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权力顶峰的谜案:武则天杀女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先后侍奉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任皇帝,并在权力角逐的宫闱斗争中存活并逐渐成熟,是非常不易的。后世对武则天的各种评价,无论褒贬都绕不过其性格与手段的狠毒,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杀女栽赃。

在流传下的正史中称,唐高宗李治皇后王氏为打压受宠的萧淑妃,将武则天召进宫内。但是王皇后没想到,受到宠爱的武则天为了更进一步当上皇后,谋杀了自己襁褓中的亲生女儿并嫁祸王皇后。

然而在当时及稍晚点的时代,武则天杀女的说法从未流传。史学界相信,王皇后被废的真正原因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意欲铲除门阀,《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中的记载均指明,王皇后最终的失败导火索,都是王皇后和其母柳氏用巫术诅咒武则天,也就是“巫祝魇胜”。

学者康晓刚指出,初唐四杰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没有一字提及武则天杀女的事件。骆宾王写的这篇文章,目的就是为了丑化武则天,其中甚至有“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等子虚乌有的栽赃,但其中竟然没有武则天杀女事件,这不符合逻辑。

可见当时的人对小公主的死亡基本没有疑问。其实婴儿死亡率在古代一直高居不下,以唐宋为例,唐太宗李世民之子楚王宽、江王嚣、代王简、汝南公主、金山公主、常山公主夭折。宋朝也是一样,宋仁宗三子全部夭折,13个女儿死亡10个;宋神宗14个儿子夭折了8个,10个女儿夭折了7个。这也是不少人相信小公主并没有离奇死亡,只是被武则天所利用的原因。

实际上,纵观史书记载,可以发现武则天杀女事件有一个加工的过程:细节逐渐丰富,人物、对话逐渐增加。

在唐宪宗时期成书的《太唐新语》中没有出现武则天杀女嫁祸的记载,《旧唐书·武则天本纪》中也未记载此事,仅在相当于补充说明的“史臣曰”中提及,也只有简单的一句“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取材于唐代实录文案的《唐会要·卷三·皇后·天后武氏》称“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嫁祸说开始由此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公主仅仅是“暴卒”。

最早记载“扼婴”事件的史书是《新唐书》: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潛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向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媚,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这个故事开始丰满起来且犹如亲临,编纂者当是吸收了野史的内容而成。

后来的《资治通鉴》上也有相同的记载: 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潛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向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数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因为不会有人亲眼见到那一幕,所以此事也就成了悬案,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能各自举出不少史料,就算对同一史料也能做出不同的解读。

不过,武则天在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上,确实是血洗了李唐宗室,甚至连自己的子孙都被连累。

武则天长子李弘死因可疑,次子李贤被武则天逼令自杀,李贤的三个儿子,一个被杀,一个死于幽禁,唯一幸存的李守礼因为常年受杖责,伤及筋骨,甚至能到知阴晴的程度。《旧唐书·李守礼传》记载:时积阴累日,守礼白于诸王曰:“欲晴。”果晴。愆阳涉旬,守礼曰:“即雨。”果连澍。岐王等奏之,云:“邠哥有术。”守礼曰:“臣无术也。则天时以章怀迁谪,臣幽闭宫中十余年,每岁被敕杖数顿,见瘢痕甚厚。欲雨,臣脊上即沉闷,欲晴,即轻健,臣以此知之,非有术也。”涕泗沾襟,玄宗亦悯然。

三子李显被废和长期流放,后来李显和韦后的唯一的儿子李重润,以及嫁给武则天侄孙武延基的女儿永泰公主夫妻,因为私下批评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武则天就下令将孙子孙女和侄孙三人处死,而当时永泰公主还有孕在身。四子李旦两个妃子被武则天杀掉,其中就有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

其实,这种残忍的行为在古代王朝的权力争夺战中不断出现。就在武则天之前,唐太宗与兄弟决死玄武门,唐高宗在位期间对自己父亲留下的元老重臣集团的清洗为自己真正掌握大权创造了条件。在男权社会中登上权力顶峰的武则天并不善良,但也没有特别残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