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新政三周年 消瘦的不止程维柳青

2016年7月28日,随着《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两份文件的出台,让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网约车被“洗白”了,得到了“官方认可”。

如果说三年前的网约车市场是“野蛮生长”的状态,那么在这三年中,虽然网约车市场正在逐步进入正轨,但却一直暗潮涌动,经历了不少“阵痛期”,司机合规、安全事件、传统车企的大批量涌入……网约车市场一直在求变求生存。

一变

司机的归属感弱了:没身份 难做

曾经,网约车司机是一批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存在,接不完的单,补贴高,月收入轻松过万。是的,那是网约车市场烧钱做市场的时期,如今,回归理性的网约车市场决定了司机收入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令人振奋。

半年前,30岁不到的王师傅从河南来到上海,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河南开过网约车的他重操旧业。他以每月6000元的价格租了一辆纯电动车,在滴滴上接单。“在老家开网约车赚3000元左右,在上海每月结余6000元左右。”王师傅每月最大的成本是房租和租车费,两者8000元,再加上正常开销,每个月至少支出1万元。“我开的是快车,每天至少干10小时以上,双证齐全的司机收入会更高点。”王师傅最希望乘客能给五星好评,因为每天拿到10个五星好评就可以提升服务分,也会增加收入。在《IT时报》记者下车前,王师傅提醒记者给个五星好评。“每天要拿10个五星好评蛮难的。”

“那么晚了,很少接到这样的长单,还和我家是一个方向。”近期的一个深夜,《IT时报》记者在享道出行上叫了一辆车,司机杨师傅接单后很兴奋。他是一个开了15年出租车的老司机,去年底,他怀着憧憬成为享道出行的一名司机。“享道比较正规,一开始还有保底收入和各种奖励,蛮诱人的。”杨师傅租了一辆上汽的车,每天200元,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拿到各种奖励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比如两小时做满10单、要拿每月2000多元的社保补贴,对于流水就要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拼了命做,这些要求或许可以达到,比如每天开13个小时以上,但长期这样,人吃不消。”杨师傅感叹“也不好做”,由于享道的价格略贵,所以长单比较少,去机场的单几乎没有。

在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看来,现在网约车司机对职业的尊严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都比较弱,没有劳动合同、没有身份。

沪上一租赁公司负责人告诉《IT时报》记者,很多网约车司机把这个职业当成过渡,兼职司机比较多,优秀的司机沉淀不下来,以至于服务水平还停留在三年前。“平台应该想办法把好司机留下来,让这个行业有积淀,让司机产生归属感。”

二变

政策为网约车“松绑”:沪籍沪牌会放开?

自新政落地后,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先后公布了新政实施细则,其中关于司机户籍的规定如“沪籍沪牌”“京籍京牌”等是引起最大争议的。

不过,一位接近网约车行业的观察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为了更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部分城市的网约车政策正在放宽。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发布的网约车市场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7月份,全国合规网约车数量是17万,占网约车总量的0.54%;合规司机数量是34万,占司机总量的1.1%。因此,各地也在尝试为网约车“松绑”。

据《IT时报》记者了解,早在2017年9月,泉州市交通委对在泉州地区运营网约车准入车型等方面降低了要求,此前泉州的网约车车辆的厂方销售指导价不得低于15万元,且高于巡游车主流车型平均市场价格50%以上。调整后,新细则要求网约车车型档次不低于泉州市巡游出租车平均水平,厂方销售指导价格不低于同期主流巡游车价格的1.2倍;去年3月,杭州也对网约车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其中有一处是从试行政策的“取得本市户籍,或在本市取得浙江省居住证6个月以上,或在本市取得浙江省临时居住证12个月以上”改为“具有本市户籍,或持有本市核发的浙江省居住证,或在本市已办理居住登记,或在本市已办理身份信息登记”;兰州市也从网约车车辆准入标准、车辆设施设备要求、驾驶员准入条件、网约车经营者规定、网约车驾驶员运营规定五个方面放低了网约车的准入门槛。

据上述观察人士表示,放宽网约车的准入门槛符合国家重就业的方向。去年,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发布《新就业高质量——中国新就业形态就业质量研究报告》显示,网约车行业的诞生创造了8066万个灵活就业机会,高质量平台的新就业对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失业率作用显著。

近两个月,上海市交通委对上海的网约车平台进行了至少4次上门检查,虽然上海未放宽“沪籍沪牌”的限制,但检查重点放在了车辆是否有营运证。

顾大松告诉《IT时报》记者,交通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网约车司机的籍贯问题应进行改变。

三变

安全比情怀更重要:司机人脸识别普及中

“政策在放宽,但实际上对于平台的要求更高了,必须宽进严出。”上述观察人士表示。

这三年来,提起网约车公众会想起什么,安全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果说以前网约车讲的是方便、舒适,甚至还讲点情怀,现在这些都没有安全来得重要。

