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藏玄机钦安殿,这座北京中轴线上唯一的神殿让人如此着迷

在故宫“丹宸永固”展上有一组来自钦安殿的令牌,因其上文字符号十分特别,于是便开始在故宫官网上找来有关钦安殿的文章细细读来,说巧不巧,上周五《上新了·故宫》第三季开播,第一集里就有钦安殿的身影,而带领邓伦、张鲁一和聂远走进钦安殿的故宫王子林老师,对于钦安殿颇有研究。

钦安殿是故宫内未开放区域,也因此特别神秘,第一期《上新了·故宫》聚焦钦安殿,可以说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当镜头一一掠过殿前、殿内区域,为我们揭开了这座北京中轴线上唯一神殿的神秘面纱。

紫禁城中轴线上唯一一座保留至今的明朝建筑

钦安殿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世宗实录》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十月十八日:上又以文祖建钦安殿祀真武之神,诏持(特)增燎垣,作天一门及大内左右诸宫,益加修饬,至是皆告成。上亲制祀文告列圣于内殿,仍具皮弁服祭真武之神于钦安殿。

永乐皇帝朱棣曾利用真武神稳定军民之心,鼓舞士气,使自己获得了成功,为报答真武神的翊助之功,这是永乐皇帝创建钦安殿、供奉真武大帝的真实动机,并借此证明自己乃是天命神授。在他的推动下,宫中真武大帝的信仰特别盛行。

嘉靖皇帝于嘉靖十四年增建了燎垣(外院墙)和天一门,把钦安殿围了起来,形成了独立的活动空间,其格局和建筑保存至今。

嘉靖十五年,又于钦安殿南侧东西建对称式的供奉道教神像的万春亭和千秋亭,东北角建四神祠,清雍正九年(1731年)于澄瑞亭前增建抱厦供奉斗坛。经过这样一番增建,御花园逐渐成为了以钦安殿为中心的道教场所。

神武门在明时称玄武门,而供奉着玄武神的钦安殿建于玄武门内,此布局古已有之。《唐六典》记载:“殿(指紫宸殿)之北面曰玄武门。”原注曰:“其内又有玄武观。”

大殿坐落在高大的汉白玉须弥基座上,殿前出月台,四周围以穿花龙纹汉白玉石栏杆,龙凤望柱头。殿前的丹陛石上雕有六条龙,在整个紫禁城内是极其罕见的,紫禁城中轴线上宫殿前后的丹陛石雕上大都有九条龙,其寓意为“用六永贞”,而钦安殿的这块六龙丹陛石对应的则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院内佳木葱郁,松柏参天,似有仙鹤驾临,如真武大帝居住的真庆仙都一般。

六龙丹陛石

北斗七星的崇拜

钦安殿不仅是故宫北斗七星意象的最后一颗星,在钦安殿这个区域,也有和北斗七星有关的设计,就是殿前的雕云龙纹纛旗石座。其实说石座并不准确,应该说是石座中曾经屹立的七星旗。说旗子之前,要特别说一说旗杆。

明弘治时于钦安殿外树立宏大的纛旗杆。纛旗杆插在一座由两块青白石拼起来的基座里,基座中心为圆洞,旗杆直接插入地下。洞内原插有七星纛旗的旗杆,有31米高,在皇宫外远远地就能看到那飘扬的七星纛旗。乾隆时旗杆糟朽,需求改换,由于制造纛旗杆的木材非常考究,必需是自然长成的又高又圆又直,但又不能太粗,不裂、不腐、不蛀、少节的桅树,就像船上的桅杆一样,风吹不断,从乾隆六年一直到乾隆十六年才找到适宜的木材。

《上新了·故宫》第三季第一集中恰有钦安殿纛旗杆的动画还原,在旗杆的外面还盘着金龙纹样,而关于七星纛旗的样子,节目中依据钦安殿内执七星皂旗从神的造型也做了还原,而这面迎风招展的大旗也成为了紫禁城的标志。

石座四周雕有双龙戏水纹,水盘上面雕刻海浪,四角水涡雕刻鱼、龟、虾、蟹,还雕有鳖、海马、象、飞龙鱼、海妖、水怪等水族生物。如同走进了海底世界,汹涌的大海拍打着礁石,激起千层浪,海兽水怪穿行其中,妙不可言。这样的设计正是暗合了“北方,水也”之说。

