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泉·散文】小安《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简介】小安,出生于湘西南雪峰山区,大学时开始有作品发表于《青年文学》《深圳青年》《新青年》杂志等,现居成都,从事文字相关工作。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时候最爱听爷爷奶奶跟我们讲关于“民国、打仗、躲日本鬼子、躲土匪、被抢劫、过苦日子”等等的故事,前不久,看了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受此启发,尝试着梳理一下自己的微家族史(祖辈)。
1、年少求学。
曾祖父一辈共四弟兄,爷爷这辈也是四弟兄。爷爷民国元年出生,虽然出身于湘西南雪峰山下的普通农家,但是因为曾祖父思想比较开明、非常支持他们四兄弟出门接受新式教育,因此爷爷十多岁时即被兄长引导(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爷爷长兄是毛主席就读长沙第一师范时的同学,解放前后曾任县里教育局长,我自己没有切实求证过,真伪未知,但爷爷四个兄弟都接受过新式教育是事实),进到那时候的洋学堂上学——湖南私立蓼湄中学(1905年成立),算是半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
爷爷会跟我们描绘高沙市当时的繁华热闹,青石板路两旁都是商铺,蓼水河上木排竹排川流不息,学堂里喝过洋墨水的新派老师与穿长袍上课的“先生”相安无事,同学里既有地主家庭出来的少爷,也有像爷爷这样普通农家的学子。日后读沈从文先生那些写湘西的小说,总是会和爷爷口中的“小南京”高沙市对上号。
(湖南私立蓼湄中学,创办于1905年,今湖南洞口三中,图片来自网络)
2、青年经商
高沙市(今称高沙镇,位于湖南省洞口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民国时属武冈县,商贸发达,素有“小南京”之称),是爷爷奶奶经常提及的词。去年十一回家,听伯父讲了好几个爷爷年轻时与高沙有关的故事。
成年后到解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爷爷都工作生活在高沙市,刚开始在一个当地有名的布店当学徒,因为勤快实在,很得老板赏识,后来得老板支持,自己也开了家布店,生意不错,以致后来多少置了点家业,解放后家里成分颇高,导致我老爸初中毕业不能考高中,此为后话。
还有一事是当年的高沙大火,经常被老人们提及,查阅网络资料,估计说的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高沙烧毁店铺500多家一事,后来也有1945年日本人将高沙所有商铺烧光一事,具体情况未知,但前一次的可能性更大。不管怎样,想必当年给爷爷及家人的生活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应该也直接导致爷爷回乡务农了几年,之后再外出经商,这些故事老人们都有提及。
(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现状,隐约可见当年古街老屋连片的繁华,图片来自网络)
3、中年境况
无数次听爷爷奶奶讲过“土匪故事”,那是童年生活里最刺激冒险的记忆。
那时候湘西南一带土匪猖獗,又因交通不便,外出求学谋生的人步行几十数百公里,跋山涉水地穿越附近几个县是常事。有一年,爷爷独自从高沙市回老家,路遇两个藏匿多时的持枪土匪。爷爷先主动说明身上只有两块光洋并交出,对方不干,搜遍爷爷全身乃至扒光外衣,果然一无所获,愤怒之下竟要开枪,爷爷临阵不乱地坦白相告,自己从哪里来、从事职业、现要去哪里、为何身上没钱云云,大意是自己谋职的商铺被大火烧了现已失业,家里妇人刚生产,确实身无分文无意欺骗。意外的是其中一劫匪竟然曾在爷爷工作的布店买过东西,记起来确有这么一个实诚生意人,于是网开一面予以放行。待爷爷几近赤身一体地回到家,全家老少吓得不轻。
那年头经常躲土匪。有时候村里地主组织自卫武装,躲在碉堡里和土匪打枪对着干。有时候只有往山上洞里躲。往往家家户户还煮着米饭呢,一声土匪来了,全家就往山上跑。洞里潮湿阴暗,一躲就是大半天,饿了渴了喝点山水,小娃娃哭了止不住,大人给捂着嘴巴出意外身亡的事情也有过。
有一年夏天,奶奶生娃娃坐月子,爷爷外出经商,村里进土匪来了。别人家都跑了,她实在没办法,只有带着八九岁的大姑、六七岁的伯父留在家里碰运气。待土匪冲进屋里东搜西翻,所获不多,正要冲撞进主卧房时,稚气未脱的大姑竟然不慌不忙跟土匪说明,自己母亲在坐月子,屋头没什么值钱东西,你们踩进月子婆屋里反而不吉利(老家说法),果然土匪退避三尺,扬长而去。
最惊险当属“躲日本”。查阅资料得知,老人说的“躲日本”,应该是1945年4月至6月湘西会战时,日本入侵湘西南一带时发生的事情。那一次,全村上山躲避,唯有二爷爷因高度近视,想回家捡拾慌乱中丢失的眼镜,不幸被日本兵远程枪击去世,留下传奇一世的二奶奶和一儿一女,其中就有解放后考上大学分配至北京某核工业研究所工作、被视为家族荣耀的二姑......
