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一老师讲《伤寒论》2021-10-24日课

​结一老师讲《伤寒论》2021-10-24日课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我们继续伤寒论课程的学习。

我们去看第40条的条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的条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气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个小青龙汤是非常的有名,也是我们常说的属于千古神方之一,临床上可以说是非常的常用,与这个桂枝汤、麻黄汤,还有小柴胡、半夏泻心汤等等,都属于比较著名的千古神方之一,我们如果把这个小青龙汤学好,对于临床上一些咳嗽是非常的有效,我们只要把它一个辩证的要点抓住了,临床上使用的机会是非常多的。

我们看一下胡希恕老师的解释。

(1)伤寒,心下有水气,只发汗则表仍不解,仍发热而咳嗽,水气在体内被激动,就会产生干呕;水停体内不消化,就会产生干渴;水气上逆,往上冲,吃东西就会产生噎(打嗝);水蓄在里面没有往下走,就会产生小便不利,少腹满;水饮射肺,干扰了这个肺的运行,就会产生喘的症状。像上述所说的一些症状,都可以用小青龙汤主之。

(2)我们说的这个伤寒,就是有表证,但是体内如果有停水,只发汗解表不逐水,这个表证必然不解,而且由于这个发汗会激动里水。

单纯的发汗,没有一个主水的药,就会激动里面的水饮,就会产生一些变证。之前有一个方子我们学过的,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这个条文,也是有水饮的一个条文,这个是胡希恕老师,因为是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原文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我们去看一下刘渡舟老师的一个论述。

刘老说,这个41条的条文,是论述了外寒兼有里饮的一个证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的一个病机的概括,发热一证,代表了表不解,应该还有恶寒无汗,身疼痛等伤寒表实的见证;心下胃脘部原有寒饮之邪内停,也就是心下有水气;寒饮扰肺,肺气、胃气上故见干呕;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因此上有众多或然之证。水饮不化津液,故见口渴但不欲饮水,水走大肠,清浊不分,故见下利;水寒滞气,气机失畅,故见噎;水饮内停,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或少腹胀满;寒饮迫肺,肺气上逆,故见喘。咳、喘、渴、噎都是上焦的证候,干呕是中焦的证候,小便不利,少腹满下利是下焦的证候。证候虽多,关键都是水气所致。心下有水饮,外有表寒,治以小青龙汤,外散在表之寒邪,内消心下之水饮,这是发汗消饮表里两解之法。

小青龙汤乃麻黄汤去杏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半夏所组成。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桂枝可增强宣散寒邪,通畅阳气的作用;干姜配半夏温化中焦的水寒之邪,治心下水气;细辛味辛而上温上中下三焦的功效。从药物分析,小青龙汤在内又有温通三焦,通治上中下三焦寒饮的功效。由于恐怕药物辛散太过,耗阴动阳,损伤正气,故用炙甘草甘温以守中扶正;芍药酸敛以护肝阴;五味子酸敛,以护肾阴!使本方有温散寒饮而不伤正气的特点。

从张仲景治疗寒饮的规律来看,在治疗肺胃寒饮的时候,常把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合用,对于寒饮咳喘有很好的效果。干姜、细辛可直接入肺,散水寒之邪,五味子也可入肺,收敛肺气之逆,一收一散,散中有收,正邪兼顾,对消散寒饮止喘、止咳定喘十分得力。因此,在使用本方时,要特别注意这个配伍的方法。

本方外散表寒,内消寒饮,为表里两治之方。不过,如果没有伤寒表证,仅仅是寒饮内停,而证见咳喘者也可使用。如金匮要略把小青龙汤用于溢饮即支饮,可医咳逆以息不得卧等。根据临床经验,凡内有寒饮而造成咳喘的病人常有下述的临床表现:水寒郁遏阳气,则面色多见青色或黝黑之色,或下眼睑处出现青暗之色,谓之水色;寒饮阻滞营卫气血运行不利,则面部可出现对称性的色素沉着,谓之水斑;水气停留于皮下,则见面部虚浮,眼睫青肿,谓之水气水色。水斑水气的出现是使用小青龙汤时的望诊依据。另外,这类病人多见弦脉与水滑的舌苔。

小青龙汤证的咳喘系寒饮射肺所致,往往咳而多喘,而且这种寒饮之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咳吐大量白色的泡沫样痰,落地成水;二是咳吐冷痰,自觉痰凉如粉,痰色是蛋清样半透明,而且连续不断。相比较而言,燥痰或热痰,胶黏难吐,不难鉴别。此外,病人还常有短气、憋闷窒息之感,重者则咳逆倚息,不得平卧,更重者则咳喘时涕泪俱出,极重者,甚至会因水气上冲而突然晕厥。因属寒饮为病,故天气暖和时则病情缓解,天气寒冷时则加重发作。

个人去运用这个小青龙的一个经验,就是通常都会有一个表证,会有跟麻黄汤类似的一个症状,会头痛怕痛怕冷,甚至浑身疼痛,咳嗽比较厉害,咳出一些清白的痰,或者泡沫样的痰,脉是浮紧的,或者有点弦数的,舌苔呢,通常是水滑胎比较明显。

