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陈户岭子村三绝
博兴县陈户镇有个岭子村,方圆百里非常有名,因为村里有“三绝”:狮子舞、锣鼓队、长拳。其中,“岭子长拳”和“狮子舞”已于2010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狮子舞源远流长,锣鼓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岭子长拳名不虚传。
一绝:岭子锣鼓
岭子村的狮子舞是清初由外地传来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当时是一个名叫张烙潘的人,因身负命案,从京城逃到现在的博兴县陈户镇岭子村,在此住了下来。他精通舞狮、锣鼓等民间杂耍技艺。当他看到,当地村里过年过节除了燃放鞭炮外,别无其它活动时,便在闲暇之余,组织起村里几个会武术的年轻人,把自己所掌握的狮子舞、锣鼓鼓谱《九龙翻身》传授给了岭子村人。在村子里尽情地表演上几场,每当锣鼓响起,总让人心潮澎湃。从此后,岭子村逢年过节,就打起锣鼓、舞起狮子,为乡亲们表演。
那锣鼓舒缓时如大河起波涛,暗生风云;急促时似沙场秋点兵,电闪雷鸣。一场锣鼓能表演1个多小时,让鼓手敲得淋漓酣畅,让观众看得拍手叫绝(一绝)。锣鼓中再配上舞狮表演,三四对狮子齐舞,加上震天响的锣鼓声,那才叫锦上添花。表演场上,岭子舞狮除了表现节日气氛外,还向人们表演传统伦理道德故事,或夫妻恩爱,或抚爱子女,在英武中透着柔情。难怪当地百姓这样说:“过年没看上岭子锣鼓,一年觉得空落落的。”很快岭子村的狮子舞便闻名乡里,一些大户人家在结婚、乔迁或开业庆典等大喜的日子,常请岭子村的舞狮锣鼓队到场表演祝贺。
现在岭子村有1000多口人,有10多支锣鼓队,演员达到300多人,上至八旬的老汉,下至几岁的娃娃都能上阵,成了名副其实的专业锣鼓村。乡亲们常年到省内外演出,结婚的、开业的,都少不了岭子锣鼓队。
二绝:岭子狮子舞
狮舞分为南狮和北狮,岭子村的狮子舞系北狮系列,以雄健刚猛著称。狮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了独有的舞狮内容。从狮子形态上,岭子舞狮不同于北狮的形态夸张和南狮的追求逼真。岭子村的狮子头是当地舞狮人先制成泥模,再用一层层的白纸糊成的。狮子头大脸方,眼圆口阔,青绿色。狮身白底黒毛,身长近两米。绿头黒毛狮,深山大林中没有,各地狮子队里也很罕见。
对岭子舞狮的这种造型,岭子村老艺人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从客观上讲,在封建时代,地处农村的艺人难以得到象征皇权的皇室专用之黄颜色,黄毛狮子无法制作。从主观上讲,当时的岭子人把舞狮作为一种冬闲时节的自娱活动,重在内容形式。一代代传下来,便形成了岭子村的特色。
岭子狮子舞除跑龙行、跳方桌、钻钢圈、滚绣球等传统节目外,独创了保留节目——狮子下羔(二绝),是当今舞狮队中仅有的。表演中,一对狮子在场上调情嬉闹,相亲相偎,模拟母狮受孕生子的过程。该节目从不外传,演出时节目紧凑连贯,看过多次表演的观众也难以看出母狮是如何带羔羊上场的,精彩的表演引得人们哄笑欲倒,百看不厌。
岭子村舞狮发展到今天,张氏后人与时俱进,在不断改进传统节目的基础上,从过去的逢年过节自娱自乐,走上了走村过镇的市场化演出之路。现在,村里已有6支演出队,企业商家开业庆典、人们结婚乔迁等大喜日子,常请岭子村舞狮队到场演出祝贺,城里一些人也慕名前来观看。出场价格,演出一场或三百,或五百,或千儿八百不等。演出队伍规模也灵活自如,三支演出队能合能分,遇到重大演出就一起上场,十多只狮子齐舞,场面十分壮观。据村舞狮队负责人张举才介绍,每年舞狮队演出在200场以上,演员仅演出补助可挣得数千元,原来热闹的狮子舞,已成为该村农民的一项重要收入。
如今,岭子村的狮子舞已成为当地一张烫金名片,曾在国际小戏艺术节上登台亮相,与“心连心”艺术团同台演出。岭子村人舞狮子舞出了名堂,进一步激发了岭子人对舞狮的热爱。岭子村的青少年一代,甚至六七岁小孩也敲起锣鼓、舞起狮子,加入了舞狮的行列。
三绝:岭子长拳
岭子长拳是400多年前,明末清初年间,少林游僧赖杰三避难来到博兴岭子村,传授梅花拳、敌攻拳等100多种武技。发展到现在,还有20多种武技,其中器械类有长枪、花枪、罗成枪、行者棒、一百单八刀、雁翎刀、单刀破花枪、拐子、七节鞭、九连环等,拳术类有燕青拳、窝虎拳、义和拳、百马践蹄、八大擒拿、战腿拜印、脚踢五六母子、蹬里藏身、四门斗、风卷残云、长腿、半腿等,其中以张同华为代表,会16种武技。张同华还有一身好气功,腹部击石、游锤灌顶等武技让人叹为观止(三绝)。
目前,全村爱好锣鼓舞狮的人占70%以上,而爱好武术的只有不足10人。
摄影:周武山
作者:周武山,博兴县陈户镇张官村人,曾任博兴县陈户镇委报道员、新闻干事,广播文化站站长。作品多次在省、市、县报刊上发表,并获得市委、市政府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