(爷爷中年时期老照片,1943年左右拍摄)
4、老年修身
解放后,爷爷返家务农,曾担任大队会计、扫盲教师等,任会计绝无私心,坚持原则而得罪人的事情没少做,负责扫盲则广受欢迎,因为爷爷口才不错,也有一定见识。
待我和爷爷的人生发生交集,已是上世纪八零年代初,爷爷已近古稀,印象中,他要么在外头活动筋骨劳作不休,要么泡在书房里写写画画(被奶奶称之为“当闺女”),要么和村里参加过抗战的花甲老人谈古论今。同时也对我们的功课抓得相当之严,我刚上幼儿园时,家里买了电视机,父亲出门谋事,爷爷怕我们沉迷电视不做功课,果断将电视机锁进大衣柜一年之久,此事印象极深,概因苦恼太深的缘故。那时候电视对我们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以致不解爷爷何以如此“不近情理”,当然,正是因为有了爷爷的启蒙把关,我们三姊妹从小学习成绩不错,备受亲朋赞许。
后来电视可以看了,但必须是功课及必要的家务完成以后,而且爷爷经常让我们跟着他一起看电视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不许光看动画片和电视剧,这一点他老人家与一般的农村“老头儿”实在太不一样了。不仅如此,爷爷还经常辅导我们练毛笔字,写作文,读《古文观止》之类的古书。日常生活中总是对我们要求甚高,比如男孩子不许打牌打架,女孩子不许撒娇撒泼等等,待少年长成,方明白这些“莫名其妙的规矩”,对自己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而这些童年生活的烙印,也直接影响了我日后的兴趣爱好与职业选择,此为后话。
爷爷还是村里的大忙人,经常帮人写对联取名字,主持婚丧嫁娶,调解邻里纠纷,牵头修撰族谱等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政府推行植树造林,爷爷不顾七十高龄,带着我们这些五六岁的娃娃帮忙培种运苗、挖土植树,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乡政府给他老人家发了个“老有所乐”奖,超大尺寸的奖状夹在我们这些孙儿辈一片红的奖状墙中格外显眼。
若干年后,爷爷的葬礼上来了很多陌生人哀悼致敬,很多人连父辈都不认识,更不知他们缘何认识爷爷、且对老人家如此尊重。至此方知,古道热肠的爷爷当年不仅为邻里乡亲做了不少力所能及的事,还为自己的第二故乡——高沙市修桥筑路之类事宜奔波不少……
(1995年底,两千余袁姓后裔聚居的小安村全景,特为修族谱所用,同年爷爷去世)
5、结语
长大后的我,常常在沈从文描写湘西的小说里,热衷于想象爷爷那一代人在那个让人憧憬又惆怅的时代,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他们从古的时代来,又接受了新的事务,古旧温润如君子,又新潮敢为如先锋...
在三代人相遇相处的年岁里,他们并不常常谈及苦难,反而说的更多的是好玩的事情,好人的过往。但是有一些原则他们是绝对坚持的,比如诚实、与人为善、有所为有所不为等等。这些或大或小的事情,就这样慢慢影响着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而不自知,直到某一天因为某些缘由,才会突然明白个中缘由。
后来偶然读到伊北写林徽因祖父林孝恂对家族影响的文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家族的崛起,必然有一处开明的肇始……他是源头的活水,大树的根,房屋的上梁,歌曲的前奏,传奇的开头。他的胸襟、气度和眼光,决定整个家族的发展路向......"
一下子就想到爷爷,爷爷这辈子当然算不上有多大成就,我们也委实算不上什么成功的后辈,但是,历史是国,也是家,是群像,也是个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普通的大家庭而言,爷爷就是真真切切的开山之人,他切实影响了我们这一大家子的某种气质与精神,一直到爷爷去世整整二十年的今天,父辈、我们这一辈,但凡提起爷爷,无不对他老人家充满感怀之情。
(2015年底,老家侧影,百年间,家乡巨变,微缩历史)
顾问:朱鹰 邹开歧
编辑:姚小红 洪与 杨玲
《琴泉》平台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