道教圣坛,真庆仙都

钦安殿内供奉道教中的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

永乐时,钦安殿所供真武铜像位于明间正龛中。

丹凤眼,卧蚕眉,八字胡须横飞,中须长垂,披发赤脚,仗剑。龛四周围青云缎绣金龙帐幔,像前上悬明角灯两盏

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香,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年的节庆及农历8月6日至18日,是道家的大祭日,清宫中的道官道众按例设醮称表,架供案,奉安神牌,皇帝前来拈香行礼,祈祷水神保佑皇宫,消灭火灾。

紫禁城建成的600年间,遭遇大大小小火灾四五十次,而钦安殿次次幸免于难。传说这是坐镇此处的真武大帝威力显现。

清乾隆 玉雕真武像

节目中的镜头扫过正龛供案,一紫檀亭式木龛一闪而过,镜头中木龛空空如也,事实上木龛中供奉的是清乾隆玉雕真武像,它去了哪里呢?它正在故宫“丹宸永固”展上做客。

洞口右侧雕有两棵松树,上边的一棵向左倾斜,浓密的圆形松叶正好形成一宝盖罩在真武大帝人像的头上。

洞口处向外伸出一平台,真武大帝坐在台凳上,披发跣足,身着皂氅,腰系玉带,右手拈须,左手置于腿上。右足旁蹲一回首玉龟。

背面还刻有乾隆的御制诗《玉真武赞》一首。

《钦安殿陈设挡》(陈四二五,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抄本)记载:“紫檀木龛二座,内有一座安青白玉山子,内供玉玄天上帝一尊。”

明永乐四从神

龛前供奉着真武大帝的四位从神,双手捧印,为玉女,双手捧册,为金童,双手请旗为水将,双手请剑为火将,金童玉女是分掌威仪,书记三界中善恶功过的神灵,水火二将又称龟蛇二将,原为水火二魔王,变化成巨龟巨蛇,助商纣王扰乱天下,真武大帝施展法力,摄二魔于足下,使其不能变动,龟蛇由此归顺,成为真武大帝的部从。

明永乐 请旗从神

明永乐 请剑从神

明永乐 请书卷从神

明永乐 请铜印从神

明弘治 刻花活环铜瓶

在四位从神的身后,左右各有一明弘治 刻花活环铜瓶。吸引我的正是铜瓶上金碧辉煌的灵芝花!

是不是看的不真着。别急,我从故宫官网找来了全身照。

瓶中插有一束硕大的金漆木多头灵芝,瓶口与灵芝以一个大金元宝连接。

铜瓶的口沿下饰以变形云纹,颈部由两圈弦纹分割,弦纹之间均匀排列六颗凸起的圆形波浪纹旋突,颈下正中方框内刻“大明弘治年造”六字横行楷书款。
腹部对称分布各种浅浮雕变形云纹、异形回纹、海水江崖纹,正中为变形兽面纹。浅浮雕处全部鎏金,显得庄重华美。

明 五龙捧圣铜丝罩宣石海灯

在正龛前有一盏巨大的海灯。这样的海灯实在是别具一格。

铜丝罩一侧开有一门,以便添油和点灯之用

四角立有四座小山,中间耸立的是须弥山。四条龙立于四角,一爪按住山顶,一爪支撑于地,一爪上举以承铜丝罩,一爪下扶,弯颈抬头;另有一条游龙,一爪上举托住须弥山。铜丝罩内为铜条龙骨,外罩铜丝编成的罩子。

海灯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五龙捧圣铜丝罩宣石海灯”海灯底座的须弥山是用宣石所造,宣石,主要产于安徽省南部宣城、宁国一带山区,质地细致坚硬,颜色有白、黄、灰黑等,以山形见长,又间以杂色,貌如积雪覆于石上。

《红楼梦》一书中也有提到大观园中有宣石做的盆景。走进林黛玉的闺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暖阁之中有个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载着一盆单瓣水仙,点着宣石'

