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向儒,一个向佛:从仕途到田园 ——陶渊明和王维的诗词差异
陶渊明与王维都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代表性诗人,表面上看,二者都在追求一种自在洒脱、任真自得的境界,但在精神内质方面,二者有很大的不同,陶渊明以儒道思想为精神支撑,主张委运物化,顺应自然。王维以禅宗的空定之境为最高追求,诗风空灵澄澈,超然物外,虽为景语,句句皆禅语。
陶渊明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其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试从形与神两方面做一个比较。二者,有其形似的一面,指两人走的都是由仕宦至回归田园的心路,最终都在山水田园风光中找到了心灵的寄寓之所,获得精神上的任情适意、平静愉悦。其不同之处,即神异。深层而言,二者由于精神依托点不同,一个受儒道影响,诗境质朴率真、亲切自然。一个深受佛家思想影响,意境空灵清妙、超然洒脱。
陶渊明曾祖陶侃,是东晋名将,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据说也做过一些小官,但在陶渊明八岁时就去世了,家境日渐衰微。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虽然在谈及出仕的原因时,他也曾写道:“畴昔苦长机,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饮酒二十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亲老家贫固然是其入仕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他出身世代官宦家庭,早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积极进取的一面。
在《杂诗》中,他写道: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表明自己远大的志向。”《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二十九岁时,陶渊明出来做官,任江州祭酒,但不久,“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加入桓玄的幕府,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就有离开的念头。《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一年后因母亲去世,回到浔阳。三年丁忧期间,时局动荡,先是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接着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攻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做了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希望自己能做出一番事业。
王维出身地主官僚家庭,通音律、工书画,与其弟王缙均聪明过人。二十一岁中进士,任太乐丞。前期的唐朝国力强盛,整个社会表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文人们有多种人生选择,如科举入仕,读书山林,入幕、漫游等等。受时代的影响,青年时期的王维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如《少年行四首》,这四首组诗以浪漫的笔调,从四个方面即高楼畅饮、报国从军、战场上英勇杀敌以及功成不居的游侠精神,塑造了长安少年的英雄形象,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写照。这四首诗宛如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充满蓬勃昂扬的青春气息。《燕支行》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边塞诗,采取正面表现战争的方法,描写了出征、行军、战斗、获胜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位奋勇杀敌、智勇双全的边塞将军的形象。表现出豪迈昂扬的激情,壮丽雄浑的气势,饱含浪漫主义的风采。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求,也隐含在字里行间。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主政,多才多艺的王维受到重用和提拔。先任右拾遗,后任监察御史,这期间王维政治热情高涨,期求做一番事业,不枉此生。但可惜好景不长,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便把张九龄取而代之,世风日下,整个朝政污浊不堪。为了保全自身,王维采取了亦官亦隐的态度。后又经历了安禄山叛乱事件,虽故意服下泻药,假装喑哑。但仍被拘留在普施寺中,强授伪给事中。后来若非其弟王缙以己官为兄赎罪,再加上自己的《凝碧诗》,恐怕难逃罪责。之后官运亨通,至尚书右丞。可是经历了宦海沉浮,王维显然厌倦了,虽然身在宦途,但心住田园。
陶渊明与王维,内心都是自在洒脱的。在陶渊明诗中偶尔也会出现佛教术语,但并不意味着他内心向佛。他住在庐山脚下,与当时净土宗初祖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他虽与慧远有交往,但始终保持着距离。佛教讲求因果轮回,看重来世。陶渊明只从现实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形影神》中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委运大化,顺应自然,这是陶渊明的生活态度。而在禅定的空灵澄澈中求解脱,则是王维的追求。晚年的王维,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秋山一何净,苍翠临寒城。”(《赠房卢氏琯》)《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其“空”、“净”的描写,营造了清新明净的意境,映现了他深厚的禅学修为。“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大珠慧海禅师语录 卷下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景语皆禅语也。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