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 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有两种深刻的人:
1. 一种思考深刻的人,他们往往敏感并且感性,对人的观察和探测也会深——这是似乎是文人的深刻,文学性的,有血有肉的,带着情绪的,浪漫主义的;
2. 另一种思考深刻的人,也许是某种部分的直觉敏感,比如科学工作者像爱因斯坦,比如哲学家像罗素——他们的这种深刻思考更加辩证与理性,是思维的升级;
但我觉得,归根结底,深刻的思考始终都离不开“感受”,感性的牵引;
你很难说明白,感性这个词中,究竟包含了哪些东西;
但我很清楚,我性格里的理性与感性给我带来了什么力量;
我天生是个敏感感性的人,但感性是我的底色;
而理性,我不清楚它究竟是我的天性,还是后期训练所致。《穷查理宝典》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学会客观、全局地思考;加之工作之故,开始接触商业,强化了我的理性的部分。
这是两股力量,我在学习如何运用它;
但是它们也常常给我带来痛苦,这种冲突感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内在消耗,因为总是在做自我斗争。
曾经历过一段时期的内心挣扎,从那之后,活着无意义感就少下去了;因为我开始关注和思考,我要怎么活,我要活在当下。
我接受了生命本无意义,活着就是活着,但可以去为自己创造意义。
这几年的自己是有变化的,前两年的我谈不上热爱生命、感恩生命、热爱世界,但是从今年开始,我开始有这种感受了,至少开始喜欢了,以及感到感恩。
《十三邀》中出现的2个人,王小川和许倬文。
王小川在许志远问道:你觉得在你管理搜狗的时候,最让你头疼的,做的不那么好的是什么呢?
他本能地对许志远的问题转换了询问的方式,他回答:在这些工作中对我构成挑战的,是给员工洗脑,让他们认同我的想法,做我想做的事。
他这样的人,不会让别人说他他不行,他也不会觉得自己:我不行;
他从小受妈妈训练,从小受教育环境训练,也许天性也有影响,让他拥有了这样坚韧和喜欢挑战的性格,所以他能力不停升级,他在搜狐,也被边缘化过;但他们两个人,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再看许倬文,整个十三邀的采访,除了他那些对人类社会的思考,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太太对他的评价:他是个不服输的人。
许倬文自己是这么说的(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我要活得不馁,即便我天生是这样的身躯。
他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告诉他,你生这么个身子,就去乡下娶个差不多的媳妇儿度过余生吧。
他质问:我凭什么要这样?
他们两个人,都给了我很强的启示与力量感。
他们俩都坚韧、顽强,始终在做抵抗这件事。所以我深深地记住了“何为不馁”。
一篇极为深刻的文章《不复习不做题只看片,他被学生写13页举报信停课患上抑郁》(文章可百度搜到)中的主人公,梁卫星:
他的选择风格总是极端的,要么轰轰烈烈、色彩鲜明,要么就是晦暗的。
他说他想改革教育,就一定要推翻整个教育系统,按照你所认可的方式来吗?
你的教育方式,你就一定认为是正确并且完美的吗?为什么会有学生写13页的纸来控诉你?
为何不可以做一个相对灰色地带的选择,从一点点做起,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去构成影响,哪怕去影响一个学生,做一个好父亲,去正面影响自己的女儿,你也实现了你所想,做到了一个教育者应尽的职责。
但他抱着他这些所有的对他人的亏欠感,包括他的女儿,没有再继续自己的坚持。
到头来,他最亏欠的,是他自己。
他说他想改革教育,他又究竟如何理解教育,教育能在整个社会环节里发挥的力量可以是多少,他是否仔细思考过和尝试过。
还是说,他只是为了他宏大的理想而已——这是他自己理想主义者的欲望,他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想改善教育的心。
写到这里,是这个人物的选择逻辑和行为,让我产生了更多思考;
看起来大多都是批判。
因为他选择了逃避现实地生活着,而不是接纳现实,坦然并且勇敢地面对。
我心中不畅之时,看过《哈佛幸福课》;
那位教授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一直记着,他说:这个社会上,最需要的,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虚无的空想主义者,和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是有区别的。
大多数所谓的普通人,最终会妥协于现实,是因为,他们忘记了,他们还可以做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具备天生的能力,叫做构想新的现实,梁卫星先生就有,他其实很有天赋了,在大多数人里,但他没有好好利用,兴许也错过了一些机会。
在我的观念里,看到和利用机会是一种能力,是需要你始终保持关注和思考,你才能看得到这个机会;看得到0却未必抓得住;看到机会,和抓住机会,是两项能力。