清宫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三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其现供铜丝圆罩海灯一件,料珠幡二首,显远镜(轩辕镜)、盘香、灯等五件亦交造办处见新办理。所以下面要介绍的就是轩辕镜、盘香、灯这一组挂饰。

宫灯、香盘和轩辕镜

当邓伦三人进入钦安殿时,抬头瞧见一组挂饰悬挂于钦安殿明间大门内屋梁上。中间是轩辕镜,两侧是一对宫灯、一对铜盘香。

清 嵌玉宫词灯

木框描金,嵌料石,垂璎珞。口沿形如毗卢帽,饰卷莲纹。灯罩框架饰蟠螭纹,四面嵌玉,中间所嵌玉板上刻龙寿纹。灯罩下垂璎珞绦结。

清 铜盘香

盘香悬垂如塔,用于供神祭祀时点燃,钦安殿所供盘香却为铜质。毗卢帽状冠叶饰卷莲纹,垂璎珞,盘香悬挂于中间,托盘下亦垂璎珞绦结。

清 银质轩辕镜

轩辕镜银质,素面,上系挂绳,绳中套一画珐琅葫芦,上饰团寿纹和蝙蝠纹。穹隆形帽顶,四周伸出龙头,嘴含璎珞绦结。

清 “蓝田瑞玉海晏河清鼎”式提炉

在海灯的两侧,还有清 “蓝田瑞玉海晏河清鼎”式提炉也值得一说。

提炉为玉质,腹上雕三道竖棱线,并刻寿字。三道竖棱线把腹部分割成三部分,每一部分内雕刻一种图案,其一为“海屋添筹”图。双耳穿环环相套的玉链,玉链的挂钩为铜质,上饰玛瑙珠。珐琅盖,饰狮纽。

炉口沿外刻“蓝田瑞玉海晏河清鼎”。海晏河清,出自五代欧阳熙《龙寿院光化大师碑铭》:“旋闻海晏河清,远播民舒物泰。”

提炉附描金漆木架,木架又立于红漆描金香几上,底盘雕刻海水江崖纹,从海中涌出须弥山以承托海晏河清鼎式炉,木架的三根支柱雕刻成从海水中涌出的三条升龙,十分巧妙地构成了用于悬挂海晏河清鼎式炉的支架。

《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二十年二月二十八日)员外郎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钦安殿现安玉提炉香几糙,着照中间安海灯香几样式一样成做香几一对。钦此。于本年四月十三日催总六达子将做得香几一对持进安讫。

对照海灯和提炉的香几,果然如出一辙。

明弘治 五彩仙鹤架龙纹大鼓和明弘治 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大钟

在《上新了·故宫》中,不仅邓伦、张鲁一和聂远三人被钦安殿里的大鼓和大钟吸引了目光,就连屏幕外的我们也被悬挂于满饰五彩祥云之下的钟鼓给震撼了。

据故宫专家王子林老师介绍,大鼓和大钟都是明弘治时期的。

鼓面彩绘二龙戏珠图案,中绘火焰宝珠,左右各绘一升一降二龙,龙身细长,火焰缠身,其间点缀小如意云朵纹。三只泥金仙鹤,展翅、张嘴衔环,仿佛从祥云中翩翩起舞衔鼓而出。

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铸造的大铜钟,同样悬挂于满饰五彩祥云的钟架之上。

大钟自上而下铸有正楷书写的《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太上泰清天童护命妙经》及《太上金光护身咒》,经文最上方第一字「元」开始向西旋转释读,至下方最后一字「玄」结束,暗合「玄元」之意。

钦安殿的道场在早晚开静、止静(作息)时以大钟钟声为号。

虽然数百年时光已经过去,但依然能感受到仙气飘飘,令人惊叹不已。

清乾隆 红漆描金鼍(tuó)鼓

鼓常见,但这面鼍鼓着实稀罕的很。

在《钦安殿陈设档》中所记为「大龙皮鼓壹面」。鼓身描绘龙纹,鼓面由一整张鳄鱼皮所蒙就。

《山海经第五·中山经·中次九经》有相关记载:“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龜,多鼍。”郭璞注云:“似蜥易,大者长二丈,有鳞彩,皮可以冒鼓。”

