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腰朱氏,枣庄古槐树下的鲁王后裔
东山腰朱氏家族史
东山腰村乃自然村,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东南1.5公里处,东山腰村东依三峰山,西邻薛河环绕而过,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钟灵毓秀,是山城街道最大最古老的村庄之一,朱姓是此村第一大姓氏,朱氏族人,人丁兴旺,安居乐业,在村子的中部仍保留着一处明末清初的古宅,古宅一侧有一千年古槐树,枝茂叶盛,古槐屹立数百年见证了朱氏家族的繁荣昌盛,因朱氏族人在古槐处安家落户,也被称为“古槐朱氏”。古树旁有一亭子,名为槐科亭,朱家人为纪念先祖而建,古树下立有一石碑,碑文记载:公元1642年,清军进驻兖州,明太祖第十世孙,朱以治南迁,路遇三峰山西麓。在此古槐树下乘凉,歇马,见古槐枝盛叶茂,有巨龙腾飞之象,于是在此安家落户,从此隐居在此地。
大明鲁王后裔
东山腰朱氏的渊源要追溯到明代鲁藩王,鲁王朱檀,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子,生母郭宁妃。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十八日生,同年受封为鲁王,封地山东兖州。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于兖州府(今属山东济宁)。同年升兖州为兖州府,领四州二十三县:济宁州,东平州,曹州,沂州;滋阳、邹县、峄县(今枣庄市)、曲阜、泗水、滕县、宁阳、汶上、阳谷、寿张、金乡、鱼台、嘉祥、东阿、平阴、单县、成武、曹县、定陶、巨野、郓城、郯城、费县。
朱檀生来受到命运的垂青,两个月大就被封为王。他好文能诗,谦恭下士,本来可以得到令名。可是他却误入歧途,服食金丹,毒发伤目,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朱元璋对他的行为十分生气,谥为"荒"王。
朱檀死后葬于山东省邹城市区北九龙山南麓,这里群山环抱,陵墓居高临下,向阳近水,藏风聚气,林木葳蕤,碧色参天,历历如画。墓坐北面南,依山建造,有巨大的封土堆,占地1.3万余平方米。鲁王墓背依九龙山,南与朱雀山遥遥相对,东有卧虎山,西有玉皇山,正符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方神位。如此一处风水宝地。
朱檀虽然短寿,但他的独子鲁靖王朱肇辉却在位六十四年,后代人丁兴旺,共传十代,至明末国亡,一直在兖州府(今兖州)。明末监国的鲁王朱以海是其九世孙。
朱肇辉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六月十二日,二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封为世子,至永乐元年【1403】三月初二日,始袭封鲁王。在王位六十四年,成化二年【1466】七月十五日薨,年七十九。为历代番王之最。朱肇辉死后谥号靖王,由长子惠王泰堪袭封。朱肇辉诸子分封郡王,长子:朱泰堪 鲁惠王, 次子:朱泰墱 巨野僖顺王, 三子:朱泰塍 邹平庄靖王, 四子:朱泰坾 安丘靖恭王, 五子:朱泰壆 乐陵恭惠王, 六子:朱泰壄 东阿端懿王。
崇祯十三年(1640)肃王子朱以派袭封为第十二代鲁王。此时,中原大地上已经到处是农民起义的武装,其势不可阻挡,关外的满清正入边犯境,大明政权已摇摇欲坠。
《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引《明史·忠义传》、《明季北略》记载:崇祯十五年(1642)十二月,清兵攻打兖州城。刚上任不久的兖州知府邓藩锡积极筹备防守,当时城内粮饷紧张,邓几次劝鲁王从府中大量的财富中拿出部分以激励军民共同抗敌,而鲁王朱以派竟宁死不肯。邓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和募集的有限财物激励将士,组织敢死队,趁黑夜从城墙上袭击清营,杀清兵千余人,但后来清兵收买城中内奸,终于城被攻破。邓藩锡及参议王维新、滋阳县知县郝芳声以及范淑泰兄弟被残杀。鲁王朱以派也自缢身亡。不久清兵退出兖州。山东巡抚向朝廷奏报了兖州战情,朝廷谥朱以派为安王。
