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加献:我的北京情结|散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郝加献

【作者简介】郝加献,北京密云人,自由撰稿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20余万字的《中国散文》在《散文在线》连载发表。《我读毛泽东诗词》于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出版。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我的老家在北京远郊山区,距离北京城区近150公里,位于雾灵山脚下,安达木河畔,与河北兴隆近邻。我发现,建国初期我老家的通信地址还是河北省兴隆县XXX村,据说,因为密云水库这盆水,我老家幸运地划归北京市,我也就有幸地成为了堂堂正正的北京市民。有一段时期,老家的电视信号不好,只能收视河北台,有人给北京市长写信:“我是北京市市民,每天看到的却是河北省省长!”普通农民水平如此之高,似乎在验证着当地的自豪之语:风水宝地、人杰地灵!

在我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有天安门城楼画像,上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我经常唱的歌曲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耳濡目染,心中自然生出早日走进首都,早日站到天安门前的渴望,但对于远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闭塞山村的孩子来说,仅是一个梦想而已。

我自然幸运了许多,因为父亲在北京上班,而且就在天安门附近——东华门房管所。但是,没有正当理由,赴京看望父亲,近乎天方夜谭。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因为腿疾,在10岁那年,终于跟家里二大爷踏上了赴京的汽车。

平生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看到火车;坐上火车,见到电线杆、建筑物向后飞快闪去,却觉着自己好像未动,与刚才坐汽车做着比较,感觉非常新鲜、好玩极了,后来,看到一句广告词“身未动,心已远”,对创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北京站走地下通道,我根本找不到方向,又惊叹于它的金碧辉煌(在我的眼中),在老家最富裕的家庭中,也找不到这样亮丽的墙面,我瞬间感觉到了老家与北京地下天上的巨大差距。

在晕头转向中,我被二大爷带到了父亲的宿舍,大家正在午睡。在卫生间,见到了抽水马桶,父亲教给我怎么用;趁大人午睡,我溜出房间,来到大门口,见到了滚圆油亮的大西瓜,耳边顿时想起电影《小兵张嘎》中胖翻译官的话:“吃你几个烂西瓜,还敢要钱!”不禁哑然而笑。

晚上,父亲带我来到了魂牵梦绕的天安门广场,小学三年级的我搜肠刮肚地想着我学到的词儿,与眼前的景致一一对号;“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华灯初上”“花团锦簇”……除了这几个有限的成语,现在回想起来,细节全都模糊了。因为穷,根本照不起相,十年之后,我到北京学习,才在天安门前照了第一张相。

第二天去北京儿童医院看病,除了记忆中的瓶瓶罐罐、刀子剪子外,没有特别的记忆了;倒是载我爷俩儿的三轮车被门卫由大门口推到了后院车棚,叫父亲着了半天急,我记忆深刻。

父亲的工作是为东华门地区的居民修缮房屋。那时候,北京还不是高楼林立,居民所住大多是平房——四合院居多。有门楼、有门墩儿、也有石狮……房顶长着青苔、松塔儿,院落里有柿子树、榆树、枣树等,当我读到鲁迅“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就在想,原来城里的树种竟不如乡下的多。我和院里的孩子捉蛐蛐、玩沙子(因修缮所用,从外面拉来的)、捏泥人,不亦乐乎。

在房东家,我第一次吃到了北京的饺子——父亲服务的房东特意请父亲和我。饭菜的味道记不清了,但北京人好客、热情让我始终难忘。

在老家的饭店我见过圆圆的烧饼,当我吃到北京的烧饼时,认为这是世上最好的食品;后来走过许多地方,再也没有吃出当年的味道。

面对商场琳琅满目的玩具,我心抓狂;当买下《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等几本小儿书时,心满意足的感觉比后来的初恋更让我记忆深刻。

回程中一个细节叫人忍俊不禁。因为孩子可以享受半价票,我站在量身高的地方,却踮着脚尖儿向买票窗口张望,被大人一通训斥……

总而言之,北京的一切一切,对于乡下的孩子都是新奇,都具有无限的魅力。

第二次走进天安门广场,我已经是北京京棉二厂的学徒工(代培)了,那年我正好20岁,时间是1982年10月。住地在长城饭店附近的朝阳区麦子店正街。在每天徒步穿越朝阳公园一个月后,单位为大家购买了月票;这样,利用休息日,可以随意行走在北京的各个街道,尽兴玩遍北京的各个景区。两年下来,我对北京城区了如指掌,进出大的机关(如人民日报社、人民文学杂志社、北京文学杂志社等)如鱼得水。并且利用熟人,到了一些当时还没有对外开放的地方:人民大会堂、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纪念堂等;故宫、北海、中山、景山等更是数次游玩,颐和园泛舟、香山登顶、八达岭爬长城……唯一遗憾的是计划去周口店而未能成行。

饮食则有了无数个“第一次”:吃烧麦、品豆汁儿、吃北京烤鸭……我和一个哥们一人要了一升(大量杯)啤酒,都没有喝完,出了饭店,坐在长安街的马路牙子上睡了起来,呵呵!

