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一般概念
人格“personality"一词, 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此词的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就如同我国戏剧中的脸谱一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人格所具有的“外壳”, 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人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如,“他具有健全的人格”“他的人格高尚”“他出卖了自己的人格”……这些描述包含了人格的多重含义,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也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
一、什么是人格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
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如“固执”在不同的环境下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不同人身上也有不同的含义。在娇生馈养、过度翔爱的环境中,“固执"带有“撒娇”的意思;面在冷淡疏离、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固执”又带有“反抗”的意思。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正说明了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生活在同一杜会群体中的人也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品质,就是共同的人格特征。
2.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例如,一位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会表现出沉默寡言的特点,这种特点从入学到毕业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说的。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3.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会出现适应的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4.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二、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一)气质与性格
1.气质
气质(tem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一落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一个人的活泼与稳重不能决定他为人处世的方向,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既可以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也可以成为道德败坏、有害于社会的人。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入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
2.性格
性格(character)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所谓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态度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中。例如,当国家和集体财产遭受损失时,有人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奋起保卫,有人则退编自保,有人甚至趁火打劫。这就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这些不同的态度表现在人们的不同行为方式中,它们构成了人的不同的性格。
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如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自私自利。这些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差异。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罗和富尔顿的研究发现,脑损伤或脑病变对人的性格有影响。一个额叶受损伤的人,性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病人变得动静无常,有时爱说粗俗的下流话,对伙伴觖少尊敬,不能容忍约束或劝告,时而极端顽固,时面反复无常,时而犹豫不决……这一研究说明,大脑皮层的额叶与人的性格有关。
(二)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如一个人对自己作积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作消极的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如一个人在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行为后果时,会产生内疚、羞愧的情绪,进面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
3.自我控前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如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会檄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在行为上表现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
本我(id)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其为力必多。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
自我(ego) 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3.超我
超我(superego)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亲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