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留给我的铜铃铛

家中曾有一只葫芦形的铜铃铛,核桃大小,表皮裹着一层黑亮的包浆,不起眼,也不算精致,但我却把它珍藏多年,因为那是外公留下来的。
外公离开我们已近30年了。每当想起他,一段段往事就会浮现在眼前,仿佛并不久远。
在我的记忆中,外公总是弯着腰,微抬起头,慈祥地对着我微笑。小的时候,我曾问母亲:“外公的腰是怎么弯的?”母亲叹了口气说:“你外公原本腰板挺直,不是天生驼背,而是干活儿抬东西时压坏的,之后就直不起来了。”母亲还嘱咐我,外公不让把这件事告诉外婆,所以直到外婆去世,外婆也不知道这件事的真相。多么善良的外公,他宁肯把自己的痛苦埋藏在心底,也不愿告诉与他恩爱一生的老伴儿。
外公的腰虽然是弯的,但他在我的眼中,形象永远是方正的、高大的。在他村子里,外公人缘很好,别人见了他,总是热情地与他打招呼,眼神中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尊敬之情。从别人的评价中,我听到最多的是感喟之余的“好人”二字。
外公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数他的拿手绝活儿——磨剪子、戗菜刀。当年,外公也曾叫喊着那熟悉的声音走街串巷,以此补贴家用。邻舍百家的剪子、菜刀不快了,隔三差五就拿来找外公磨,因为他的手艺好、活儿细,磨出来的菜刀、剪子锋利好使。无论谁来,外公总是有求必应,耐心细致地帮人磨好,因此别人也愿意帮他的忙。外公用的那块磨刀石被磨得很薄了,两面都成了向里凹陷的弯月形。我知道,那是两条优美的曲线,写满了岁月与沧桑。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少听到那“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叫喊声了,偶尔听到,我就会想起外公弯着腰为人磨刀的情景。
为了谋生,外公做过卖竹筢的小生意。他买来整根的竹竿,在家截成段,劈成条,架在竹炭炉上烘烤后,用模子从一端折上弯,再用手钻钻上眼儿,用竹签和皮条固定,一把把精致美观的农用竹筢制成了。竹穰和下脚料再劈成筷子。然后,用自行车带着竹筢、筷子,到周边的集市上去卖。起早贪黑,东奔西走,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多少辛苦。虽然有时腰痛得厉害,经常贴着膏药,但他从不叫苦,总是咬紧牙关支撑着。赶集回来,吃饭时,外婆总是恭敬地让外公坐到正面的座位上,给他烫上半壶小酒。外公只喝两三盅,随着“嗞”的一声,只见他皱眉用力,一副难以下咽的样子,然后如释重负地发出一声低沉的“嗨——”似乎浑身轻松了许多。在我的心目中,那不是在喝酒消遣,分明是在服药,以减轻身体的劳累和痛楚。
外公信奉“行好积善”,乐于助人。一次出远门,途中见一妇女在桥边低头徘徊,觉得奇怪,就上前询问,得知对方家遇变故,不想活了。外公于是耐心安慰开导,并把她送回了村子。还有一年冬天,出门途中路过一村边水塘,见冰面上有一个婴儿,急忙上前抱起来焐在怀里,四处打探丢弃孩子的人。奈何婴儿早已没有了气息。每当说起此事,外公的眼中就噙满泪水。
或许缘于赶集卖货,外公结交了不少朋友,每年都会有人去探望他。从他们的谈话中,我感悟到了外公的热情、善良和真诚。也正是在那时,外公教我出门在外如何与人问候,我第一次听到“贵姓、贵庚”这两个词,朦朦胧胧懂得了它的含义。
外公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心灵手巧。一年夏天,我到外公家去,一进院子,就听到几声“嘟嘟”的虫鸣声,循声望去,只见晾衣服的铁丝上挂着一只玲珑精致的小笼子,只有拳头大小,急忙好奇地凑上去从空隙中往里看。外婆在一旁笑着对我说:“你外公下地干活捉到一只蝈蝈,编了个笼子养上了。”不久,外公从外面回来了,问我要不,我怕不会养就没要。没几天,别人去串门,看上了那只笼子和蝈蝈,外公就送给人家了。有一天,我又到外公家去玩,他正在编一只提篮,但编起来已经十分费力,编编停停。他想要教我编,我当时年龄小,不懂事,就没跟他学。说来遗憾,此后多年,我竟再也没见到过那样的蝈蝈笼子,后悔没跟他学编织。也许那只蝈蝈是上帝派来给外公带去些许快乐的。
母亲告诉我,外公年轻时是舞狮的高手,那只铃铛就是他舞过的狮子上掉下来的饰品。一年,村里过节要舞狮子、耍龙灯,年轻人来请外公去做示范动作。尽管外公已经60多岁了,仍然毫不推辞,一板一眼地教如何舞出狮子的神气,如何做高难度的滚翻动作,只是一套动作下来,腰疼得更厉害了。我遗憾未曾看到过外公舞狮子的样子,但我能想象得出他舞狮时的英武。
上初中时,学校离外公家不远,我偶尔也到外公家去。只要外公在家,每次临走时他都会嘱咐:“带上点干粮。”直到外公去世前几天,母亲让我再去见他一面,外公还能认出我。当听到我又要去上学时,仍忘不了嘱咐让我带上点干粮。虽然我不需要,嫌麻烦,也不曾带过,但我深深懂得在外公的内心深处,吃不饱、饿肚子是不幸的,所以他把能吃饱、不挨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那句“带上点干粮”的嘱咐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就是这句平淡而又深情的话,让我更加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令我怀念终生。
前年搬家,那只铃铛不知被收拾到哪里去了,几次翻箱倒柜地找也没找到。此后,梦中总出现那只铃铛的影子。只是每次梦见,不管我怎样摇动,都没有响声。醒来,好一阵惆怅。
外公,您还好吗?外甥想您了......
作者:王正飞,山东博兴人,济南铁路局淄博车务段职工,文学、书法爱好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