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闲话|如何写好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1203)
如何写好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属于学术论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学会正确撰写文献综述是科研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避免低水平高重复研究的必要手段。目前,不少研究者对文献综述存在认识误区, 导致学术研究的价值没有得以更好地彰显, 出现了大量的文字垃圾。 正确认识文献综述的特点, 把握文献综述的撰写要求, 可以规避学术研究的“泡沫化”现象, 可以提高学术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而撰写出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论文。
(一) 文献综述等同于文献汇编
不少研究者在撰写文献综述时, 常常偏重于文献数量的多少的堆砌,收集了很多文献, 但是缺乏对文献的 “述”, 以至于文献综述变成了文献汇总或文献汇编。 简单地罗列一系列的各种文献,将它们堆砌在一起。 没有从中提炼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没有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深化理解。尤其应把握科学研究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特点, 文献综述是最容易将两种属性融入在一起。 偏重于“综”, 就会形成大量文献的堆砌, 仅仅是把各个时期不同学者的观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了排练,其对读者的意义不大,反而留个读者不够专业的印象。
(二) 文献综述等同于文献评论
一些 研 究 者 在 撰 写 文 献 综 述 时, 偏 重 于“述”。 只是一味地发表议论, 以表明或强调研究者对某一研究领域或问题的独立见解。 诚然, 任何学术论文 (包括文献综述) 都大力提倡文中要有作者的独立见解,提倡研究的原创性。 但是,如果你评说缺乏大量文献的基础, 那么这样的评说就缺乏知识的力度和思想的深度, 缺乏较强的说服力。 “综” 是 “述” 的前提, “述”是 “综”的目的, 只有把两者合理地融合在一起, 才是一篇高质量的文献综述, 才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二、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点
(一) 客观性
客观性, 就是忠实于原始文献的观点、 数据,结论等信息,简言之, 客观性就是实事求是。 在研读某一主题的文献时, 要仔细地分析文中的观点, 结构, 思想, 论述问题的角度, 要理解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述。客观性主要有两种体现: 一是现有文献研究成果是有一定数量的, 这是客观存在的; 二是每一种文献中作者的观点、 思想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能被他人曲解的。 基于这两种客观性,在文献综述时,只有遵循客观性, 才能使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原创性。
(二) 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关于某一主题的研究在内容方面应涵盖古今中外所有的文献,尤其是对某一领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文献。 综合性主要是从论文收集数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说的。 综合性也可成为全面性, 文献收集的种类应该比较繁多, 只要有利于研究的需要都应该将其收集整理。因为现有文献种类繁多, 每种文献的作用和地位各有差异, 所以文献综述中常用的和比较受研究者青睐的文献比较集中于书籍、 论文、 报纸文章等几种文献。
(三) 评述性
议论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组成部分, 文献综述也不例外。收集整理文献只是写作文献综述的前提, 其主要目的是为评述作准备, 使评述有理有据, 这样论述才能以理服人。 议论是论文的基本特点, 因此评述性自然成为文献综述的基本属性。评述主要是针对前人研究的成果作出客观的分析, 分析其研究成果,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通过叙述与评论, 旨在理清某一领域或学科专业发展的脉络或发展特点, 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四) 前瞻性
任何学术研究都是认识和学习的过程, 通过研究性活动,提高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研究, 认识某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预测其发展趋势。 这也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意义所在。 文献综述的写作, 一方面, 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另一方面, 通过分析, 寻找研究的盲区和缺失, 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高理论依据和事实基础, 同时, 基于现状的认识, 预测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研究的目的无外乎有两个,一是理论的完善, 二是为实践提供指南。 文献综述是一种很好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的重要材料,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它是某一领域或学科专业内的论文集,从中可以找寻到未来发展的规律。
