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美院现象』与一代书法学子的崛起

天逸出品

聚焦高等书法教育,推介年轻艺术家。
23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学院简介

2011年成立书法学院,2012年设立四年本科制书法学专业,2016年顺利通过本科学士学位评估,2017年立项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8年书法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参照独立设置艺术类本科院校的招生办法进行招生。2019年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当选为首批(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理事单位。2019年书法学专业被评为河北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3331人,书法学本科专业2337人,美术(书法篆刻)专科专业994人。
书法学院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根植传统、立足当代、独立思考、辛勤实践”的教学理念,强调临创结合,重视文化修养,突出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个性、综合与专精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实行四层四阶的实践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书法教育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近年来,已有学生200余人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展览中获奖、入展,500余人次省级获奖,2000余人次市级获奖,42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全国第三届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30人;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28人;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32人入展;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入展11人;第六届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16人;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21人。

名师名家

教学成果

学生作品

学生日常

河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

十周年教学成果展

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

特邀作品选

周俊杰

节录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138×68cm

何应辉

怀素、真卿联

223×71cm

胡抗美

贾岛《寻隐者不遇》

224×65cm

汪永江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233×53cm

学生作品选

“河北美院现象”

与一代书法学子的崛起

---姜寿田

在上世纪20世纪90年代初书坛,曾出现一个名闻遐迩的“广西现象”。在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广西在没有评委的情况下,在10名获奖作者中,广西书家独占四位,一时震动书坛,并引起高度关注与争议。“广西现象”领军人物张羽翔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他令书坛注目和震惊的新理异态表现在以形式构成,解析二王经典,并引入魏晋敦煌民间残纸意趣,由粗放的笔触和构成性方式来诠解二王元典,人们看惯了赵、董帖学的甜腻与沈尹默帖学的僵滞之后,眼前一亮,于其不衫不履中,感受到一种陌生化的二王韵致。
在“广西现象”四位获奖书家中,蔡梦霞和于斌的创作贯穿了张羽翔的二种不同致思:一种以敦煌残纸、碑铭等纯民间,不假修饰的笔致和图式,一任挥运,同时,加以理性设计和空间控制;一种则合晋唐笔法于一冶,追寻未加异化的二王韵致,大王的奕奕风神与颜鲁公的雄浑洒落,迭相辉映、令人叹止。应该说于斌的那件获奖作品,是当代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也标志着当代书家取法王羲之所达到的高度。只是遗憾的是,后来作为书家的于斌,逐渐淡出书坛,成为书坛的失踪者。
如果说:“广西现象”以中国美院本科教育为奠基,以形式、构成训练为突破口,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当代书法形式与审美上的传统框限与僵滞,以风格化诠释,推动了当代帖学的现代转变的话,那么,“河北美院现象”的出现,则在当代书法形式探索处于停滞乃至歧异以及高等书法本科教育出现重大危机的情形下,以崭新的教育理念和基于一流创作实力与创作体验的背景下,冲破了当代高等书法本科教育的痼疾和瓶颈,创立了以行草书为中心,以体验性和创作型为宗旨的书法训练,这既是一种书法教学模式的实验探索,也是一种大胆的变革创新。随着大批学生在一系列国展中入选获奖,表明这种书法教育模式理念,获得初步检验与成功。
以河北美院书法专业教学成果十周年展为标志,河北美院的书法教育模式已走向成熟和深化,学生们也在创作上逐渐获得磨炼、不断走向成熟。如果说在前些年,学生入国展还是个别现象的话,而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书法篆刻展中,河北美院有28人入展;在刚评选结束不久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中,河北美院有21人入展、位居全国高等院校书法院系入选之首,并创下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入选全国展人数之最,这应视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历史性收获。
