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胡希恕运用经方“三辨”(辨病位、辨病性、辨方证)经验

胡希恕运用经方三辨浅析

  已故名医胡希恕先生是公认的经方大师,毕生沉酣仲景之学,兼受汤本求真的影响,临床善用经方,近于出神入化,被誉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名医刘渡舟先生曾赞誉他:“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然胡希恕先生生前处世低调,使其学术思想未能广为传播,诚为憾事,兹将胡希恕先生运用经方辨证经验,略为剖析如下。

  胡希恕对六经实质的认识

  要灵活地运用经方必须先明白六经的本质,胡希恕先生学宗仲景,深受王祥徵影响,兼采汤本求真之论,认为六经辨证不是脏腑辨证而是八纲辨证。《伤寒论》虽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然书中对八纲之辨颇详,如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辨阴阳;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辨虚实;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辨表里;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辨寒热,如此等等。这可以说是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何为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胡希恕先生指出:《伤寒论》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来自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为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称为八纲。疾病从病位而言,不外乎表、半表半里、里,从病性而言,不外乎阴阳、虚实、寒热,而虚、实、寒、热又可从属于阴阳,如此可知,表阳热实即为太阳,表阴虚寒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虚寒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为少阳,半表半里之阴虚寒则为厥阴。如此,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指出的是:少阴主表,厥阴主半表半里,胡希恕先生曾有专门论述,限于篇幅,兹不赘。

  运用六经辨证的“三辨”

  明确了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就为临床运用经方奠定了基础。胡希恕先生应用经方分为三步辨证即首辨病位、次辨病性、最后辨方证。

  辨病位

  病位是指表、里、半表半里三部分。胡希恕先生指出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便称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也就是说不论什么病,其病位的反应无非是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范围,但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病位,就是说即使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表位,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反之,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里位,即称之为里证,亦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六经均有提纲证,寻此以辨,即可知病位之所在。

  辨病性

  病位既定,则当进一步确定病性,即阴阳、虚实、寒热。胡希恕先生说:“病情(即病性)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应,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证。”病位、病性既定,则治则治法亦相应而定。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下,或消,或温,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

  辨方证

  方证即方剂的适应证,《伤寒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方名证的范例。如果说辨病位、辨病性是一般辨证的话,那么辨方证则是辨证的继续与深入。胡希恕先生曾明确指出: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我们知道治病能否取效,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仅仅确定病位、病性、治则治法还不够。如太阳病,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则宜桂枝汤;若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恶风而喘者,脉浮紧者,是麻黄汤证……虽然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均为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各有一定的适应证,如果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轻者变证蜂起,重者坏证丛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方证颇多。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认为经方就是方证相应,如忽略了理论的指导,就会流于肤浅。胡希恕先生的辨方证不同于简单的方证相应,而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与辨证论治毫不抵触,而是密不可分割的。

  但由于疾病是复杂的,病位、病性可能会出现错杂。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太阳少阴合病等。仲景已有合病并病之论,且有柴胡桂枝汤合方之用,实开后人无限法门。循此,则经方自可应用自如矣!

  结 论

  古今注解《伤寒论》者众,而能学以致用者甚少,多数拘于理论探讨,使很多人对学习《伤寒论》产生怀疑,这是未能明白运用经方的指导理论——六经辨证的实质所造成的,六经辨证是脱离脏腑经络、具有独特理论的体系,与脏腑辨证有互补之妙,实无对峙之情。胡希恕先生运用经方的“三辨”——辨病位、辨病性、辨方证,诚为入仲景之门的简便法门。其理明、其法真、其效显。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解读“太阳经”

    原创 徐远怀 星光片羽 2021-10-30 作者:徐远怀 文章字数:2100字 阅读时间:7分钟 自从在林佳明老师那里,学了"胡冯伤寒六经辨证"后,今天,第一次对外讲" ...

  • 辨病位 辨病性 辨方证 胡希恕运用经方三辨浅析

    刚刚看到一篇文章,解析胡希恕的辩证方法,讲得真好,前面有篇博文我就是想说这个事,但我觉得这个讲得比我好,特转在此处,提醒自己每次分析病症时要按照这个辩证方法去做. 另外,三辩,我通常用二辩,也就是说, ...

  • 『名医经验』胡希恕 辨病位辨病性辨方证

    胡希恕运用经方三辨浅析 已故名医胡希恕先生是公认的经方大师,毕生沉酣仲景之学,兼受汤本求真的影响,临床善用经方,近于出神入化,被誉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名医刘渡舟先生曾赞誉他:&q ...

  • 经方大家胡希恕,经方辨治痤疮

    导读:胡希恕运用经方分为三步辨证即首辨病位.次辨病性.最后辨方证,同时强调,六经辨证是基础,方证辨证是核心,临床疗效的好坏,关键在于方证辨证是否正确,即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半夏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 ...

  • 胡希恕:经方论治淋证

    一.热在下焦概其廓  变证兼证皆繁多 关于淋证的症状<金匮要略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金匮要略 妇人妊娠病> ...

  • 典型外感由表入里治疗一则——胡希恕先生经方医案选评2

    2014-03-17 胡老医案选自<百年百名临床家胡希恕> 胡老医案中一钱折合3g,一两折合30g 杨某,男,16岁,病历号491385.初珍日期1965年7月5日:发热寒战一天.昨日打篮 ...

  • 逮住准时赴约的“发热”——胡希恕先生经方医案心解01

    2014-04-03 编者按:北京胡希恕名家研究室陶有强医师强调,研读医案,须设身处地,如临其境,以期在潜移默化中把握胡希恕先生和冯世纶老师临床应用<伤寒论>的"范式" ...

  • 让人赞叹经方魅力——胡希恕先生经方医案选评1

    2014-03-13 例一 陈某,男,24岁,病案号97771.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9日,昨天打蓝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身热(T38(6?).无汗.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此 ...

  • 胡希恕提出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

    众所周知,辨证论治,亦称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一大特色,但是要回答怎样辨证?各派纷呈,莫衷一是,其中又有经方(以<伤寒论>为代表)与医经(以<黄帝内经>为代表)两大理论学体系的不 ...

  • 胡希恕运用经方治疗血证经验【转载】

    胡希恕运用经方治疗血证经验 (2018-08-10 20:38:29) 转载▼标签: 健康分类: 医药秘方胡希恕运用经方治疗血证经验 转载 经方轶话血液病所赅病症甚多,胡老经治病例也很多,不能全面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