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娱乐圈再红的流量小鲜肉,都比不过这个撒谎男孩
01
2019年11月30日,对于子晴爸爸赵先生来说,是异常揪心又难熬的一天。
这天早些时候,他带着子晴去市里走亲戚,顺便看下朋友。
在饭店吃饭的空档,朋友带着女儿在院子里玩耍,突然就听见“哐当”一声,跟在朋友身后的女儿,掉落到了一口废弃的机井里。
子晴在井里哭喊着:“爸爸,你在哪儿?”
井外的赵先生声音带着哭腔地回应:“爸爸在这儿,爸爸来了……”
可这口井很深很深,井口又很窄,只有30厘米宽,井内一片漆黑,只能听到子晴的声音,看不到她的人。
赵先生崩溃得跪在地上,手足无措。
当消防救援队伍到达现场时,他们发现,这是一口深约20米的井,子晴被卡在大概16米的位置,距离井口差不多4、5层楼那么高。
万幸的是,子晴头是朝上的,暂时还没缺氧,但小腿已经没入井内的水中。
3岁的子晴,哪里经历过这样骇人的场景,吓得一直哭。
情况危急,救援队商讨出3个方案:
❶ 下放绳套,让子晴自救。
但子晴年纪太小,又在惊吓的状态下,根本无法进行。
❷ 挖掘。
事发的停车场不过200平,当4辆挖掘机到达时就挤满了现场,清运泥土的翻斗车只能在外围运土,进度缓慢。
况且,井又深,进一步增加了作业的时间。
时间越久,子晴越危险。
❸ 运用“竖井救援器”。
遗憾的是,当地的救援队伍并没有这种设备,多方联系后,最近的也需要4小时路程,也不利于尽快救出子晴。
三种方案都不理想。
井里,子晴哭得撕心裂肺。
井外,子晴爸爸赵先生数度哭晕在一旁。
在场的人无不担心落泪。
现场的志愿者纷纷自告奋勇,要下井就子晴。
寒冷的冬夜,大家脱去外衣,请救援队伍给自己量肩宽。
但这口机井,宽度只有30厘米,一般成年人的肩宽,都超过了这个数字。
现场无人符合要求,救援陷入了困境。
就在这时,斑马救援队的王庆军说:“可以让我儿子下去试试。”
说完立刻给妻子徐建英(也是斑马救援队队员)打电话,妻子二话没说,立刻驱车十几公里带着儿子王泯燃来到了现场。
他,能破得了救援的僵局吗?
02
当徐建英带着王泯燃赶到现场,救援队的医生立马对他进行了测量,血压正常,肩宽、腰围都符合下井条件!
救援队长立即征求王泯燃父母的意见:
“同不同意他下井?”
王泯燃父母异口同声:“同意。”
救援队长又问:“有什么后果能不能承担?”
“能。”
救援队长还是不放心,又问了一句:“你多大了?”
王泯燃想都没想:“17。”
站在他身后的妈妈下意识地拍了拍孩子的肩膀:“你15岁啊。”
在事后的采访中,王泯燃说,怕自己年纪太小,不让下井,救不了子晴,所以撒谎说自己17岁。
尽管王泯燃符合下井条件,父母也同意,救援队还是犹豫了。
让一个孩子下井,去救另一个孩子,太冒险。
此时,挖掘工作仍在进行,但进度还是让人着急。
井底,子晴的哭声越来越小……
王泯燃走到救援队长面前:“让我试试吧。”
经过再三商讨,救援队长最终决定让王泯燃试一试。
下井前,救援人员对王泯燃进行了突击培训,确保他在施救过程中能够应急。
原本哭晕在一旁的子晴爸爸听到找到了人可以下井,很是激动,当得知是一个孩子时,喊着:“一定要保证这位少年的生命安全。”
“谁家的孩子都是孩子。”
北方的11月,异常寒冷,王泯燃只能身穿一件单衣下井。
他,能把3岁的子晴救上来吗?