21位入选十二届国展的学生,大多为三、四年级在读本科生,少数几位为毕业生。他们在史上评选最严,参与人数最多,投稿量达6万之巨的十二届国展中,一路夺关入围,表明他们不凡的创作实力,同时,也表明他们在河北美院所接受的书法训练是扎实可靠,经得起国展的严格检验的。他们的竞争对手,大多是富于创作经验并且在年龄上要远大于他们的成熟书家,他们在十二届国展所取得的创作成绩,便尤属不易而使人赞佩。
从21位入选十二届国展学生的创作中,首先体现出的是,河北美院独特的专业化书法教育理念,这既是以行草为核心的教学宗旨,这与国内三大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皆完全不同。同时,这种对行草为中心教学立场的强调,还并不是出于一般的临摹要求,而是创作要求,这便具有极高难度了。而对河北美院书法学院掌门陈阳静院长来说,他的这种书法教育与审美理念,是建立在本科学生,通过有效地帖学经典训练,是完全可以写好行草书这一书法教育学与审美心理学的信心基础上的。河北美院为开展经典行草教学,配备的雄厚教学师资则有效地支撑起相应行草教学的有力实施。不负所望地是,河北美院的书法学子,在高效地帖学经典训练中,表现出令人惊异的创作才华,如薛梅杰奇崛生辣的倪元璐风格草书;龙晗融汇唐宋,出入多家的激宕草书风格;胡建刚王铎行草的夭矫多变;郭端端立足黄山谷草书的激越冲宕;董亮融汇黄山谷、祝枝山的开张率肆;王祥府取法晋宋的夭矫圆融,杨彦荣来自《书谱》的精谨雅逸等等,皆表明他们优异的创作秉赋与能力,其在草书创作上所表现出的笔法与风格上的成熟和多元取向,是令人震撼的。而在这之前,无论于书坛还是高校,以二十岁左右的年龄,写出如此成熟的草书,是极为罕见,也是令人不敢想象的。
同时,这也表明在读本科生,潜意识中蕴含着强烈的自由审美感性。它需要优秀书法教师加以教学训练与创作上的引导,只要训练与引导得当,学生在行草书创作上的才华,便会以全人意想不到的水平迸发出来。
河北美院在书法教学上,以行草书为中心的倡导与强调,是立足  帖学独立立场的。它强调来自经典帖学的纯粹性,从魏晋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经典帖学皆加以理性厘析,而不轻开碑帖分野之径。在充分强调帖学纯粹性的前提下,对碑学及民间书法一系也予以充分重视,并在这一领域教学中,尤为强调风格与写意性诠释,如对大篆,秦汉简帛,魏碑、摩崖、写经便注重强调其风格性。这便在教学中,使碑学与帖学之间充满张力,并以其笔墨与观念上的张弛,使学生们在其中寻绎到符合自我审美个性的创作表达。
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河北美院的经典帖学教学理念与模式,为当代帖学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高等学院书法教育学根基,并对全国各高等院校的书法专业本科教学,起到了纠偏和示范作用,强调这一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当代高等院校书法专业中,行草书专业教学是极其薄弱的,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一是从书法教学理念上,便存在在读本科生或不能不能写好行草书尤其是草书的偏见,二是在具体书法教学上,楷隶篆书临摹便占居教学首位,并且认为这种教学选择正确无误,以致在四年本科教学中,行草书教学所占比例很少。因而四年本科学生,在毕业时能够真正具有行草书创作能力者是少之又少的,这无疑是当代高等院校书法本科专业在教学上应该加以认真反思调整的。
此外,无庸讳言,随着全国各高等院校书法专业的不断设置与扩招——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有300余的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在岗书法教师非常缺乏,而真正在行草书上具备优异创作能力的教师奇缺。缺乏优秀的行草书书法教师,更是谈不上贯彻与开展高效与高水平的行草书教学。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书法专业行草书教学水平低下,难出人才的内在原因和根本症结所在。贡布里希曾批评:“学术工业”极少推动学科发展,反而常常阻碍学术的发展。”(《价值与偶像》)由盲目扩招和功利化专业设置所带来的书法学术工业,由于缺乏一流人才的有效参与,便造成人才培养的困难。
河北美院学子书法群体的崛起及在十二届国展中的骄人成绩,标志着河北美院书法专业教学已挺立潮头,成为当代高等院校书法本科教育改革的引领者。这不是关乎某家高等学院校的荣誉得失,而是关乎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未来前途。河北美院本科教学的成功变革,奠定了高等书法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并且改变了当代高等院校书法专业人才的培养观念,使高等院校在读本科学生通过严格有效书法训练而得以获得较高创作能力,从而缩短了书家人才培养的时间。而以行草书为教学中心的体验式书法教学模式,则顺应了当代帖学的复兴与独立,从书法经典立场建立起经典传统之“正”。“中国学者以为,不具备对传统文化中“道”的认识,任何独特的或者怪诞的思想,不管有多么奇警,只能导致妄作,不能载入史册。”(方闻《心印》)有理由相信,“河北美院现象”,将以其对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有力推动以及书家人才的成功培养而为当代书史铭记。
注:姜寿田,1963年6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导报》副总编,河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获第三届青年理论家书谱奖,全国隶书学术研讨会二等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提名奖,第三届中国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曾出任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评委,第八届全国书学研讨会评委,第二届全国草书论坛评委。出版专著有:《中国书法理论史》、《当代国画流派地域风格史》、《现代书法家批评》、《现代画家批评》。主编《中国书法发展史》、《中国书法批评史》。

特别声明
本文/图片 均来自  书法梦

(0)

相关推荐