而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在做的,就是把构想的新的现实,一步一步落地,进而创造出来,这很难,但是是可以去尝试做到的。
所以对于这位梁先生,我欣赏他的睿智、深刻、才华,并且认同他的教育思想,但我并不认同他的“改革做法”,也相对不那么欣赏他面对逆境的态度。
我更欣赏许倬文先生,欣赏他的不馁,欣赏他拥有的旺盛的生命力,欣赏他的深刻,欣赏他对人类社会的希冀,他说:他希望以后没有国家之分,人类之间可以和平共处。
文章里有几句话我很认同: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到八九月自有答案。
/余世存说:我也有失落感,好多想法没有实现。也是说时机不成熟,或者说时代没给我这个机会,但这不是不继续做事的理由,人不能停下,更不能悬置。
文章里的范美忠其实选择了一条不错的路,他说他在<庄子>中找到了平静,他选择了圆融。
圆融是什么呢?我觉得是接纳,并且找到一个平衡的方式去自处以及有所坚持,在这世间的合理与不合理之间。
我似乎说了不少我对这位梁先生的批判之词,但是这是仅凭我对这一篇文章的阅读,有限的了解下,才有的思考和评价,未必正确以及合理。
他或许遭受了更多痛苦,是文章里无法体现的,是需要去共情的。
但我觉得,他本可以选择做得更好。
我看过的很多文章和视频里的人都会谈及《论语》,《庄子》的智慧,等自己再年长几岁,再去研读。
最后,想谈谈我眼中的文人。
文人总是有傲骨,总是有不屈,总是有一种情绪。
有才华的文人,好像总是有艺术的故事和结局,甚至有的带着一些悲剧性的浪漫,比如海子卧轨。
我觉得也许是思考方式的影响。
感性的思考方式,和理性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
你似乎很难看到一个企业家自杀,一个科学家自杀。
自杀的群体常常围绕在文学家、诗人、摇滚青年、歌手这些和艺术、美有关系的人群。
这部分也是值得思考的。
去阅读书籍,会发现感性的人的文字,和理性的人文字,又是两种叙述方式。
感性的人喜欢叙述故事,叙述感受;理性的人注重逻辑、事实、方法、解决问题。
我觉得职业给我很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具备“解决问题”的理性精神。
抑郁情绪再大,等它消退后,我都会试图逼迫自己去客观思考,试图去寻找解决方案。
并且我很清楚,痛苦是当下的,痛苦过去之后,你迎来的就是能力升级的喜悦——这是一个正向激励的过程。
但是,要清楚的是,你一定会迎来更痛苦的事。
做教师,如果想要有所坚持,也许并不是个容易的职业;因为他要在社会规则和个人坚持之间做出权衡与选择,就像梁卫星遇到的困境那样。
大多数老师,都做到了尽岗位之责;
但仔细回想,大多数人好像不太容易在生命中找到一个对自己构成巨大影响的老师;如果遇到了,那是一种极大的幸运。
从结果来看,也许整个人生是一场虚无:人挂了,被烧了,成为灰烬,成为分子,散落土壤,回归自然。
伟人们兴许还会为世人留下些什么,科学成果、伟大的产品,那么常人呢?从具体的结果而言,可能大多留不下来什么。
但生命的感受,都是个体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从每一个当下来看,你都是丰盈的,如果你好好地对待每一个当下的话。
这是我现在面对偶尔泛起的虚无之感时,所持有的观点。
已经开始学会和这种虚无感共处了,就像与时间共处一样,把它们当作朋友,虚无感带来的痛苦与怅惘也就会减少。
感恩赐予生命,既然被生下来了,那就好好走过人生这一遭/与自己对抗也好,与环境抗衡也罢。
酸甜苦辣,都是深刻的感受,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感知,与他人无关。
继而我突然觉得:
再伟大的人,再牛逼的人,和我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月亮;
人再强大,都是渺小的,抵不过自然,抵不过宇宙,抵不过更宏大的存在;
那么究竟,为何要去与强大的力量对抗呢?以卵击石,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强大的力量,应该去学会借用——借势便是如此道理;
或者自己拥有了强大的力量之后,再去对抗——如果你所面对的力量,是邪恶的,是需要去对抗的。
这是“适应”的意义。
文章里的老师,我认为,他的出发点没错,思想没错,但方式错了,他在挑战社会规则;他还不够清楚,他面对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体系,和社会力量。
而他自己,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掀起一场教育革命。
他其实可以在这个规则里找到缝隙,去发挥自己的天赋与影响力的。
但换个角度,什么是强大的力量呢?一定是个人能力和资源吗?未必是。
有些人用生命,用了一生去有所坚持,就像沉默的真相里的故事;
去抵御不合理,不公平,我认为他也拥有强大的力量,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全文完 · 愿君安好)
End
⌒
最浪漫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命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ljyspenser)
【公众号未开通留言功能,交流可加楼主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