03
因为井深且狭窄,王泯燃只能脚绑绳索,插着氧气管,用倒挂的姿势下去。
救援队给王泯燃的双脚和腰上都做好了保护措施,还在他的右手上绑了一条“呼救绳索”,只要他拉这条绳索,救援人员立即会将他从井里往上拉。
一开始并不顺利。
前两回下井,都因为井内壁水泥管的阻碍,只下到两三米就卡住,王泯燃不得不喊救援人员把他拉上来。
倒立过的人都知道,头部朝下时,血液也会随之流向脑袋,容易眩晕。
每次王泯燃被拉上来,救援人员都会检查他的眼睛和脸部充血情况,确认是否可以再次下井。
每次王泯燃都信心满满:“可以继续。”
一旁的妈妈看着儿子的衣服和手都被井壁磨破了,心里难受,又不能上前直接问儿子,怕给儿子增加心理负担,只好悄悄问救援队长儿子的情况怎样。
队长说:“如果不想让孩子下井,我们随时可以停止。”
徐建英忍着眼泪:“只要儿子身体没问题,我没意见。”
不顾身上的伤,王泯燃第三次下井。
这一次,距离子晴只剩下5米,却还是被卡住了,只好又喊救援人员拉他上去。
一个从未有过救援经历的14岁少年,坚定地想要把3岁的小妹妹救上来。
现场所有人都感动了,同时,也担忧着王泯燃的身体情况。
救援人员一再确认跟王泯燃确认,在井里呼吸顺不顺畅,氧气管要不要调整一下位置,呼救绳索是不是方便使用……
第四次下井,距离子晴只有2米。
此时,子晴已经在井里呆了好几个小时。井外,大家都听见王泯燃镇静地安慰子晴:“妹妹别怕,我来救你了。”
王泯燃想继续向下,却因放置的氧气管太长,再次被挡住。
看见王泯燃被往上拉,子晴哭喊着“哥哥别走”……
就是这一声“哥哥别走”,让王泯燃更加坚定了一定要把子晴救出来的决心。
上到地面,进行调整。王泯燃第五次下井。
越到井底,井越狭窄。这一次,是携带的小摄像头卡住了王泯燃。
守在井口的徐建英清晰地听见儿子对救援人员说:“上一点,下一点,再上一点,再下一点……”反复调整了好几次,还是不行,依旧没能把子晴救上来。
一边被往上拉,王泯燃一边对子晴说:“妹妹你等一下,哥哥马上来救你了!”
有了前5次的经验,王泯燃上来后,迅速和救援人员一起调整了必带物品的位置后,他,第六次下井。
这一次,王泯燃明显感觉到下放的速度也变快了,他知道,救援人员是在为他和子晴争取时间。
这一次,王泯燃在井底的时间,也格外的长。
井外的人,都屏着呼吸,仔细听着井里的动静。
守在井旁的王庆军,腿莫名地软了,手摸着儿子的鞋,根本没办法站起来。
作为一名救援队员,王庆军知道,在那样的井里可能会发生的一切意外。
此时,王泯燃已经在井底呆了六七分钟。
王泯燃终于可以接触到子晴,可井内空间太过狭小,无法大幅度动作,只能靠着井上救援人员的配合,好不容易才把救援的绳结绑在子晴身上。
“把我往上拉吧!”
听到井内的王泯燃的呼喊,救援人员动作迅速,一边拉一边叮嘱他保护好头部。
王泯燃上来了,在确认子晴的绳索绑好后,救援人员赶紧让他进屋休息。
医生让他吸氧,徐建英拿来羽绒服让儿子穿上保暖。王泯燃没穿:“万一没绑好,我还要下去。”
直到听见人群中爆发了掌声,有人喊:“孩子上来了!”
王泯燃安下心来,让救援人员解开身上的绳索,把自己裹进妈妈递过来的羽绒服里。
王泯燃一家也一道去了医院,得知子晴只是受到一些惊吓和皮外伤后,终于放心地笑了。
04
事情发生后,各大媒体竞相报道。
人们在网上疯狂地为王泯燃打Call。
2020年,王泯燃被梨视频评为“平凡之光”年度人物。采访时,记者问其父母:“如果还有下一次,还会不会让孩子这么做?”
王泯燃的父母含着泪说:“还会,但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发生。”
有网友评论道:一口窄小的深井,见证着一位勇敢无畏的少年和他忠诚使命的父母。
哈佛大学有一个研究,课题是“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最后的结论是,真正能够影响到孩子的成就和人生的因素,都跟“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而不是“父母到底为孩子做了什么事”有关。
换句话说,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他们对孩子采用何种教育方法,更重要,更能影响孩子。
王泯燃的父母都是斑马救援队的队员,在父母的影响下,他和姐姐日常就会做许多力所能及的好事。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让王泯燃在陌生人陷入险境时,也能见义勇为。
就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段话:
某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当然,我们并不倡导任何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助他人。
而是,希望大家可以记住: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闪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