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孩子们的玩耍及红色手工

现在孩子玩儿的玩具多是以塑料制品为主,感觉太过精致,少有泥土气息;电子游戏的盛行,可以舒舒服服的坐在冬暖夏凉的室内叱咤风云打打杀杀满足一下掌控一切的乐趣。这让我想起六七十年代小时候的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也没有什么人为的大型游乐场,但孩子们依然可以玩儿的不亦乐乎,乐不思蜀,哪个孩子不是大人扯着脖子在胡同里叫着回家吃饭,性急的家长会直接揪着孩子的耳朵拎回家。写那个年代的花式玩儿法的文章很多,自己在一些文章中也曾有一些回忆,现在随机介绍几种我们小时候的几种玩儿法及红色手工。
一、儿时的几种另类玩儿法
吸铁石
记得小时候常找来一些吸铁石吸铁砂玩儿,那些吸铁石都是些残缺不全的零部件,比如:废旧话匣子里拆下来的喇叭,半导体上缠线圈用的磁棒,大概就是这类东西。那些铁砂石都是从哪里找到的呢?就是家里或是工厂里锯铁时产生的一些铁砂。再有就是到施工的地方,蹲在沙土堆上用吸铁石去吸那些含在沙子里的铁砂。这种最好玩儿。一大堆沙子像篦头发似的被一群孩子拿着吸铁石篦过去,那些粘在吸铁石上的铁砂只有一小薄层,用手弄下来放到小瓶子里或是小盒子里收集起来,一点一点的积攒。
有了这些铁砂就可以玩儿了,把这些铁砂捏一小撮放在一个纸片上,吸铁砂游戏就开始了。吸铁石隔着纸张在铁砂的下面一放,上面的铁砂就如同头发一般一根根一簇簇的竖了起来,若下面的吸铁石来回挪动,上面的铁砂就跟着走动起来,煞是好玩儿。这些吸铁石经常被放到工具箱里,把它们拿出来时上面滴里当啷的会带起一堆钉子螺丝小金属件儿什么的。
现在的吸铁石玩具加工太过精细,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包裹在塑料里的吸铁石玩具放在精美的包装盒子里,小孩子坐在干净的客厅里,按照图纸可以摆搭各种模型玩具,然而却找不到那种自己去取铁砂玩法儿的乐趣。
烧制泥佛爷
烧泥佛爷,不知道那个年代大家都玩过没有。
找来胶泥巴儿,和上水,反复在地上摔打,泥巴上了劲儿,胶性十足,放在模子里,按瓷实了,形成空心儿,如此再做一个,然后揉几个泥球放在中间,两个模子合在一起,粘结实了,等到晾干了,就可以放到炉子里去烧烤,像烧砖一样,烧的火红火红的,然后用火夹子夹出来放凉了,再涂上各种颜色,一个带响的泥佛爷就做好了。用手摇一摇发出哗㘄哗㘄的响声。每个孩子手里的模具不同,做出的泥佛爷也是千奇百怪,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相互交换相互欣赏着自己烧制的泥佛爷也是一件乐事。
说起泥佛爷让人不觉又想起另一个玩儿泥巴的好方法:就是摔泥巴。把那种胶泥巴使劲揉搓,最后做成一个“小碗儿”,做好后,倒扣着使劲儿往地上摔,然后就会听到“嗙”的一声,“碗儿底”开了一个大口儿,孩子们立时乐得前仰后合。
跳马(跳山羊)
那时候玩具少,大点的孩子就在胡同口宽敞一点的地方玩游戏。有一种游戏叫跳马。但这种跳马可没有体育课上为学生们提供的真正的鞍马。每一个参加游戏的孩子既是跳马又是鞍马。夕阳西下,孩子们在胡同里疯跑,跑着跑着就不自觉的形成了一支长长的队伍,有人弯下腰低下头两手拄着自己的双膝,有人助跑,两腿一劈用两手一撑就从俯身的孩子背上跳过去了。跳过去的孩子又俯下自己的身子成了鞍马,后面的孩子又飞身跳过去了,如此往复,乐此不疲。玩这个游戏的孩子最好是一般大的孩子,还有体重要一般轻重,不然瘦小的孩子做鞍马被重一点的孩子一拄就会塌架卧槽。
二、小学时的几款手工制作
上小学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手工课全部围绕红色革命主题做文章。画个天安门城楼,城楼的红墙红旗红灯笼红柱子,还有金色的琉璃瓦,圆型的拱门,用宏吉纸店买的小蜡笔画上去,画的津津有味。还可以到文具店去买剪纸,全部是红色的,有毛主席画像、有工农兵的形象,把剪纸放在垫板上,用几分钱买的小竖刀一点一点的刻下去,刻好了夹在本子里留着欣赏。
记忆中在黑芝麻胡同小学上学的时候举办过一次手工展览,那些孩子们或者说是在家长们一起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作品摆了一屋子,大家相互欣赏着自己与其他同学做的手工作品,借此介绍几款当时的手工作品。那些作品的内容当然都是红色主题。
窗纱绣和绒纸画像
记得当时比较时髦的是买一块塑料纱窗绣毛主席像,这绣活儿特别像现在的十字绣,纱窗经纬的空间比较大,用缝毛衣的大针穿上细毛线按照图纸一点一点绣出来。这种绣像跟剪纸差不多,其实就是把剪纸图案的毛主席像用毛线绣出来。还有一种手工是把买回来的毛主席像剪纸不刻,只是在红色的部位涂上胶水,把用毛线剪碎的绒线末末撒上去,然后一抖落,一张红色的绒纸毛主席像就做好了。做好的绒纸画像最好镶嵌在镜框里,拿到展室摆上,特像那么回事儿 。
毛主席去安源的立体画框
记得那天在展览室里参观的时候我特别留意我做的那件展品:毛主席去安源的立体画框。那个画框只有毛主席语录大小,制作的时候要把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儿分三个层次分别刻出来,人物、背景、还有天空,分别用三四块玻璃隔开合在一起,然后用红色的电光纸把玻璃框封好。这个玻璃画框特别有进深感,有着立体画儿一般的效果。当时我说的这款手工大家都在做。不知道比喻的是否恰当,就像蒸馒头炒菜一样食材一样,但是手法儿因人而异,出来的效果也就不尽相同了。
想起那时候的往事,有许多简单的快乐,也有许多的迷茫,物质上的匮乏,精神上的政治化,大家都被深深地打上了烙印,无论是孩子的游戏,还是学校的课堂都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特点。
完稿于2021年6月5日

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

公众号内容简介
北京人的生活回忆,校园生活回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同学情,朋友情,邻里情、家人亲情,各类生活趣事。长年征集老照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