(五) 继承性
继承性体现在文献 “综” 的方面。 做文献综述就是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批判, 在继承中创新。 因为文献是进行科研的物质载体, 所以文献综述的撰写是基于过往大量的文献的, 之后的研究都是对前人研究的延续, 对已有研究的弥补或补充,自然, 继承性成为文献综述的一大特点。仅仅把别人的文献作为自己研究论文的一种支撑性的材料, 而不是过于倚重的论文。 继承性中暗含着你的学术论文要具有创新性, 要有更多“新”的东西蕴含于论文之中, 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 否则, 就沦落为低水平高重复的文字泡沫或文字垃圾。
三、 文献综述的撰写要求
(一) 选文献的 “三最” 原则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 收集和选用文献是前提。根据笔者的经验,总结出选用文献时候的 “三最”原则, 即 “最权威、 最经典和最新的” 原则。“最权威” 是指当下某个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力和最知名的国内外学者、 专家和教授的著作、论文、会议论文等各类文献资料, 主要是学术论文;“最经典” 是指在中外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 那些经历了历史和社会的检验的世界名著等, 主要是书籍; “最新的”是指近几年来 (一般默认为 5年) 发表的各种文章, 而 “最新的” 资讯主要体现在报纸上, 因为报纸信息更换速度和信息承载量都比较大,每日都在更新。下面以撰写 “高等教育学” 专业等方面的文献综述为例, “最经典” 的文献就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的 12 本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学名著丛书, 比说约翰·S·布鲁贝克的 《高等教育哲学》。诸如此类的名著就是经历过历史和世人的考验的学术专著, 那么他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知识价值就比较大。 如果你在思考和撰写文献综述中, 连这种非常重要的文献你都没有收集到,那么, 你的研究就缺乏重要的理论支撑, 其研究结果就可以预想而知了。 “最权威” 的论文就是《高等教育研究》 和 《教育研究》 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他们代表着这个领域研究发展的现状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最新的” 的文献就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教育报、 教师报等报纸上传递的教育类的知识或报道。 恪守这“三最” 原则, 就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最珍贵和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有利于研究所用。
(二) 读文献的忠实原则
在选择好文献之后, 就是读文献。 文献既是研究的材料,也是评论的对象。 阅读文献时, 可以采取 “史-著-论” 的顺序展开阅读,才能更接近于对原的理解, 才能分清谁是作者的观点,谁是前人的观点, 哪些是描述性的文字, 哪些是议论性的文字。 特别一提, 有研究者提倡 “史论著” 的阅读法,我在此讲三者的顺序略微做了一下调整, 我提倡采取 “史-著-论”的顺序展开阅读。 理由如下: “著” 和 “论” 的存在显著差异。著作类原创性更强, 知识覆盖面更广, 逻辑关联性更强, 而论文类知识涵盖量有限, 更多作品只是对著作类的解读或释义,算是比较二次性的作品。 它研究的基础已经是建立在别人的文献基础之上, 而著作类, 特别是学术专著, 更对地体现出作者的原创, 它更多依赖于长期的教育生活实践,它的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研究过程中, 某些研究者为了多快好省地发表论文, 在对文献资料收集不全地情况下或者对文献资料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涵义的情况下就开始写作,这就违背了对研究中的客观性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忠实于原文原观点。 尤其是一些外文资料。 要做到忠实原则并不容易。 某些主题或学科专业类的文献并不是普通研究者或人士可以获得的最原始或一手的资料。造成这种研究的原因有: 一是研究者的身份和地位; 二是文献资料的珍贵程度; 三学科专业的特性。 由于上述原因, 所以来执行和落实忠实性原则时就会大大折扣。
(三) 写作时的综述结合原则
由于在实际的研究中, 存在重 “综” 轻 “述”或重“述” 轻 “综” 的认识误区, 所以, 使用文献时要 “综” “述” 结合。 文献综述应有述有评.对所引述文献应做提炼、分析, 尽量避免对所引述文献只做一般性简介。在广泛收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 对已有研究成果作出合理性的评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和依据。 有些研究者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 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这样有选择性的综述文献就带有明显的主观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