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玉的雕刻工艺越复杂,越容易鉴别新老?
有纹饰的古玉鉴定起来就容易多了,越复杂的古玉越容易鉴别,因为可供判断的角度便于综合鉴别,而且在古玉鉴定中有时候工艺特征的鉴定意义,要大于玉质的老熟感,因为玉质老熟的玉器不一定是古玉,还有可能是老改件,就是老残件残了之后改制成一个新的器形,这类最典型的就是清代的一些玉簪。
有俗称扁发的那么一类,较长较宽的玉簪子,这种簪子的尾部通常有一张邮票那么大,甚至更大一些,会带有一定的纹饰,有阴刻也有浮雕也有镂空,簪子是又细又长的东西,所以很容易折断,所以玉簪子在古代是个特别易损的首饰,所以说市场上断掉的老簪子特别多,尾部带纹饰的那一段就经常被拿来改制成一个挖耳勺,或者把簪子的簪身全部磨去,改成一个小挂件这种非常典型,在市场中很多见。
还有很多老料新工,很多老玉件素料无纹饰,卖不上价,但经过改制,加上精美的纹饰之后价格就能翻好几倍,这种虽然市面上不多见但只要出现就是药性凶猛,因为玉质老熟感太开门了,非常容易让人放松警惕,而且如果有这种开门的老料子或者半成品,那作假的人通常会视此为绝好的机会,会非常用心地加刻纹饰,所以工艺上也肯定会更有迷惑性,绝对不会随便的就仿一下,浪费这个糊人的好材料。
所以玉质老熟不说明一定是古玉,但工艺古拙的开门的,工艺特征非常开门的,即便玉质不很老熟,那却一定是古玉,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古人不可能在一块现代的玉料上雕琢,所以工老玉一定是老的,这就是我们鉴定古玉石而特别看重古玉的工艺特点的原因,特别希望被鉴定的对象上面有更复杂的琢制工艺,什么阴刻,阳琢,亚地,镂空都齐全才好。
面对工艺复杂的古玉,我在鉴定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者顺序,先看玉质还是先看工艺,不一定,但总之是要先找醒目的,醒目的依据可以是正面的,支持看老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支持看新的,如果有某一个鉴定因素特别开门,那就支持此价看老,如果有个一眼假的地方,比如玉质的坑口就行,那一看就现代坑口青海料,那不用问那肯定不是古玉,这就支持此件看新,这样鉴定的好处就是迅速快捷,直接找出最有力的真伪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