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鲁迅的孙子&北大教授的孩子:果然一代不如一代?
《 人文之窗 》人文综艺掌上微刊
公众号:闲时花开(ID:xsha369)
作者:刘娜
鲁迅的孙子周令飞,接受媒体采访时,自曝成长中的一些小事,让人看着看着笑了,笑着笑着又叹息。
周令飞中学毕业,16岁就去参军,想到一个新的环境里,摆脱“鲁迅孙子”的标签和光环。
“当兵就没有人认识我了嘛。”
结果,军代表看了他的资料,发现他是鲁迅的后代,认为“你祖父是文人,你肯定吃不了苦”。
周令飞为了表现自己,就在军代表面前扫地,啃窝窝头,磨了很久,终于在1969年参了军。
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到新兵连报到的第一天,连长点他名儿时,就喊他:“周令飞,鲁迅的孙子”。
那一刻,他特别绝望:哎呀,这“鲁迅孙子”的标签,到哪儿都摘不掉了。
新兵训练结束后,开始分配工作,他被分到了卫生所。
他压根儿就不懂医学,就特别迷茫:“为啥让我去卫生所?”
部队领导说:
“你爷爷鲁迅原本学医,后来为了开民智救中国,弃医从文,你要完成你祖父未完成的事业啊。”
他哭笑不得:但是我不想学医啊。
再后来,部队领导又安排他写通讯报道。
他对领导说,不行,我上学时就不会写作文,你让我写啥报道啊,我一个字都憋不出来。
领导不相信:
“你咋不会写报道呢,你爷爷是大文豪,你一定会写啊。”
他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写,刚写一个开头,就再也写不动了。
眼看熬到半夜两三点了,还没有憋出几个字。
陪着他写的排长,递给他一根儿烟,他急忙说:“我不会抽烟。”
排长惊讶地说:
“怎么可能!鲁迅先生可是很爱抽烟的!”
周令飞说,在他一生中,这样的事儿可多了去了。
唉呀妈呀,真是笑死人了。
笑着笑着,又咂摸出一点无奈:
看见名人的后代,我们看见的通常不是那个人,而是他已逝的先人。
就像,你看见莫言的女儿,就认定她会写作,其实人家只是个大学老师;看见黄飞鸿的后人,就认定他是武林高手,其实人家是制药大王。
我们脑海里,关于名人的印象,已经固化。
我们就会把这种固化,投射给眼前那个人,认为“你该”“你要”“你的爷爷/爸爸是那样的,你也肯定是……”
这种想当然的认知,透着我们对名人的敬仰,也透着我们对后人的绑架:
名人和伟人,都是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不可复制,独一无二。
他的后人,大概率没有他那么优秀和璀璨,也大概率没法超越他。
就像孔子的后人,诸葛亮的后代,曾国藩的子孙,他们都无法超越先人。
如果我们硬要拿着“你祖先多么牛,你也一定牛”的认知,去评判人家,不仅会招骂,还会显得我们无知:
伟人的意义,并不在于生养了怎样的子孙,而在于他对历史、对文化、对民族的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是超越血缘和血脉的。
他们的贡献,是跨越时代和阶层的。
总期待“后代和伟人一样伟大”,是我们的偏见和执念。
举个最新也最容易理解的例子:
张桂梅没有孩子,这并不影响她为了教育和学生所做出的卓越功勋,更不影响她被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如果你非要用评价孔雀公主杨丽萍那句“这么优秀有啥用,一辈子不婚不孕多可怜”,来评价张桂梅“一辈子这么奉献有啥用,连个孩子都没有”,只能证明你自己的雄心壮志,只局限于生子,你自己的丰功伟绩,只局限于繁殖。
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接着来了:
我们为什么总期待下一代超越上一代呢?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们总是期待我们的孩子,能比我们强。
而这,也是家庭教育走上军备竞赛,没法停下来的原因:
“娃,你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
“娃,你一定要比你爹妈强啊。”
“娃,当年妈妈家里穷,没有学音乐,学舞蹈,当明星,你一定要……”
“娃,你爸是985博士,你妈是985硕士,你怎么着也得考上985啊……”
这样的场景,我们见的听的可真是太多了。
但是。
当北大教授谈及自己孩子的成绩也抓耳挠腮,一声叹息道:“我小时候神童,我家孩子,那可比我差远了,根本没法比,这是天道,没办法。”
当清华大学的老师,在公开演讲中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的孩子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我们,没有考上北大清华却期待孩子考上的我们,自己普通得站在人群里瞬间被淹没却梦想自己孩子一鸣惊人的我们,忙忙碌碌大半生一事无成却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平步青云的我们,或许要去接受这样的真相:
我们如此平凡,我们的孩子终将也是平凡人。
与其把执念投射到孩子身上,奢望鸡出一个年薪百万天才,不如把执念留给自己,鸡自己多搬两块砖,多挣两块钱。
生而为人,最悲哀的事儿,是一直怀揣“我执”:
我执越深,痛苦越重,身边的人越痛苦。
但是,生而为人,最幸福的一件事儿,是终于学会了“执我”:
执行我的见识,执行我的行动,执行我的期待,“执我”越多,成长越快,宽容越多,幸福越强,身边人的越舒展。
从“我执”到“执我”,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也是“所谓深爱,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你所是”的清澄柔软。
人与人之间,最顺畅最正向的关系,莫过于:
看见一个人,是他自己。
我们,也做好了自己。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