《IT时报》记者在最近几次乘坐滴滴网约车时发现,司机会被系统要求进行人脸识别,“页面上弹出提示后,必须立即根据提示点头摇头等,一般每天都会被随机检查三四次,确保人车合一。”一位滴滴司机表示。

作为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宣布网约车合法化的国家法规,在网约车新政中,对网约车企业明确提出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双新评估、App检测、数据安全评估、平台安全保障能力评估、安全责任承诺等要求,合规化成为这个市场所有玩家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根据要求,一家合规的网约车公司必须先与交通部对接,通过通信部门、公安机构、网信部门、税务部门、银行、地方运管部门的审核,整个流程至少耗时6-9个月,一般在12个月内通过都算正常。

为了帮助网约车平台达到安全合规的要求,不少互联网企业也在发力。7月30日,腾讯表示将为滴滴提供一站式的网约车合规服务。此前,腾讯曾为广州的移动出行平台如祺提供整套合规服务,并协助其完成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与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合规测评辅助等工作,仅仅用了5个多月,如祺便实现了合规化。据了解,类似的网约车成功申请案例,腾讯云已有数十起。

“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涉及很多蛋糕和利益。”滴滴信息安全战略副总裁弓峰敏表示,如何对数据资产做到有效保护是滴滴最为关注的,在与腾讯合作时,如何既要让信息安全技术保证出行安全,又要保护用户个人隐私,同时还要做到威胁情报共享,是双方在合作中一直在探讨的课题。

如何在共享情报的同时保护各自数据安全,是互联网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始终面临的考验。腾讯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数据港湾式”的共享机制,“港湾”里大家彼此并不认识,但可以共享模型和风控能力,也就是说,数据脱敏加密之后进行共同建模,尽管信息是匿名化的,但并不影响分析的结果。

弓峰敏的方案则是以数据为核心,将用户数据保护放到用户价值首位,同时建立健全情报合作的政策与机制,从收集到销毁,整个数据全链路要有完整机制,同时,保证合作双方之间能够进行透明沟通和反馈迭代,“如果没有透明,大家会容易走进误区。目前与腾讯和合作只是开始,随着合作相对体系化、框架化,希望将来有更多人牵手,建立更大的安全生态。”

实际上有更多的网约车平台在安全合规上下功夫,上海的本土网约车企业享道出行在安全合规方面是标杆,享道出行相关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享道出行的司机上线时均需通过人脸识别认证,并通过不定时的实时检测,确保人车始终合一;所有车辆均配备的享道智能识别系统可以实时对运营环境进行视频采集,实现车内状况的清楚判别与责任认定;同时,对于车内人数,驾驶员是否在线,甚至是遮挡、破坏设备、人员冲突等情况,都可以通过AI技术实时判断并及时反馈给运营平台。

四变

市场要去租赁化:一大半租车公司将退出

网约车领域,重点是运力、用户和服务三块核心能力。运力和用户是基础,离了它们,再好的服务也只能架在空中。

在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秘书长殷浩看来,2019年,网约车行业重新翻牌子的晋级分组赛,进入第二季。“在这一季里,线下网约车运营服务公司(租赁公司)进入出清淘汰新赛道。”

在今年4月以前,殷浩还是南京卓讯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也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但从2017年春节开始,殷浩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他所购买的车型中90%的车型都不符合南京网约车细则,他只能重新购买,尽量控制成本。为此,他还抵押了房产。

但从那时到现在,租赁公司每况愈下,用他的话说“焦虑成为普遍的业内情绪。”“市场正在去租赁化,很多平台建立了自营车队,在蚕食租赁公司的市场;而且,原来租赁公司通过系统可以看到司机的情况,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最重要的是,平台给租赁公司的返佣也在断崖式下降,2015年左右,返佣是20%,后来下降到10%,现在只有2%,“以一个司机每个月总流水15000元为例,20%的时候能收到返佣3000元,有500名司机的话,每个月的返佣就有上百万,压缩到2%以后,一下子少了十倍。”平台佣金、车辆集采返点、车险返点的降低让租赁公司的利润越来越微薄。

“或许在今年的夏秋季,会有一大半租赁公司退出市场。”殷浩预计。

实际上,网约车市场的确很热闹,除了滴滴、首汽、神州等之外,6 月 26 日,广汽集团宣布旗下的出行平台“如祺出行”在广州上线;7月22日,一出生就身披黄马甲的T3出行在南京正式上线,目标是2025年实现全职运营车辆超过100万……这些由车企孵化的平台共同点是都采用 B2C 模式,主打新能源汽车。

“在汽车总销量负增长的压力下,车企需要寻找新出路,而且也能够稳定运力,给司机提供劳动保障,像T3出行就为司机提供五险一金。但是这样平台会变得越来越重,平台靠一己之力就能做好车辆运营、司机管控、服务技能等各种事吗?前途还不明朗。”顾大松认为。

作者 / 潘少颖

编辑/挨踢妹

图片/ 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