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和这个世界之间最合适的距离?

在陶渊明《饮酒》组诗里,有一首我们可能比较熟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我住的房子就盖在纷乱的人群里,人群里的是是非非、热热闹闹却都在我之外。你问我怎么能让世界的喧闹在我之外?我说如果你心远了世界就在你之外了。
此刻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南山别有一种宁静风姿,山间的云雾从早到晚都晃晃悠悠。黄昏了,那些去远方觅食的鸟儿结伴飞回山里自己的窝,人生的什么真理啊什么乐趣啊,都在这幅画面里了,我想去说出来却又忘掉了用什么语言才能说出来。
陶渊明在南山下种菊花时,发出了感叹:“我住的房子就盖在纷乱的人群里,人群里的是是非非、热热闹闹却都在我之外......”仿佛陶渊明已远离尘世纷扰,不食人间烟火。
但是,亚里士多德却说:“从本质上来讲,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任何一个不能过公共生活的人,或者自给自足到无须过公共生活的人,都不是社会的成员,这意味着他要么是一头野兽,要么是一个神。”
从本质上讲,人和环境是很难分离的,外界的变化给我们发出的干扰是持续的,各种噪音,声色犬马,乃至社会的成规,都影响着生活在环境里的每一个人。
于是,我们都想寻求一个不受环境干扰的活法,想要安安静静地做自己。想要住在热闹的人群里,却不受人群的热闹困扰。住在混乱的环境里,却不让生活变得混乱?
在这首诗里,陶渊明就告诉了我们方法:心远地自偏。
如果心远的话,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干扰我们;如果心远的话,住在哪里,哪里就是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的“远”,有离开的意思,也有保持距离的意思。
离开什么呢,离开一切和自己的本性相违背的东西。不论这些东西多么热闹,多么荣耀,如果他们违背我们的本性,就一定要离开。
常说的个人的心灵可以改变环境,并不是指透过心念就可以改变具体的环境,而是指自己的心知道自己要去哪儿,自己找到或创造适合自己的环境。这才是陶渊明所说的“心远地自偏”。
在这个好像失去了方向的年代,不妨和陶渊明一起痛饮二十杯酒,跟陶渊明学习如何在纷扰烦乱的生活里,做到以心换境,做回自己。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