按照今天的生物学分类,鼍,又名中华鳄、扬子鳄,据说鳄鱼皮做的鼓声传得特远。《诗·大雅·灵台》:“鼉鼓逢逢。”据传上古帝王颛顼喜好音乐,以扬子鳄鸣声如鼓而令其执掌音乐。

鼍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被成为灵鼍之鼓,是当时政治、军事乃至民间生活的神圣乐器。恰巧这几日去看了国家博物馆的“河东之光 山西酒务头考古成果展”,发现了一件与鼍鼓有关的展品:鳄鱼鳞板,鳄鱼皮朽烂后,鳞板散落在木质的鼓腔内。

酒务头M1墓出土的鳄鱼鳞板

山西襄汾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曾发现以鳄鱼皮作鼓面的鼍鼓

钦安殿的令牌

在供奉玄天上帝的钦安殿中,收藏了二十五件令牌和一件净尺。

据乾隆二十一年《钦安殿陈设档》记载,殿内有“红朱油案一张”,上面安放了“玉令十三面,玉尺一件,木令十三面”。木令牌入殿时间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黄纸签上书曰:“六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养心殿赵常、王道化、木僧来交,同总管窦通礼、王进忠同看木令牌十四面,内有糟烂、拔缝、破处、不全,本殿首领王国用同赵进朝、郭仪、刘福兴接收。”

关于这些令牌的释义,2015年第5期《紫禁城》杂志曾刊登过一篇袁宁杰老师的《钦安殿的令牌》文章,这也是目前所能搜索到的关于钦安殿内令牌的唯一一篇。恰巧“丹宸永固”展上展出了一组来自钦安殿的令牌,不妨对照着袁老师的文章来仔细读读令牌,因为令牌上的符号和文字根本看不懂。

清 玉质“清微法”系令牌之天一令

令牌整体呈圆圭形,正面和背面均为阴刻填金道教符咒,上、下、左、右四侧面为星座图,亦阴刻填金。《清微神烈大法》提及该符具有“保蚕解酒”的作用。此种令牌坊间极为少见,可见钦安殿保存之实物意义极大。

清 木质“神霄法”系令牌之天皇号令

钦安殿木质天皇号令牌,为施行“神霄法”所使用。“神霄法”出现于北宋末年,以徽宗时期的林灵素、王文卿为代表人物。

展览现场展示的是令牌反面,正中为阳刻“天皇号令”符字,下有“作用”一团(呈水滴状),中填斗母讳,上面是雨字头,下面左边是矣右边是含。

顶部有雨字为头、口字为旁的甘、毕、利三字,分属元始、道君、老君的“三清讳”。“天皇号令”两侧有二十字秘咒,外围以二十八宿环绕。两侧刻有“雷威才震霹雳摄”、“亨轰滑辣究竟摄”和“天皇伽耶霹雳摄”、“轰天霹雳敕煞摄”。

令牌正面神龛内浮雕“勾陈天皇大帝”(道教“四御”尊神中的第三位神)人首蛇身像。天皇左手托日,右手仗剑,蓬头獠牙做愤怒状,双眼及舌均可活动,周围以“讳”环绕。周围以三十六枚雷字环绕,代表“三十六雷”(雷部三十六将)。

天皇神龛两侧,有雨字为头、门字为框的“天皇系”讳字,中间可辨“天皇御政万神疾摄”以及“天敕天奭晶精湿赫”。

清 木质“神霄法”系令牌之祖讳令

这面“神霄法”令牌正面右上方贴有红签,上书“北方敕镇法坛用”。上刻符图一道,外以“后天八卦”环绕,其形制有别于一般令牌,背后有双团龙纹。

清 木质“神霄法”系令牌之欻(xū)火令

背面有“雷霆欻火令”,其下有双排各刻八字“天声天声,震动万灵,霹雳一震,随令律临”,为“召请咒”。欻,雷火之作,因风而起,故雷部之鬼称为欻火。

清 木质净尺

五面有符,形制不同于普通令牌,是一种共用类似“惊堂木”的道教法器。斋醮中,高功代表天尊说法或代祖师嘱将,至关节处鸣尺镇堂,大众咸听。

文中图片来自《上新了·故宫》第三季视频截图、故宫官网、“丹宸永固”展现场拍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