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白露》唐代 杜甫
白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译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白露点点,凝结在柑橘上,清晨,我骑马经过一片橘林。
花圃中的菊花盛开,远远看去仿佛与山石树林连成一片;在渡口,小船缓缓驶入江溪之中。
下马凭靠几案观看鱼嬉,居然不知不觉地忘了时间,着急赶回的马鞭声乍起,归巢的鸟儿被吓得惊飞。
纵马踏秋,才渐渐知道秋天果实的肥美;幽静的小路就怕它多生岔道,让我找不到回家的路。
注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团:凝结。
甘子:柑树的果实,可理解为柑橘。
凭几:凭靠几案。几:指古时供人们凭倚而用的一种家具,形体较窄,高度与坐身侧靠或前伏相适应。
回鞭:着急赶回的马鞭声。
蹊:小路。
作者简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后人尊其为“诗圣”,其诗被奉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等,有著名的《杜工部集》。
赏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金风如绸,玉露似酒。秋风缠绵,为醉倒的盛唐气象披上晶莹剔透的嫁衣之后,还馈赠了杜甫一抹久违的橘香——清甜甘美,和着漫天零落的雏菊,散入马蹄。闻见的是杜甫许久未曾露出的笑。
白露,秋气始肃,衰草连天。
凝结在橘枝上的霜痕,如同一方冰鉴。照见的,不仅是曾经的硝烟战火,还有往日的颠沛流离。
黍离之悲、失子之痛、漂泊之艰,让他明白,他再也不是那个“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俊逸少年了,谁也不知道这个时常叹老悲秋的老者,还要独自品尝多少苦痛。
从诗歌所写的意象和感情猜测,这首诗大致写于公元761年,那个杜甫几经辗转,才勉强停住脚步的浣花溪畔。
他收住叹息,隐忍理想,纵情地去享受这晨曦放马、凭案赏景的短暂欢愉。
溪畔的花圃之内,菊花已然傲然绽放于枝头,大片大片的花丛似乎将院内的松石都连成一片,金香青蕊中所藏着的是如杜甫一般,风雨如磐,不辞寸霜的隐士风骨。顺着峥嵘的马蹄声,让渡口的竹筏轻舟都微微颤动,驶入江溪。
凝霜的橘树、轻快的马蹄、连枝的花影、如叶的舟楫。从枝上到江边,从荒径到庭院,诗歌的首联和颔联,随着杜甫的眼波流转,由近及远,映入眼帘的,是熹微的晨光和如眷的蹄香,除了秋叶的静美,没有半点茫然或惆怅。
这时的“白露”充满诗意,宛如荆钗布裙、淡雅从容的姑娘。
可是,白露时节,若是只有静穆岂不是太单调了?
颈联,杜甫的“凭案观鱼戏”可比百年之后,东坡的“倚杖听江声”要显得潇洒多了。诗人下马驻足,赏玩鱼嬉,从下句看来应属实景描写,未用曲笔,却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庄子·秋水》中那段“子非鱼,安知鱼”的经典桥段。可用在此处,此情此景,是诗人的赏心悦目,又何尝不是诗人的忆昔怜己呢?
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样,又有几人知晓杜甫内心的痛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一个原本追求君明臣贤的开明政治,渴望“致君尧舜”的才子贤臣,如今却远逐荒僻、流落江湖,志不得伸,才不得展,只能在这茅屋草舍之间蹉跎岁月,哪能不让人愤懑伤感呢?
如果不是这样,诗人恐怕也不会因为贪看流水而忘记时间,以致于急鞭回马惊起一片燕雀寒鸦了。
归途之上,眼见这秋山红叶,满园硕果,杜甫甚至开始担心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好在大道青天,老马识途。
诗歌的五、六句,是实写,却又貌似用典,运思精巧,构成因果联系。观鱼的“闲”与“回鞭”的急,一急一徐,间接阐述了诗人的内心变化,说明这样闲适的难得,反衬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尾联中的一个“恐”字,用得极妙:诗人心中对“蹊径之多”有多恐惧,他对“秋实”之美的了解(“知”)就有多真切,也间接说明了这场清晨的“白露之行”,对于他有多珍贵。
全诗,杜甫寥寥数笔的点染,将白露节气中的萧索一扫而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鸟语花香的“白露秋景图”。
和杜甫之前“老去悲秋强自宽”“无边落木萧萧下”“关塞萧条行路难”等,或思朝恋阙,或羁旅客愁的作品相比,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喜秋”之作,其中的生命意识和淑世情怀,也不免让人感慨颇深。
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说:“山水画乃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用来形容这首诗,也不足为过。
毕竟,画家的笔下有江海,诗圣的胸中有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