据兖州丁家庄的皇家《牒谱》记载:“鲁王讳以派,自崇祯十五年……失城,王缢死,封子袭王职。子因战乱失城无葬,愿尽子道守孝葬父,于是兄与弟私将父王之灵柩运至兖州城西丁家庄东北二百步许安葬。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破京城,崇祯皇帝自尽殉国,明朝灭亡。鲁王府后裔因躲避清军捕杀、纷纷下乡隐居。
鲁王世表:
第一任 鲁荒王 朱檀 (1370年─1389年)
第二任 鲁靖王 朱肇煇 (1403年─1466年)
第三任 鲁惠王 朱泰堪 (1467年─1473年)
第四任 鲁庄王 朱阳铸 (1476年─1523年)
第五任 鲁端王 朱观火定(1528年─1549年)第六任 鲁恭王 朱颐坦 (1551年─1594年)
第七任 鲁敬王 朱寿鏳 (1596年─1600年)
第八任 鲁宪王 朱寿鋐 (1601年─1636年)第九任 鲁肃王 朱寿镛 (1636年─1639年)
第十任 鲁安王 朱以派 (1640年─1642年)
第十一任 鲁监国 朱以海 (1644年─1662年)
第十二任 鲁世子 朱弘柙 (朱以海长子 )
第十三任 鲁王 朱弘桓 (1662年后─1683年)
自朱檀始,共传十代十三任鲁王,前后延续达283年,贯穿整个明代。
关于在位仅仅三年,又死于清兵攻占兖州的鲁安王朱以派,没能像前十一位鲁王那样安葬在已建好的王陵里。那么,朱以派在位期间是否开始营建自己的王陵呢?在位短短的三年里,就遇突发事件死去。如果已营建王陵,这浩大的工程这么短时间能建完吗?滕州市东郭镇境内的莲青山古墓,自2003年冬至今被各方人士关注,大家作了一些探讨、考证。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文物部门对古墓进行发掘,清楚显露出14×14米、深8米的墓圹,墓圹西侧是砖券窑洞式高2.4米,宽2.1米,长3.6米像似一个简易小墓室,发掘时发现,墓室门用多块方木排列封堵.该墓虽被盗过,但也没发现遗留的尸骨和残木棺碎片,墓室空空,出土的6个陶俑也是在墓室上方的土层里。综合分析,该墓并没使用过。
滕州莲青山明王陵遗址
2004年,滕州文化局邀集省考古专家,邹城市荒王陵的领导以及滕州市的历史研究者、爱好者等,举行了“莲青山大墓发掘研讨座谈会”。大家比较统一的意见:该墓是明代一个未建完的王陵,多数人认为是明代末期未完工的王陵。理由是:1、墓圹内未建较规格的墓室;2、散落在地面上的半块、整块城墙青砖并不是很多,而且仍散落在原地,在陵区并没发现大型建筑坍塌的砖、瓦残片,琉璃瓦片基本没有。去过莲青山的人都会感受到,这里的自然风景独特、幽静,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东、西、北三面都是层叠的高山,没有进出山的路,南面通往王陵山路崎岖不平。因此,可以认为当地群众上山背砖回家使用的可能性几乎没有。3、正因王陵因故未建成、没埋葬使用,所以明、清《滕县志》,《兖州府志》均没有记载是合情合理的。
明代末期的安王朱以派在位三年,那么未完工的莲青山明王陵是为鲁王朱以派而建的可能性很大。由于清军攻占兖州,朱以派自缢身亡,因此,没能葬入为他营建的王陵。
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洪门村明代古墓群
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洪门村明代古墓群,据《峄县志·古迹考》记载:“明朝鲁藩乐陵王,安丘王墓,县北五十里王山麓。”
且《峄县志·山川考》较详细的记载了这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峄)县远郊北境次山自中至东者,其首山曰王山......城北五十里,山势广大,绵亘数十里,其上三峰骈列,巍然如屯云中。中峰尤巃耸端重,不与群山为伍。左右两峰如舒碧交抱,巨石层叠,皆侧立内向。右为焦山头,车梢之东峰也。岩岫崚嶒,削立千尺,若人冠剑旁侍。其前层峦叠嶂 ,中有一峰,如文笔高插天半者,赵山也。山之阳为明鲁藩乐陵、安丘二王墓。墓前为红门村,则坟园之旧门也。茔基久夷,断碣无存。宰树摧于牧竖,宝衣残于野火,亦可悲矣。村前为山涧,沧浪之水自西来,绕其前而南流。”
王山二王墓,选择在半山坡一块稍微开阔的地点,两侧有隆起的山梁。东西两峰,上如磐石,遂名“东相山”、“西相山”,二“相山”拱卫“王山”,王墓即在如龙椅般,左、右、后背皆有所靠,面北朝南山凹之处,前有河流急促湍而过,地势甚有帝王之气。(“相”,后来讹写作“厢”,或“镶”,实际上皆不符。)