小青龙汤的医案,我以前应该是有写过的,不过一下子没有找到,但是我把用的是苓甘味姜辛夏杏汤的医案的一个舌像发出来,就是小青龙汤的一个舌象,跟这个差不多,有的是可能比这个还要严重,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她的舌像有水汪汪的这种感觉。我这个医案它没有表证,但是有咳嗽、白痰,这是一个痰饮咳嗽,就用的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其实它是一个小青龙汤的一个化裁方,因为没有表证,所以说麻黄桂枝这些都去掉了。

我们去看几个医案,通过这个医案去加深一下对条文的理解。

我们看一下清朝的名医吴鞠通的一个医案。一个僧人,42岁,他两边的脉是弦脉和紧,辨证为寒饮,它表现为不欲饮水,喉咙痒,痰是清稀的,不是粘稠的,属于一个寒饮。咳嗽而呕吐,是胃阳衰,这个寒饮承之,是所谓的一个胃咳;背部觉得恶寒,老想穿着厚衣服坐在这个火边,这个一个阳虚的症状。脸色是淡黄色,发出微微的青色,唇色淡白,这是非常明显的寒象。用的是一个小青龙汤,去了麻黄杏仁,加了枳实、广皮、杏仁、生姜汤主之,服此方十数帖而愈,用这个小青龙汤做一个画化裁,吃了十几天就好了。

第二个医案,是清朝的名医徐灵胎的医案。松江王孝贤夫人,素有血证,时发时止,发则威受,又因感冒变成痰喘,不能着枕,日夜伏机而而坐,就是不能躺卧,只能够趴在这个机上而坐着睡。当时有常州名医,调治无效,就请徐灵胎诊治。徐灵胎就说,这个是小青龙证啊!这个常州名医法丹书说,我固然知道,但这个夫人素有血证体弱,这个麻黄桂枝不可用。徐灵胎就说,急则治其标,若更喘数日,则利弊矣,且治其新病,愈后再治其本病可也。法丹书说,诚然,病家焉能知之?治本病而死,死而无怨,如用麻桂而死,则不究病本无治而恨麻桂杀之矣,我乃行道之人,不能任其究,君不以医名,我不与闻,君独任之可也。曰,然服之有害,我自当之,但求先生不阻挠耳!徐英胎就说,如果出了问题,我来承担,就是你不要阻碍我就好了。然后就给他开了小青龙汤。饮毕而气平,就枕终宿得安!就喝下去之后,气就平了,就可以就枕平卧,一晚上过去就安下来了。然后以消痰润肺,养阴开胃之方以调之,这个体乃复旧。所以说,作为一个医生,临证的时候真的要胆大心细,要不然的话,明明是一个小青龙的汤证,这个名医都不敢去使用。

我们去看一下这个云南名医吴佩衡的一个医案。李某男,年四旬余,昆明人患痰饮、咳喘病已八九年。经中西医屡治未愈,诊其脉,左弦右滑,两尺弱,心脉细短,肺脉滑大,按之则空,舌苔白滑而腻。面色青暗,目下浮起如卧蚕,咳痰,气喘而短,胸闷痰稀,头疼目眩,食少无神,喂食酸冷,渴喜热饮而不多,小便短赤,渴食则遗尿,入夜难眠。行卧为艰,值阴雨天寒尤甚,就是行卧都艰难,遇上这个阴雨天气,寒冷更加严重。《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吴佩衡啊吴老就给他用了小青龙汤一个化裁方,用了制附片20克,细辛四克,麻黄三克,干姜15克,法半夏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三克。次日复诊,昨天服一剂,头疼咳痰稍减,痰较前容易咳出来,乃就原方加倍分量,服后痰多,咳吐如涌,这个痰非常多,咳吐出来如泉水样涌出来,说明这个痰是非常的多,胸闷减,喘息较平。服二剂后,头痛若失,喘息平其大半。服用三剂后稍能时行卧已较轻便,谓痰多,气仍短,小便短长而仍赤。此乃湿痰饮邪得阳药运行,在上则由咽喉气道而出,在下则随小便而去,乃病退之佳兆也。仍然照前方加减治之。这个分量比较大,附片用了100克,细辛十克,半夏十克,干姜40克、上好的肉桂十克,肉桂是研末泡水后兑入,茯苓30克,桂枝20克,五味子三克,甘草十克服。用二剂后,咳喘平息,痰已经变少,再用三剂后,胸闷气短均愈,饮食倍增,弦滑之脉已平,腻胎已退。惟精神未充,后以苓桂术甘汤加附子、黄芪连进十剂,遂得痊愈。这个医案也是非常成功的医案,患者患痰饮咳喘病已经八九年,是一个非常难治的疑难病,吴佩衡老师用的小青龙汤的化裁,所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医案,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好了,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们今天晚上就讲到这里。这个小青龙汤的一些辩证要点和细节,我们通过之前的讲述,应该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回去之后,再把我们分享的几个医案再去好好的看一下,就能够有一个更深的体会。

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