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四华|透明的乡愁
透明的乡愁
——读席慕蓉《追寻梦土》
作为一个视觉正常的人,我常常喜欢用颜色来感知眼前的世界。朋友说我太过于感性。我傻傻地笑答,我因多彩的世界而充满感性,直至为之感动。
前几天,读完从书店借来的那本《追寻梦土》,已凌晨一时许,却毫无睡意,一直寻思着给作者心中由来已久的乡愁,描绘出何种恰当的色调。
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作家席慕蓉,是我多年来一直喜欢的一位作家。她生活在一个蒙古族的大家庭里,小时候常常听大人讲边疆的故事,长大后故乡便成了她的精神寄托,乡愁自然而然也成为她写作的一大主题。
她在书中记录了一个天涯游子如何面对自己的故乡,以及因之而起的种种触动和渐变,更深深受到了游牧文化的吸引和熏染,从而从个人的乡愁上升为对文化的探寻。她的文字敏感细腻,像五、六月份家乡上饶随处可见的栀子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让我醉倒在她思乡的路上。
自然灾害、战争动乱、区域划分、人口迁徙,都会让人陷入莫名的悲苦,从而常常“用整颗心来祈求”,希望回到原来的状态。正如她在书中表述:“一个远离族群的人,在内心深处所有的惶惑与不安都是因为无法找到他自己原本应该有的'位置’。”她说她的位置在“察哈尔盟明安旗”,这个一而再被她提起却始终无法找到的地理坐标,像一座突兀的山峰矗立在她的心中,永远也抹不去。
乡愁是什么?在她看来,乡愁是与生俱来的渴望,“渴望能找到一个世界……渴望能找到一块水草丰美的地方,一个原来应该还存在着的幽深华茂的世界。” 乡愁是一份沉重的温柔,藏匿在心间最深最柔软的地方,多少年来“一直是锁在一个小小的半透明的箱子里,只有我的心才能够感觉到它的重量”。乡愁是“家国之思”,是太平年代里“随时渴望知道有一块特定的土地在四季中如何慢慢变化的消息而已。”乡愁是高涨的河川,“一旦决堤,那排山倒海轰轰然向我奔涌而来的洪流,就再也无法抵挡了”……
带着重重的乡愁,她走了46年的还乡路。所幸的是,她慢慢发现在这条长路上前行,自己并不是孤独落寞的“流浪者”,“原来以为只是属于我个人的寻求,其实也是许许多多族人对原乡美好大地的寻求啊!”当所有的期待一朝都成为现实,她就变成了“一个穿红裙的女孩子”,静静地站在毡房外,手里拨着冬不拉,心里念着鞍上人,又或是在草原上尽情地奔跑……然而,还乡却并不是旅程的终结,而是探索长路的起点,“千种求知的愿望从此铺展开去,而对这个民族的梦想,成为心中永远填满的深渊”。
“热泪并不完全是因为个人的悲伤”“每个民族都有她与众不同的声音,也有她自己才能深刻感觉到的骄傲和痛苦”“请让这世间不再有误解与偏见、不再有仇恨与争战”,她虽然一再把焦点对准故乡的系念和童年的怀想,同时却又把所有的笔墨都给了对家国沧桑变化和边塞民族游离悲苦的关注。这是一个何等强大的精神世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读到这首儿时就耳熟能详的《敕勒歌》,竟然再次有一种久违的感觉,恍若自己一下子就走进了她在书中构筑的那个仁爱的大世界:温馨、同情、友善、宽容……
我想从中找出她的乡愁,却未能如愿,原来乡愁像一片冰心,晶莹剔透,放久了就会慢慢融化,成了玉壶中的水滴,而每个水分子依然饱含着对故土的追寻和对未来的期待,在夜空里闪着清辉的光点。
或许,我只能在这样的静夜里,让月光唤醒沉睡多年的万千思绪,回到那个纯真无邪的年代,以及那些如今看来低碳环保的苦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