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贵公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於公。
从前,先代圣主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做到公正无私,天下就安定了。天下获得安定是由于公正无私。
《贵公》是《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的第四篇,“贵公”的意思就是以公正为贵。为了陈述以公正为贵的思想,作者考察了上古的记载,引用了《尚书》和周公的名言,分享了荆国人掉弓和管仲推荐宰相的故事,多方面说明了贵公的重要性。
作者先是考察了上古的记载,认为曾经取得天下的人是相当多的。如果说他们取得天下是由于公正无私,那么他们丧失天下必定是由于偏颇有私。大凡立君的本意,都是出于公正无私。接着引用了《尚书》的名言,这句名言出自《鸿范》篇的“洪范九畴”的第五畴“皇极”,《鸿范》现在写作《洪范》,这句名言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翻译为白话文就是“不要偏私,不要结党,王道多么平坦宽广。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不要滥逞个人偏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滥逞个人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
作者认为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相和,不只生长一种物类。甘露时雨,不偏私一物。万民之主,不偏爱一人。伯禽将去鲁国,临行前请示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施利给人民而不要谋取私利。”
有一个荆国人曾经掉了一把弓,但是不愿意去找回来,他说:“荆国人把弓掉了,捡到它的还是荆国人,为什么要去找呢?”这荆国人还是比较公正无私的。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他说:“要是把这个'荆国’给去掉就好了。”孔子把公正无私的高度提升到了整个人类。老子也听说这事儿了,老子说:“应该把仲尼的话再去掉一个'人’。”老子认为弓来自于天地又回归于天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于是,天下人都认为老子是天下最公正无私的人。
《贵公》篇认为“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作者认为天地是最公正的,从古至今也只有三皇五帝能做到和天地一样公正。后世的统治者只有效仿三皇五帝的公正无私,才能治理好国家。
齐国名相管仲病危时,齐桓公问他谁可以接替他做宰相。齐桓公提出了鲍叔牙与隰朋两人,管仲丝毫不顾与鲍叔牙的友情,指出了鲍叔牙的缺点,不推荐鲍叔牙担任宰相。认为隰朋这个人是个不拘小节的人,是一个相才。可见管仲不计“管鲍之交“的私情,从齐国之公出发来推荐人才。管仲曾经是齐桓公的仇人,而齐桓公公正不计私仇,重用管仲,于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来齐桓公年纪大了没有听管仲的话,徇私偏袒重用竖刁。桓公死时,,竖刁参与作乱,掌控废立,使桓公尸体停床多日以致尸虫爬出。这个例子也足以说明公正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作者最后总结说,人在年少的时候愚笨,长大了就会聪明。如果聪明而用私,不如愚昧而行公。天天醉醺醺的却要整饬服饰,自私自利却要树立公正,贪婪残暴却要称王天下,即使舜也办不到。
中国的文化是以天文定人文,与孟春相应的天时人事都在《孟春篇》的得到体现,接着在《本生篇》得出“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说的是最初产生万物的是天;天生才物之后要靠人来养成万物的。能养成天所产生的万物而不触犯天道的就是天子。天子的行为就是要顺应天道照顾好天之生民。可见中国文化对天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们知道《吕氏春秋》并不是一篇写历史的书,而是吕不韦留给始皇帝赢政的治国纲领,孟春主生,所以根据《孟春纪》天人合一的要求,始皇帝要做好天子养好万民就要《本生》、《重己》、《贵公》,也包下一篇《去私》。可见这些规则不是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人为制定的,而是来自于天道,天子就要在人间行天道,要以德配天,敬天爱民。违反了,就会有人替天行道,革掉他的天命,起而代之。这就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法天则地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