明藩王墓葬几乎都是选择这样的后有靠山,左右拱岚,前有仙水的山势之地。很符合道教所崇尚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灵之道。青龙代表东方,白虎代表西方。 堪舆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东方者称之左青龙、西方者称为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以镇地妖,驱鬼邪,以求后代世世平安昌盛不息。王山二王墓,即符合此风水之象。
由于数百年山水冲刷,墓上封土已经无存,但墓茔基址犹在,约半亩多方圆的缓坡上堆积着黄褐色泥土,与周围的砂石砾块土质截然不同。王坟南边原先建有东西方向的围墙,整体呈现正方形,将墓陵环抱于园林之中。陵墓周围松林挺拔高耸,鸮鸣其间,阴气深深。陵园的院墙涂饰红土,在绿荫掩映下显得格外肃穆。至清,由于改朝换代,旧迹落荒,无人问津,山火蔓延,牧人滥采,陵园建筑和古树随着流逝的历史一道荡然无存。
数百年来,陵园南门前遂成村落。又据乡人所传,陵园的南门为朱漆大门,遂有“红门”之名。后来南门成为古庙,庙损而红门台基久存,现村前附近有一片土台地依然被俗称为“红门台”。新中国解放后,“红门”同音改写为“洪门”,虽然感觉气派了,但是完全失去了作为历史符号的意义。
这些文化遗存为后人们探寻与查证估计留下了一丝线索。同时十分惋惜的是,据说墓陵民国时期被盗一空,仅留墓圹空守山野。
《峄县志》既然记载他们是“鲁藩王”,看来二位墓主一定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第一代鲁王朱檀的后代无疑。鲁藩王食邑于山东,按照明代的分封制,鲁王子所封汤沐邑均应在山东境内,死后也葬在山东境。且经实地勘察,王山南麓的王坟所在的方位,与《峄县志》记载完全相符。 且传这里埋葬着乐陵王、安丘王家族,遂有墓葬群之说。今所立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洪门墓葬群”碑,即此。
鲁藩乐陵王世系
乐陵恭惠王朱泰壆(1427年—1461年)
乐陵宣懿王朱阳錧(1472年—1514年)
乐陵端简王朱当渿(朱阳錧庶二子)追封
乐陵庄康王 朱健概(1537年—1553年)
乐陵恭僖王朱观燔(1557年—1568年)
乐陵裕穆王朱颐土戋(1590年—1591年)
乐陵温恪王朱寿镐(1599年—1621年前)
乐陵王朱以泛 (1621年—1649年)
(滕郡)东山腰朱氏是大明鲁藩乐陵王家族一系,峄郡朱氏在今枣庄市薛城区张范镇南于、北于村乃鲁藩安丘王家族一系。
朱以治,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第十世孙,父:朱寿铭,为鲁靖王庶三子乐陵王朱泰壆后人(据兖州巨野王谱)。崇祯十五年,清军进驻兖州,朱以治突出重围,曾避于兖州西禹家村,后返回兖州,见兖州府已被清军占据,于是南迁滕县东五十里,隐居于东山腰村(今山亭区山城街道东山腰村)。
东山腰朱氏辈分字: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玉)本宁(平),明(民)历福能德,山来洞有仙,识远文法宪,化成万里天。
东山腰村《朱氏族谱》
东山腰村古遗址
明太祖第十世孙,鲁王九世,朱以治,字阳岱,又名朱文科,因明末清初躲避清军追杀,特意把御赐字辈二十字中的“观颐寿以弘……”改为“观颐之文洪……”。实名以治;隐名文科,朱太公育有六子 即:洪仁,洪义,洪礼,洪智,洪信,六子洪月幼殇。长子洪仁,次子洪义后人分布在三山前村,三子,四子,五子后人分布在东山腰村,朱氏后人现已遍布鲁南地区多个村落,主要分布:东山腰,三山前,山亭村,云峰山,柴林村,西域村,马庄村,太平庄等。
清康熙元年(1662),九世祖 朱以治逝世,葬于东山腰村东南方向三山南麓,位于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墓地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地,墓地前有小溪曲折蜿蜒,墓碑林立,古树围绕,,乃一处风水宝地。故称此地为“朱家陵”。
文革期间“朱家陵”招到破坏,毁于一旦。在鲁王后裔家族的带领下,后经朱氏族人出资于二零零七年以原有遗址修复,并于农历十月一日举行了祭祖大典,此后族人每逢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朱氏后人便到祖陵前祭拜先祖,铭记祖恩!
鲁王文化,记录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