那时的饭店还是中低档的居多,人满为患,要先占座位,吃饭的时候身后有一溜人等座;还有舔盘子的(要饭),人刚一离开,饭菜瞬间就被端走了。

上王府井百货大楼是慕名而去,闲逛几次,没有购买一件东西;旁边的利生体育用品商店我倒是经常购物而归。

我多次去沙滩的美术馆,近距离地走进艺术大师,在艺术长廊流连忘返。

我常去的地方还是王府井的新华书店,那时候,店内看书还没有完全开放,因为经常去,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书,在哪里可以很舒适地坐下来读书,有几次,买书的人误以为我是工作人员,让我给取书、开票。

上午一份早报、下午一份晚报,背着军挎(军人书包),走上公共汽车,即使没有带月票,售票员也不会验票……我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北京人了。

不足两年的时光倏忽而过,我回到了京郊密云,我的梦中情人、我的文学大梦、我的鸿鹄之志都留在了并不遥远的北京。

那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黄金岁月。我怀念。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

  • 【散文】老家的两颗果树 | 晚秋暮埙

    文|晚秋暮埙 (原发表于<厦门日报副刊>2019.12.11 ) 我的老家在山东烟台莱州. 说实话,我这辈子回老家的时间加起来没有超过20天(包括在飞机,火车上的时间).1982年第一次回 ...

  • 3.12和父母逛北京天安门广场

    前言 天安门广场 地铁直达 陪父亲看病 北京此行是陪父亲来看病,从去年6月一直治疗到现在,直肠癌晚期. 这次是俩次化疗后,父亲状态还不错,要求再去天安门逛逛. 给父母拍了几张照片,留个念,也不知道这 ...

  • 散文||京城老漂

    京城老漂 一念向北,时隔三年,在金风送爽的九月,再一次来到北京.刚把行李放进入住的饭店.还没顾得上休息片刻,就接到同游朋友舅舅的电话.老人家说晚餐的地点已定好,此刻他己经到饭店,让我们打车或乘地铁过去 ...

  • 【《天安门文学》(散文类)】吴茂平作品《父亲的寄言》(5)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诗歌| 小说 | 散文 | 歌曲 | 戏剧 | 故事 | 音乐 [作者简介]吴茂平/金色阳光.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酷爱文学,善积累,常写作.在省级 ...

  • 散文||五月情怀

    五月情怀 立夏刚过,让我几多欢喜几多忧愁!欢喜的是:生命中又一个夏天的来临,增加着我生命的长度.从春走到夏,欢喜的是恍然间春色阅尽,花开花落,燕子呢喃,碧野如烟.忧伤的是每一天,看着我的亲人经受着病魔 ...

  • 郝加献:我是蜘蛛人|散文

    润芳:挖黄鼠|散文 文/郝加献 [作者简介]郝加献,北京密云人,在保洁公司工作.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20余万 ...

  • 郝加献:公安局追查文学小册子|散文

    倪熊:苦楝花,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殿后煞尾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细纱车间有一个叫俞旦的,是文学爱好者,喜欢写诗.在北京培训班,他认识了在北京做建筑的M县人柴子枚,也喜欢写诗.1984年他们 ...

  • 郝加献:操作能手是这样炼成的|散文

    蒙琼英:尘封的记忆|散文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织布女工分三个工种:装纬工.挡车工和帮接工. 装纬工将小车上纱袋中的纬纱插进织梭里,然后放到自动补梭的梭箱:挡车工负责检查织造好的布面,因 ...

  • 郝加献:M县青年向往的地方|散文

    藜藿:回望中的故乡|组诗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大多为公有制,或全民或集体,对职工生活实行吃.喝.拉.撒.住.行等"全包",纺纱厂也没有 ...

  • ​郝加献:米方长的“精神城堡”|散文

    小鱼儿:写给雪的情书(外一首)|诗歌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在准备车间的南面,大食堂的东侧,有一块空地.在厂团委的倡导组织下,厂员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自己去厂外拣石子,自己肩扛手推,自己 ...

  • 郝加献:“铁人”王进喜的榜样力量|散文

    郝加献:"锤"炼基本功|散文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1984年11月至1985年7月,纺纱厂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 当时,纺纱厂与京棉二厂签署了二厂援助纺纱厂安装设备 ...

  • 郝加献:“锤”炼基本功|散文

    <阅读悦读>2019年12月热文榜(附奖励办法和标准)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室外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室内温暖如春,热火朝天. 培训班分批为学员们安排了"钳工&qu ...

  • 郝加献:梁八斗演讲|散文

    沧浪:儿子.父亲.银行卡|诗歌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南朝宋国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为人清狂,恃才傲物,曾于饮酒时自叹道:"天下才共一石(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曹植 ...

  • 郝加献:我的青春,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留在了纺纱厂|散文

    毛颖:中年男人就是一部<西游记>|开心一笑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37年前的1982年10月25日至29日,400多名热血青年分五批在京郊密云的一个游泳池集结,出发赴京学习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