,玉峰犹在,人已故老,楼堂不存,“琴声”“玉韵”早被“雨打风吹”去,唯有石刻“玉峰书院”匾牌,还依然镶嵌在龙市中心小学的墙壁上(见图片)。
从现在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周必大对龙市文化(益相文化)的影响:
周必大与虞家湾。虞氏发祥与五帝之一的颛顼,楚霸王项羽夫人虞姬,是美女也是女杰英豪。人们用生命力旺盛的芭蕉花来比喻虞姬,称之为“美人蕉”,古代文人以“虞美人”作词牌传承至今。益相虞氏来源四川,为南宋宰相虞允文的后代。虞允文年长周必大16岁,早于必大任宰相,对必大非常赏识,成为忘年好友。必大任宰相后对虞的后代也相当关照,在必大归隐益相玉峰书院后,虞氏后代慕其名而来安仁玉峰岭下的金盆岭秀才塘(今虞家湾冲头屋)定居,繁衍后代,发展为一个较大的村庄——“虞家湾”,并建立“虞家祠堂”,成为当地的大姓,至今有三十二世850多年,且人丁兴旺,代有才人。
周必大与龙市山水。益相文化中的山水文化,首推的应该是玉峰岭和黄龙溪。玉峰岭上因为有玉峰书院和古八景的“玉峰琴韵”;黄龙溪因为有宋淳祐年间的“黄龙”石刻和“桃源福地”石刻。据《安仁县志·地舆·山川》记载“玉峰,在县东北二十里,宋少保周益公读书处,旧有书院,废址犹存,树杪风声,恍如琴韵,今为八景之一”。必大少年时随伯父游学安仁,退而归隐玉峰书院,因而使得玉峰名气更旺,至今当地百姓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益相的故事。诸如“游子岭”与“油子泉”的故事。在盘龙庵“结草为庐”、饮泉论道的故事以及在玉峰岭上指点江山,“前有金盆岭,后有马鞍脊,中有玉峰书堂”挥笔写下了“金马玉堂”,成为当地供奉祭祀的古庙。周必大在益相垅,漫游龙头脑,信足黄龙溪,三江口观桃花盛开,桃源福地饱揽春色溪光……
周必大与益相教育。周必大在安仁,对教育是情有独钟。必大四岁丧父,“必大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十二岁母亲离世,随伯父游学安仁之清溪书院和玉峰书院。《安仁县志·学校·书院》记载:“清溪书院,在县东南三里宝塔岭之阿,宋少保周益公读书处,嘉定间知县王槐集旧学基建书院。元至正二年知县王显重修,后废。明嘉靖二十二年教谕闵文振复之,仍废。”,书院后改为“四忠祠”。《县志卷之七·典礼·旧祀专祠》记载“四忠祠,在县南三里,宋元时清溪书院故址也。后废为宝塔寺。明正德十一年,知县张宥迁佛像改寺为祠,祀唐将南齐云、雷万春、宋丞相周必大、参议陈亿孙,因颜其祠曰四忠。……嘉靖二十二年教谕闵文振正复废祠,仍改为清溪书院,专祀周必大于其中。后书院圮,今即其址为周文忠公祠。”
“周文忠公祠,在县南三里,祀宋丞相周必大,事实祥游寓志,旧在儒学左。明宏(应为弘)治八年,本府同知邓淮建。正德九年知县韩宗尭重修,嘉靖二十二年教谕闵文振改县南宝塔岭之四忠祠复为清溪书院,立公神主祀于书院中。旧祠遂废。今书院亦圮,因即其址为专祀公。康熙四十四年知县周元良倡修,每岁春秋仲月丁祭之后,官往致祭。”(附周公神位图片)
“玉峰书院在县东二十里,宋少保周益公读书处,旧建书院,废址尚存。”《辞海》“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为藏书讲学之所”。宋代书院盛行,“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应天书院 ”为古代四大书院。当时,湘楚的书院发达至极,全境有51所,分布在30多个县市。以岳麓为龙头,以潭州为中心,安仁的玉峰书院便是这众多的书院中的一个。周必大从政40多年,71岁告老,重回玉峰书院讲学,传承文明,潜心儒学,著书立说,世人尊崇,更是增大了玉峰书院的知名度,同时给益相子弟求学提供了便利,益相人杰地灵,盖缘于此。周必大著书81种,后人汇编为《益国公文忠公全集》,其中的《玉堂杂记》、《玉堂诗话》、《玉堂类稿》中的“玉堂”实则为玉峰书院,今玉峰岭下的玉峰村围子组仍保存着“金马玉堂”古庙和匾牌。清代诗人黄鸿纲曾作诗凭吊:“淳熙相国是儒宗,讲学当年在玉峰;故老犹能传轶事,琴声仿佛动篁松”。
周必大与益相方言。在安仁,“益相话”很独特,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更贴近普通话”,其缘由应该也跟周必大在此讲学有关。周必大本为江西人,讲江西话。但从政40多年,在京城与皇家接触,学会了官话。回到玉峰书院后,用官话讲学,大家都跟着学,久之,便自成一派“龙市话”(益相话)了。
周必大与益相民风民俗。一是行拱手礼。益相人懂礼节,见长者拱手作揖,见同辈挥手致意,见稚童以手抚头,特别是在春节拜年之时都要拱手弯腰作揖。周必大在朝廷是相国,平日君臣相见,同僚交往,都非常注重礼节,可谓举止文雅。回到益相后,日常行为中规中距,益相百姓教育小孩都以他为范,久而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二是厨艺传承与推广。周必大在京多年,带回来的厨子技术自然高人一筹,但必大能入乡随俗,顺其自然,平日以五谷杂粮为主,辅以山果野菜,且厨师又能变换着花样。益相人从玉峰书院学得了切粉、汤圆、糍粑、松糕、冻米,蒸豆、翻皮豆腐,薄屑等,这些既是地方小吃,又具宫廷风味的美味。厨师又从百姓那里学会了制腊肉,烤烟笋,更学会了“烟笋炒腊肉”这道地方佳肴。三是逢年过节,喜庆做酒兴“九碗九碟”的习俗。何为“九”?九为尊,是仿效九五之尊的皇上——享受皇家的最高礼遇最高规格的生活方式,以示待客之热情。即使是贫寒人家亦会做出“看碗”和“看盘”来凑数,客人也会心知肚明,毫不介意。
益相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一纸难书,一言难尽。流传至今的精华,无不与宋代宰相周必大有关。介于作者水平有限,见识有限,有许多不到偏颇之处,敬请行家理解包涵。
(附参考书目:1、《安仁县志》(主修官张景垣);2《益相史话》(伍春元主编)3《宋史列传·周必大传》等)
(附参考书目:1、《安仁县志》(主修官张景垣);2《益相史话》(伍春元主编)3《宋史列传·周必大传》等)
http://www.xn--kbrz96gvon.cn/snwh/snwenhua/rzar/mrys/2017-05-17/359.html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